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團山寺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團山寺鎮地屬石首市管轄範圍,位於荊州市南部,石首市西端,版圖面積66.86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26503人(2017年),轄18個行政村,1個社區,系湘鄂邊重要經濟「口子鎮」之一。周邊自東而西分別與湖南省華容縣梅田湖鄉、南縣牧鹿湖鄉、安鄉縣三岔河鎮和官壋鎮交界,是兩省四地市(荊州、岳陽、益陽、常德)四縣市的結合部,兼具「一腳兩省、雞鳴四縣」之譽,1999年經國務院勘界確定省際邊界長達32.1公里。轄區內河、湖、渠、三水相連,縣、鄉、村三道相通,水陸交通便利。[1]

中文名: 團山寺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中國湖北

地理位置: 東經 112°19′,北緯29°36′

面 積: 66.86平方千米(2017年)

人口數量: 26503人(2017年)

著名景點: 秦克湖、六虎山

鎮情簡介

團山寺鎮地處石首市西端,屬「一山四水五分地」的濱湖丘陵地形,國土面積66.86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26503人(2017年),轄18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系湖北省重點「口子鎮」。周邊自東而西分別與湖南嶽陽華容縣、益陽南縣、常德安鄉縣接壤,是湘鄂兩省的集中結合部,有「一腳兩省、雞鳴四縣」之譽。轄區內河、湖、渠、溝四水相連,省、縣、鄉、村四道交錯,基礎設施完善,區位優勢明顯。近年來,我鎮堅持「四化同步」建設,加大項目推進力度,實現了全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全鎮工業化基礎不斷夯實,信息化引領產業發展,社會化管理日益規範,工業化信息化漸有「又好又快」前進之勢。全鎮現有工業企業23家,主要工業產品有汽配、電子、紡織、建材、實木具、微型電動機、調味品、休閒食品等。諸多產品中有專利產品3個,出口產品6個,部優產品2個,省優產品8個,市優產品12個,註冊品牌26個。

鎮內擁有天然淡水湖2.8萬畝,生態環境得天獨厚,農業現代化格局正逐步形成。農村土地流轉規範有序,農業以麥稻、蝦稻、油稻等立體混種模式為主,特色水產養殖、水禽養殖、大棚蔬菜等設施農業板塊基地逐成規模。鎮主要特色農產品螃蟹、龍蝦、鮮魚、禽蛋、茶葉、太空蓮、豆瓣醬暢銷省內外。全鎮現有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6家,省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農業專業合作社29家,其中荊州市示範農業專業合作社1家。

鎮域市場繁榮、物流暢達,滲透湘北、拉動鄂南,城鎮化率穩步提高。集鎮中心建成面積6.2平方公里,規劃布局合理,管理科學井然,功能配套健全,商業輻射面廣,各具特色的家俱、服裝、建材、小商品和農產品交易等專業市場初成規模。城鎮常住人口9820人,城鎮化率達到32.7%。新修定的《團山寺鎮總體規劃》為今後一個時期大手筆建設重點「口子鎮」描繪了藍圖,龍騰商貿城、團山新區、橋頭新區正成為湘鄂邊貿重點「口子鎮」發展的新地標。

行政區劃

團山寺鎮轄1個居委會、18個村委會:連心橋、官山當、白果廟、過脈嶺、白家盪、木榨湖、黃古山、鶴灣、北河口、小新口、長山、長林嘴、風波嶺、牛頭山、六波庵、虎山頭、王家場、新碼頭、曹家場。鎮政府駐團山寺。團山原名水滸山,清朝末年,水滸山在團山河中,四面臨水,山上建有一座廟,有一名人在廟上寫了一副對聯:「團轉皆江,蓬萊溺水非凡地;山峰獨峙,海市蜃樓別有天。」橫匾「團山寺」。團山代替水滸山之名至今。後因區、鄉、公社機構設於此地,故團山即成了區、鄉、公社的名稱。

團山寺鎮郵編:434415 區號:0716

名稱來歷

團山原名水滸山,清朝末年,水滸山在團山河中,四面臨水,山上建有一座廟,有一名人在廟上寫了一副對聯:「團轉皆江,蓬萊溺水非凡地;山峰獨峙,海市蜃樓別有天。」橫匾「團山寺」。從此,團山代替水滸山之名至今。後因區、鄉、公社機構設於此地,故團山即成了區、鄉、公社的名稱。

