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川/909•情深深(李 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四川/909•情深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四川/909•情深深》中國當代作家李 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四川/909•情深深

雨絲若有若無,柔柔地灑在「第一代核潛艇研發實驗基地」的「四合院」里,給鵝卵石頭壘起的干打壘房平添了一種厚重感;雨點淅淅瀝瀝落在核動力研究院兩排磚木結構瓦房的山頭指揮部,似有千軍萬馬在指揮長一聲令下里四面出擊,以海為基,向海而生,向海圖強,強海報國;雨水輕巧地親吻着彭士祿舊居及事跡陳列室前後的香樟樹、小葉榕樹、柳樹、水杉沙杉、靈芝芽、爬山虎、車前草、折耳根、蒲公英,它們的葉片與芽孢便搖曳婀娜春意蕩漾,讓陳列室和舊居裡面的一切都鮮活起來;雨滴土地,雨潤山川,雨升綠煙,我在壬寅虎年的春雨紛紛中,走進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第一代核潛艇研發909實驗基地,被此地細雨霏霏潤濕的綠和熱血沸騰的紅所感染所激動,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好人好馬上三線    從1964年到1980年,我們國家有三個五年計劃。16年期間,我國工業由東到西大遷徙,那就是共和國歷史上著名的「三線建設」。前前後後,有400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民工,在祖國的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中,他們汗水、熱血甚至鮮活的生命,建起了1100多個(所)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1955年中國核工業創建,無數的科學工作者默默奉獻積極探索;1965年國家二機部通過在貴州六盤水以及四川盆地的多地選址,最終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落戶在這裡。為了保密,掛牌為「西南水電研究所」,對外用「909」數字做了代碼。

走路,到「四合院」機關小院。映入眼帘的是掛在牆外面的「成都291信箱」墨綠色長方形郵箱,原始郵箱已在2020年6月3日住進了中國國家博物館。郵箱,是1965年8千軍民會戰此地時與外界聯絡通訊的重要物件。這裡有海軍、陸軍、科研工作者、建設人員,他們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他們與家人朋友的聯繫不是某省某縣某廠,而是「291」幾個數目字。數字顯得神秘莫測,又飽含着工作性質的特殊。我仿佛看見,郵箱旁走來一位女大學生,她用黑色橡皮筋扎着兩條刷把辮子,身穿軍隊「六四」翻領綠軍裝,步履匆匆,頭上冒汗,邊走邊拿着手上的軍帽扇着風,走到郵箱前立定,喘口氣,左手在衣服口袋裡掏出一封貼了郵票的信,拿在手上看了又看,右手撫平牛皮信封上面的皺褶,然後,小心地把信投進了郵箱上方窄窄的空隙處。她似乎聽見書信落入郵箱底部的聲音,或者是她感覺到書信已經到了遠方親人的手中,她對着郵箱笑了,笑意從眼角到眉梢,又到嘴角彎彎上揚,再到臉上左邊的單酒窩裡,笑容那樣的甜,像新釀的蜂蜜一樣的甜。    又走一段路,見一戴工牌的老同志在值守。他的工牌代號是「N014438」,名字叫「李華」。他1986年到此地技工學校當英語老師。說起當年的事情,他眉飛色舞:那時,我們有三個幼兒園,三所小學,還有醫院、郵局、小賣部、儲蓄所、俱樂部、籃球場、足球場……我們學校是1982年核動力與西南核物理研究院聯合創辦的一所培養中級技術工人的搖籃和對職工進行職業技術教育的培訓中心。他指着前面一大片地方,宿舍,教室,參天的樟樹,有穿工裝的人在走動。學校創辦以來共培養電工、鉗工、熱傳動加工、儀表、烹飪等技能人才近千人,了不起!在深山溝里「青衣江技工學校」當老師的李華,我感覺他樸實的話語介紹中有生命的活力,是活着的年輕,是不懼過往和將來的人生魅力。

二號點家屬區建於1965年至2000年,先前建的紅磚房,通走廊,現在還有職工居住。家屬區戶型種類多,共有28棟785戶人家,位於909基地核心區域。抬頭,我見二樓住戶陽台上小花盆裡有天竺葵的綠葉與紅花朵兒,半開的窗前,有白色底子藍色碎花布的窗簾隨着春風輕輕地擺動。

