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團結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團結遺址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寧縣大肚川鎮。團結遺址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唐朝渤海國時期的文化遺存,下層為戰國至兩漢時期的「沃沮人」文化遺存。下層「沃沮人」文化遺存也因此定名為「團結文化」。

2005年,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013年3月,中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遺址)。

基本內容

團結遺址

團結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哈克鎮團結村東約150米的平地上,西距海拉爾區約20公里,北距海拉爾河2公里,南距濱洲鐵路3公里。遺址北、東、西三面平坦開闊,現已開闢成農田,南側地勢略高,現為牧場,局部草場被破壞,由於多年風蝕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沙坑。

在農田中部近50平方米的範圍內採集到石鏃、石葉、刮削器等石器20餘件,還發現了1件兩端均有刃的小玉錛,從採集的陶片中首次發現了彩陶。這些遺物大多出自耕土層內,分布範圍相對集中,且同時有人骨,推斷原來應為墓葬,但被擾動,墓葬數量不明。耕土層呈黑色,砂性較強;其下為黃灰色沙土層,較純淨。以下分類介紹採集遺物,並與相關考古資料加以比較,闡明團結遺址的文化性質、年代及發現的意義。

石鏃

該遺址於1985年文物普查時首次發現,當時曾在地表暴露出的沙坑內採集到石鏃、石葉、石核以及少量陶片。1999年8月,團結村一農民主動將翻地時出土的幾件玉器和石器上繳給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根據這一線索,博物館曾先後三次派人到團結村周圍進行調查,找到了出土玉器和石器的準確位置,並採集到一批石鏃、石葉、陶片及1件玉環,還發現有人骨殘塊。

鑑於這批出土遺物所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1999年10月下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與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聯合對團結遺址進行了第四次調查[2]

一、採集遺物

採集遺物根據質地的不同,可分為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牙器五大類,以下分類述之。

勾形刀刃

(一)石器

採集數量最多,共151件。從加工方法看,以壓削石器為主,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數量很少。主要器類有石斧、鏟、鐮、刀、刀形器、錐形器、鏃、尖狀器、刮削器、管、石葉等,還發現有石料和顏料石。

(二)玉器

共7件。器表多呈淺綠、深綠、黃綠、青綠或乳白色,多數通體拋光。主要器類有、錛、璧、環、珠。

(三)陶器

陶器均夾砂,胎體略薄,質地較硬。器表多呈黃褐色或紅色,少量呈灰褐色。皆手制,採用泥圈套接法成器。部分陶器表面裝飾有各種紋飾,主要有窩點紋,平行短斜線紋、內填平行短斜線的菱形格紋、橫人字形紋、細泥條附加堆紋等。還發現有少量彩陶,均為紅地黑彩,以三角形、窄道波折形和寬帶形紋樣為主。另有部分陶器素麵,器類僅見罐、缽兩種。

(四)骨器

數量較少,僅有骨刀、骨梗兩類。

(五)牙器

僅1件。系將野豬獠牙沿縱向劈開後製成,琺瑯質面略外弧,局部磨光,兩端均殘。

視頻

團結遺址 相關視頻

《講述東寧》大美小鎮-大肚川

參考文獻

  1. 牡丹江市新增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北網,2013-05-13
  2. 海拉爾區民族文物考古概述,中國社會科學網,20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