歷史沿革

抗日戰爭時期,石首於1943年淪陷,縣政府曾轉移到現團山寺鎮。唐、虞、夏時,團山區屬西貢荊州之城,商時為荊楚之地。西周時乃楚國屬地。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屬南郡。漢置南郡十八個縣,屬湖南華容一隅。三國時乃隸屬於華容縣。西晉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團山屬石首縣。東晉、南朝梁代,團山屬華容縣。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復置石首縣,團山區屬石首縣。宋、元時期,為江陵府地域。明、清時期,團山屬荊州府之地。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國,廢府建縣設區,團山區屬石首縣南鄉和西鄉;民國元年(1912年),屬石首縣西二區;民國八年,團山屬石首縣南鄉一區鄭家坊;民國十五年(1926年),團山屬石首縣南一區和西二區;民國十九年,團山屬石首縣第五區和第八區;民國二十二年,團山屬石首縣第四區和第五區;民國二十五年,屬石首縣第二區;民國三十一年,團山撤區建鄉,屬三民鄉和三合鄉;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團山屬民生鄉和合興鄉。1949年7月31日,全區解放,沿用舊制數月;1949年11月,團山區正式成立;1951年6月,團山區劃分為第五區;1952年9月,團山區(第五區)改為第七區;1953年,團山區(第七區)改為第六區;1956年5月,撤區建立團山指導組;1957年11月,撤銷團山指導組,恢復團山區;1958年9月,團山區改為人民公社;1961年5月,團山人民公社又改為團山區;1974年9月,團山區劃分為團山人民公社和四新人民公社(1980年四新人民公社更名為茅草街人民公社);1984年1月,撤團山、茅草街兩個公社合併復置團山區,區公所所在地為在現團山寺鎮;1987年10月,團山區設為團山寺鎮,分鎮域北部為高陵鎮,分鎮域東部為久合垸鄉,分鎮域東南一部分入高基廟鎮。(沿革資料來源於該鎮網站)

自然條件

團山寺鎮位於東經112°19′,北緯29°36′,全鎮南北最長距離18公里,東西最寬距離9.8公里,屬濱湖丘陵地形,兼有低山、湖泊、平崗,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36~50米之間,最低點為秦克湖24.3米,最高點為六虎山71.3米,地震基本烈度6度區。氣溫屬亞溫帶大陸性氣候,年日照時間1828小時,年平均氣溫16.6℃。全年無霜期229天,雨量充沛,年降雨量較均勻,四季分明,年相對濕度80.2%。全鎮三面環水,山丘點綴其中。境內有碧波蕩漾、魚肥蟹壯的秦克湖;有茂林修竹、茶果飄香的六虎山,環境氣候宜人,生態條件獨好。

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

基礎設施

境內基礎設施完善,鎮區中心有連接華南電網和華中電網的35KV變電站;有日供水量達20000噸的自來水廠;有與國際國內通郵、集郵和辦理郵政儲蓄的郵政支局;有裝機容量3000門的電信分局;有全方位保證手機通話質量的移動、聯通和小靈通通訊基站;有高速運行的國際互聯網端口;有輻射周邊八鄉鎮的電視差轉台和覆蓋全鎮的有線電視網絡;有師資力量雄厚、辦學條件優越、教學質量一流的中小學校;有獲國家衛生部「一級甲等」稱號的中心衛生院。2005年全鎮實現村村通公路、村村通有線電視、村村通自來水的新「三通」目標。目前,團山河大橋已立項開始建設,國家投資泵站改造和110KV變電站已開始項目認證。