入夜,我與幾位文友走至工農橋。工農橋是二號點地區的標誌性建築,修建於建國初期,是由當地採掘的紅砂岩條石做的拱跨、橫跨躍進渠。基地建設初期,該橋主要用於連接二號點、三號點、四號點片區的實驗室、居住區等。基地人們習慣稱工農橋附近區域為「橋頭」。1986年,核動力院在其旁邊修建了更為寬闊的鋼筋混凝土橋。2020年,基地對工農橋及周邊水渠進行維修,改建成石砌仿木結構的漫步橋。只見橋下青衣江水潺潺流過,橋邊排排樟樹高大蔥綠,樹葉兒暗香浮動,橋上人流匆匆,橋頭餐廳、店鋪人來人往,華燈初上,映着橋與水人與橋,風景獨好處,情深靜美,和諧生美,各各其美,美美與共。

往上走一點,左邊道拾級而上,「俱樂部」三個大字閃着霓虹光芒。想當年,容納千人俱樂部,遇節日和重大活動,大廳里坐滿職工和科學家們。在慶祝建院四十周年的文藝匯演時,這裡唱響《中國核動力院院歌》《唱給核工業新的春天》,吟誦《堆谷建設者》,跳起舞蹈《核動力之魂》《川妹子盼核電》,吹、拉、彈、唱、跳;星期六晚上七點半鐘有職工舞會,跳交誼舞蹈,華爾茲,圓舞曲,把疲勞與艱苦束之高閣,在曲調旋律與舞蹈優雅中身心得以放鬆;下面廣場大壩,幾乎每個星期都有一次壩壩電影,孩子們放學回家,早早地從家裡搬出凳子拖出椅子,跑到廣場上排排坐占位子,等待晚上的壩壩電影。    初心使然奮鬥者    我與文友們走在「909」採訪參觀的路上,腦海里盤旋着百多年來震驚世界的大事件。1905年,風景秀麗的瑞士,愛因斯坦發明的質能方程向人類展示了質量與能量的轉換關係。40年後,質能方程在日本以原子彈的形式徹底斷絕了日本的抵抗之心,讓數千萬人埋骨荒山的慘烈戰爭畫上了休止符號。1951年12月20日,美國愛荷達州東部沙漠第一座反應堆問世,成功地將核能轉化為人類所利用的能源,人們第一次實現了核能發電。蘇聯則在1954年6月27日,第一個將核能成功應用於農業生產。

當年世界上兩個大國,一個想當世界霸主,一個對中國說「我們來保護你們」。毛主席卻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我國於1964年成功爆炸了原子彈,也在1970年成功研發了軍用核動力技術,實現了核能的可控利用。但在核電領域起步較晚,1985年中國第一座核電站泰山一期開工建設,1991年正式投入運行。其後,中國核電人一直艱苦工作、不斷突破、砥礪前行。

「我一輩子只做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這是「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士祿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彭士祿是革命先驅彭湃烈士的次子。他1951年9月到蘇聯莫斯科化工機械學院化機系學習,1956年9月在莫斯科動力學院核動力進修班學習。1958年4月先後擔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室工程師,研究室副主任。1965年6月起先後任核工業第二設計院二部副總工程師,909基地副總工程師。在他住過的平房裡,我見到了木頭做的辦公桌、雙人床、文件櫃,紅色的漆紋已斑駁,但質量很好,穩穩噹噹地立在房間裡,是不是象徵着當年的房間主人堅忍不拔的進取精神呢?

