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團的兒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團的兒子》該電影根據蘇聯著名作家卡捷耶夫(1897~1986)的作品《團的兒子》改編攝製[1],講述了蘇聯紅軍某騎兵營在一個深夜邂逅四處流浪的孤兒伐尼雅,伐尼雅聰明倔強,深受騎兵戰士的喜愛。

電影劇情

蘇聯紅軍某騎兵營在一個深夜邂逅四處流浪的孤兒伐尼雅,伐尼雅聰明倔強,深受騎兵戰士的喜愛。但是,當時戰爭非常激烈,紅軍準備將伐尼雅送往後方。伐尼雅想方設法逃回,幾經曲折加入了打扮智殲德兵,立下了赫赫戰功,被戰士們親切地稱為「團的兒子」。

影片花絮

該片在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國際兒童節在全國放映,受到廣大少年兒童的熱烈歡迎。

已故配音演員姚念貽在影片中為男主角——少年配音,首創上譯廠女演員為男少年角色配音的先例,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少年英雄形象。

團的兒子(俄語:Сын полка,曾譯為:小英雄),蘇聯1946年拍攝的黑白故事片,描繪的是蘇聯的小兵張嘎一樣的人物,1950年3月由中央電影局上海電影製片廠翻譯片組(上海電影譯製廠前身)譯製配音,為上譯的第一部作品。該電影根據蘇聯著名作家卡捷耶夫(1897~1986)的作品《團的兒子》改編攝製,1981年蘇聯曾有彩色重拍版。《團的兒子》作為中國20世紀50年代的紅色經典,當時不僅電影,相關小說、連環畫都深受人們喜愛。

該片於1950年3月,由上海電影製片廠[2]翻譯片組(即今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在該片配音過程中,女演員姚念怡為男主角少年伐尼雅配音,開啟了女演員為男少年配音的先河。1950年6月1日,《大眾電影》在上海創刊,封面採用了該劇男主角小英雄凡尼亞純真的面孔。

視頻

團的兒子 相關視頻

《團的兒子》
影視:經典蘇聯戰爭片《團的兒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