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有桃(詩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園有桃(詩經)
【原文】
園有桃,
其實之殽①。
心之憂矣,
我歌且謠② 。
不知我者,
謂我士也驕。
彼人是哉,
子曰何其③ 。
心之憂矣,
其誰知之。
其誰知之,
蓋亦勿思④。
園有棘⑤,
其實之食。
心之憂矣,
聊以行國(6)。
不知我者,
謂我士也罔極(7)。
彼人是哉,
子曰何其。
心之憂矣,
其誰知之。
其誰知之,
蓋亦勿思。
【注釋】
①殽(yao):吃。
②歌:眾人同唱的曲子。謠:一人獨唱的曲子。
③其:語氣助詞,沒有實義。
④蓋:何不,為什麼不。
⑤棘:酸 栆樹。
(6)行國:在國內週遊。
(7)罔極:意思是心中沒有知足的時候。
【譯文】
果園裡面長着桃,
果實可以作佳肴。
我的心中多憂傷,
又唱歌來又誦謠。
不理解我心的人,
說我書生太狂傲。
莫非他們說得對,
你該說些什麼好?
我的心中多憂傷,
我的憂傷誰知道。
我的憂傷誰知道,
何不丟開不去想。
果園裡面有酸棗,
果實可以作吃食。
我的心中多憂傷,
國中週遊且消愁。
不理解我心的人,
說我書生不知足。
莫非他們說得對,
你該說些什麼好?
我的心中多憂傷,
我的憂傷誰知道。
我的憂傷誰知道,
何不丟開莫煩惱。
【讀解】
因不被理解而生感慨,由感慨而作歌詩,此表白自己的清正高潔,抒發不平和鬱悶,這是書生們常有的心態和做法。
這種心態和做法容易理解。不容易理解的是,世間何以難於尋求到理解?人們有時看重的僅僅就是理解,為什麼就尋覓不到?
其實,理解難覓也很容易埋解。人們各自從各自的立場去看問題,各自關注各自的利益,難得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更不用說為他人排憂消愁。「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話道出了世間人人各自為陣、各自設防的心態。我們很難說這種心態是好是壞。說它好吧,它卻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冷淡,使人與人如同陌生的異鄉人,沒有溫情和人情味,更沒有同情和理 解。說它不好吧,它又可以避免人言可畏的麻煩和流言蜚語的軟刀子,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不落入他人的陷井。
真正困難的是,既想得到同情和理解,又想避免他人的陷害和非難。這種兩全其美的境界很難達到。
在一個人人為自己忙碌奔波的陌生的世界上,企圖尋求別人的理解,完全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讀書人知書識禮,比一般人懂得更多,如果連這點道理都悟不透,也該算作一個不大不小的悲劇。[1]
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後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現在我們見到的《詩經》,就是毛亨傳下來的,我們這裡選錄的《詩經》,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註疏》,並廣泛參考了其他研究《詩經》的專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