彭士祿說自己平生遺憾是夫人太多,有3個。講解員此語一出,在場的男人們心旌搖曳,科學家、院士都有3個夫人,文化人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融合,何況你我?我偷偷地打量了男同胞們一眼,吔,個個眼睛裡都有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漣漪。且慢,909基地副基地長唐斌解釋道:彭士祿說自己的3個夫人是:「第一夫人是核潛艇,第二夫人是煙酒茶,第三夫人才是小瑪莎(妻子馬淑英)。」話說小瑪莎不甘心當第三,造反了,非晉升不可,為了和睦,排為老二才算平息,來世能否當第一夫人,很難說。聽了說辭,男同胞女同胞,全部哈哈大笑。我則感慨萬千:彭士祿院士真是勤勤懇懇醉心於核動力事業的人,他的豪言壯語是這樣的不同一般,讓人過耳難忘。

彭院士2021年3月22日去世,在追悼會後的座談會上,兒子彭浩在談及父親時曾放聲痛哭,痛哭之後他哽咽着說,事實上他不了解父親,懂事後就沒怎麼與父親見過面。父親一輩子忙工作,根本無暇顧及家庭和子女。在參加追悼會和聽了核動力院老人們對父親的評價後,才真正體會到父親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的不容易,不是父親不愛兒女,「知否興風狂嘯者」還「回眸時看小於菟」,父親不是無情,他是把自己的所有時間和精力用於了國家的核潛艇建設和核電站建造。彭浩哭了十多分鐘,多年前與父親疏離的心結就此解開。

趙仁愷是我國核動力專家,兩院院士。他提出中國第一個潛艇核動力裝置初步方案,主持完成了第一個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建設,參與主持了中國第一代潛艇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建造、試驗和退役全壽期工作。在他簡陋居住的房間裡有口大水缸,他們到此地時,沒有自來水可用,青衣江水也不是天天都是清澈的。這口大水缸用來接雨水,和就近池塘里的水,放上明礬澄清水才能飲用。往往是半缸泥沙半缸水,放了明礬的水口感差。房間走廊上有個蜂窩煤爐子,爐子把我帶回了我的青春年代:那時,忙了一上午的工作回家,第一件事情是先打開蜂窩煤爐的密封蓋子,讓蜂窩煤順利燃起來。如果蜂窩煤爐子熄了,很窩心,要重新用短小的乾柴搭火,或者提一塊蜂窩煤去鄰居家引燃。想到科學家為蜂窩煤爐子忙碌的身影,就覺得他們的人生既偉大又平凡,是普通的生活旋律又有壯美的華章異彩。房間裡有一部天津產的二八圈加重自行車,趙院士上下班騎着自行車在土路上疾馳,有時,前槓搭着從幼兒園接回的兒子,后座馱着菜市場買回的大米與白菜蘿蔔,生活里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與圖紙、機床上的高精尖並駕齊驅。

「909」,是我國集核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試驗、運行和小批量生產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科研基地,是國家戰略高科技研究設計院。在我國國防、高新技術領域和先進能源開發工業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橋頭核潛艇浮雕前,有彭士祿、趙仁愷等老一輩科學家的身影,有黃色燃料棒的模型,有白手起家建設圖,有核動力院三次創業歷程回顧,他們用山海可平的執着,無問東西的付出,九死不悔的勇氣,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為我國核動力、核潛艇的開發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年輕的總工程師    身穿藍色襯衣,赭色拉鏈外套,着毛藍色西褲,1米7個頭,寬皮大臉,偏分頭髮,一雙明亮的眼眸,一泓溫暖的笑容,戴一副白色無框近視眼鏡,站在我面前的是中國核動力研究院燃料組件研製項目總工程師俞德懷。先前,我想我採訪的專家一定是個頭上有白髮,臉上有皺紋的具有滄桑感的老人,一見面,眼前的俞總師文靜儒雅,讓我禁不住嘖嘖讚嘆:「太年輕了!」

1979年出生於宜賓的俞德懷,就讀於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他從事新一代核燃料研發,歷經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的燃料元件重大技術攻關、中試生產以及工程運用全歷程。帶領燃料元件研製團隊攻克研製各階段技術瓶頸,順利實現多階段近百個節點任務目標。

開篇說話,他不說自己,說的是彭士祿、趙仁愷、張森如、閔元佑、周邦新、鄒從沛、戴受惠等老一輩核電人對我國核電事業做出的貢獻;說的是單位「自強自立,創新協同,求真務實,拼搏奉獻」的09精神;說的是研發團隊的團隊人員,合作進取;說的是我國國之重器——第三代先進核電「華龍一號」的先進性與安全性。

