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民政府中央廣播電台舊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民政府中央廣播電台舊址,位於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江東門北街33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32年至1949年期間,中央廣播電台曾使用此地發射廣播訊號。

歷史

民國時期

中央廣播電台創辦於1928年,最初設於南京丁家橋國民黨中央黨部,後為擴大播出範圍,於1930年7月選定南京西郊江東門北河口作為新的發射台台址(後改稱電台村),並從德國德律風根訂購全套無線電廣播設備和中波發射機。1931年5月,江東門發射台竣工,並於1932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紀念日投入使用,國民黨軍政要員、中外各界人士、記者等計1000多人參加了新發射台開播儀式。江東門發射台是當時亞洲發射功率最大的廣播電台,號稱「東亞第一,世界第三」,播音範圍覆蓋中國大部分國土,甚至還包括東亞其他國家和東南亞部分地區。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當年11月23日夜,中央廣播電台停止播音,遷往重慶。電台員工分批撤離南京,可搬移的設備、器材等輾轉運往重慶,鐵塔等無法帶走的設備在撤退前被破壞。1941年3月26日,侵華日軍開辦的「南京放送局」改組為汪精衛政權旗下的「中央廣播電台」,仍使用江東門發射台進行發射。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接管汪政權「中央廣播電台」,更名為「南京廣播電台」;次年5月5日,中央廣播電台在南京恢復播音,仍在江東門發射台發射。不久後國共內戰爆發,到了1949年,國軍節節敗退,中央廣播電台着手拆遷設備、遣散人員並撤往台灣,只留下發射機3部和無法拆走的鐵塔機房等設備及部分人員,用3個中、短波頻率維持播音,並縮短播音時間,只保留新聞、時評、英語新聞等節目。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第二天早上7點30分,留守工作人員決定停用「中央廣播電台」的呼號,改為「南京廣播電台」,並最早播報了「南京解放」的消息[2]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江東門發射台由南京人民廣播電台以及後來的江蘇人民廣播電台使用。文化大革命期間,發射台也曾受到衝擊。1967年12月7日,以原自辦節目主持人為主的江蘇台某「造反派」組織進入江東門發射台,直接播發錄製自辦節目。廣播開始幾分鐘後,另一「造反派」組織趕到,制止自辦節目播出,混亂中導致廣播中斷,這一事件當時被稱為「12·7」事件。

1984年,江蘇台動工興建發射台新機房。新機房位於舊機房的北面,是一座4層樓房,面積2300平方米,投資人民幣68萬元。1986年6月新機房竣工,同年10月,新機房投入使用,用於江蘇台中波廣播及同年開播的金陵之聲廣播電台短波廣播發射。2007年,國民政府中央廣播電台舊址被列入南京市「近現代建築保護名錄」;2010年,中央廣播電台發射台舊址入選「江蘇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2012年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1979年至1988年期間,江東門發射台也曾發射調頻廣播信號,供棲霞山調頻轉播台轉播使用。

隨着城市發展,位於城市中心的發射台已無法適應需求,加上周邊居民擔心電台輻射損害健康,有關部門決定遷建發射台。2014年12月31日,位於南京市江寧區谷里街道的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集團廣播發射中心正式啟用,取代了江東門發射台的發射功能。預計江東門發射台舊址將被改建為電台遺址公園加以保護。

視頻

國民政府中央廣播電台舊址 相關視頻

中國近代史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原始影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