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面楚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四面楚歌,漢語成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成語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成語用法

作定語;含貶義。

用來比喻被團團包圍,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成語故事

項羽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

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

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

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以後人們就用四面楚歌這個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而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

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遊手好閒,但後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得無以為生,而求助於別人時,別人又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人物小傳

項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楚國貴族後裔。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的軍事統帥。

項羽作戰勇猛,歷史上無人能與其相比。巨鹿之戰彭城之戰的勝利,都是用破釜沉舟、窮追猛打的勇猛精神而取勝的。

但項羽有勇無謀,缺乏戰略眼光。楚漢戰爭開始後,不團結諸王,至使諸王相繼叛楚;

不聽謀士范增的正確建議,養虎為患,讓劉邦逃走,使范增負氣而走;

作戰中,糧道經常被斷,結果兩面作戰,兵疲將乏。一系列決策上的失誤最終決定了他的失敗。最後,項羽自刎而死,讓後人悲嘆不已! [1]

視頻

經典成語故事-四面楚歌

參考資料

  1. 四面楚歌,比翼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