工農業發展

團山寺鎮是享譽湘鄂邊的著名「魚米之鄉」,也是現代工商業重鎮。全鎮盛產稻穀、棉花、油料等經濟作物,各具特色的水產養殖基地、果園基地以及速生豐產林基地均達到萬畝。該鎮屬湘鄂邊最大的禽蛋市場,每天有數十萬枚鮮蛋運往沿海及港澳地區。六虎山農莊生產的「金鳳玉劍」茶葉先後獲湖北省「鄂茶杯」評比金獎和杭州國際茶葉博覽會金獎。全市農業產業化的新亮點—綠波雁達生態家禽養殖公司的養殖規模達到10萬隻,正躋身於荊州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行列。全鎮主要農產品有:禽蛋、茶葉、螃蟹、甲魚、龍蝦、鮮魚、葡萄、蜜柚、臍橙、柑桔、藥材等。該鎮工業基礎雄厚,各類企業發展勢頭強勁,資產存量和資產增量不斷盤活盤強。引進創辦的石首市天華機電製造公司、湖北中江衛生用品有限公司先後躋身於荊州市規模以上鄉鎮企業;湖北首綠環保餐具有限公司是全省鄉鎮第一家引進的外資企業。全鎮主要工業產品有:調味品、建築用品、鋼木家具、微型電動機、衛生用品、環保餐具等。近百種產品中,有專利產品2個,出口產品5個,部優產品5個,省優產品8個,市優產品12個,註冊品牌10個。全鎮邊貿經濟發展迅速、市場繁榮,年社會商品交易額達6000萬元。務實的工作作風、科學的發展措施和嚴謹的工作思路,實現了團山寺鎮綜合經濟實力與日俱增。

榮譽

全鎮工業、農業、小城鎮建設「三大戰略」和社會各項事業齊頭並進,協調發展,綜合工作考核位居石首市前列。系湖北省「口子鎮」建設先進單位、湖北省水產百強鄉鎮、省第三批體育先進鄉鎮、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曾獲得石首市鄉鎮企業「創業杯」金杯、銅杯,多次被評為石首市爭創「小康杯」先進單位,連續五年被評為石首市招商引資先進單位;近幾年鎮黨委先後被石首市委評為「六好」鄉鎮黨委,被荊州市委評為農村先進基層黨組織、鄉鎮黨委「十面紅旗」、被省委評為學習鄧小平理論先進集體。

團山寺鎮堅定不移地實施「建一個城鎮、興一批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百姓」的發展戰略,充分利用邊界優勢,奮力創造發展氣候,打造出了煜煜生輝的湘鄂邊緣經濟圈。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團山寺鎮將向着更高、更遠、更宏偉的目標邁進。

2020年8月,被湖北省交通運輸廳評為「2019年度湖北省『四好農村路』示範鄉鎮」。

區位優勢

團山寺鎮原屬古雲夢大澤濕地邊緣,古代長江衝擊帶來的泥沙沉積形成了陸地丘崗,後來雲夢澤消失,古洞庭湖沼澤擴展。至1860年以後,藕池河形成,長江中游南岸支流帶來的泥沙注入洞庭湖,又使洞庭湖縮小,留下了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及眾多的湖泊河汊。藕池河中支南下8公里處有一個重要的入湖口門,那裡原來河中有一小島,俗名水滸山,山上建有一廟,廟門貼有一副對聯「團轉皆江蓬萊弱水非凡地,山峰獨峙海市蜃樓別有天」,橫匾「團山寺」,團山寺因此成名。後因商賈輻射作用,該地域逐步在湘鄂邊形成集鎮。新中國成立後,寺廟被毀,後因河勢變遷,小島自然消失,每逢河道低水位季節,遺蹟依稀可見。革命戰爭時期,團山寺鎮曾是湘鄂邊根據地的要塞,有着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也屬賀龍、周逸群率部東進洪湖、南下洞庭、西進湘鄂川的秘密交通線上的一處必經之地。抗日戰爭時期,石首於1943年淪陷,縣政府曾轉移到現團山寺鎮。1955年土改後,團山寺先後設鎮(屬區轄)、人民公社,在石首西片區充分發揮了政治、經濟、文化副中心作用。1987年改為現制,分鎮域北部為高陵鎮,分鎮域東部為久合垸鄉,分鎮域東南一部分入高基廟鎮。1997年團山小新口邊貿市場被確定為湖北省五個省際邊貿市場之一,1998年團山寺鎮又被確定為全省25個重點口子鎮之一。地域縮小了,團山寺鎮的發展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了,團山寺鎮名副其實地成了溝通湘鄂兩省人才流、物資流、信息流、資本流的關節點,越來越受到世人關注。

視頻

石首市團山寺鎮繪就「十八里」生態宜居畫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