來此地之前,家人聽說我要到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採風,眼睛瞪得溜圓,說,核動力,那是多麼危險的地方?日本號稱科學先進技術發達,福島核電站核泄漏,震驚世界禍及無辜,不去也罷。聽俞總師說我國的「華龍一號」,自主研發清潔環保安全高效,現在在巴基斯坦國土上運行良好。心裡一塊石頭「噗」地落地,感覺自己安全的同時又為我們核電人感到驕傲。

當初學校老師說話:「願不願意去支援核動力?」 聽說有個「組裝焊接」與自己學習的專業有點對口,又聽說這邊工作穩定,想了想,俞總師就來到了這裡。來報到前,母親還說,你這個單位是不是修電視機的,拿不拿電焊條?實際工作中真的要用焊接方法,但材料不同,精密精確也不一樣。

他從一個一個棒狀產品做起,每天幾乎從事同樣的操作。說是搞科研,實際工作枯燥。做棒狀產品,小試樣都沒有問題,一個一個做好了,半年以後,批量生產時出現了問題,同樣的工藝,同樣的材料,產品出來不滿足設計的要求。也就是說某一項突破並不代表整體。雄關漫道從頭越:又從原材料性能、焊接工藝調整、工藝流程等多方面研究開始,重新試樣,重新工作。

一步一個腳印,他從技術員做起,做到了專業組長,又到了研究室副主任,2012年做了燃料項目副總師,到總師辦主任,2019年擔任研究院燃料組件研製項目總師。20年來,俞總師最高興的事情是從事燃料元件研發的成功。老一輩科學家是用分體式來解決團繞問題。他想,為什麼我們不可以採取分體式到整體式的改進。這個方案提出後就做實驗,一試就成功了。分體式到整體式,思路的改變,並不是多麼高深、多麼高難。當時他是專業組組長,他如果不思考,沒有創新思維,繼續延續老的工作套路,就不會有任何改變。王世忠老師是他們的主任,看了他的實驗,馬上再加派人手,動手做實驗,2—3個月實驗產品出台,比原來方法做的產品就是要好。那一刻,俞德懷心花怒放,比受到任何嘉獎和表揚都要高興。從此事知道,在四所工作要多動腦筋多想辦法,不一定是最優方案,但要想,要做,反向思維也行。這也是得益於指導老師和王老師的肯定與支持。當年他們兩個年輕人,老是跟着老師走,老師上個廁所都要跟着去一去,就是想學習,就是想提高。 反應堆里,一根根燃料元件棒豎立着,棒體四周輻射出湛藍色的光,平靜安詳。倏忽間,「嘭」 的一聲響,隨着氣動脈衝棒飛升,一道耀眼的光柱衝出數米深的水層,金光閃爍神奇無比。示波器的熒光屏上忠實記錄下利劍般波形圖,這就是我國自主研製的脈衝堆。俞總師,一直從事的就是燃料元件的研發。

2015年5月7日,對俞總師來說是值得紀念的好日子。在福建省福清市最南端的三山鎮——福清5號核電機組開工,拉開了華龍一號大會戰。這一天,包括中央電視台在內的許多主流新聞媒體發布了福清5號核電機組開工的消息。201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群眾遊行中,載着華龍一號模型的「逐夢興川」四川彩車從天安門前緩緩駛過,萬眾矚目。俞總師與其團隊及全體核動力設計院的員工們,在電視屏幕上看見彩車,看見自己的產品,知道多年付出的心血沒有白費,國之重器,國家名片,我國第三代先進核電華龍一號亮相於世,從中國走向世界,心裡激動得很,有人歡呼,有人鼓掌,有人抹着眼淚,有人輕聲啜泣。

當然,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這裡的人員也有流動。也有獵頭公司來挖人才,俞總師接到過這樣的電話,一說就許以優厚待遇。但他沒有動心,既然做了核電人,就要在這裡為我國的核電事業奮鬥一生。

俞總師說對不起家人,也對不起女兒。女兒在醫院剖腹產出生時,他在單位上班,沒有及時趕回愛人的身邊,醫院要親屬簽字才做手術,急忙中還是丈母娘救了急,簽字畫押愛人才進了手術室。等他趕到醫院,女兒已經呱呱墜地。有一回,俞總師有半年沒見到女兒了,當他回家時,女兒看見爸爸,不理不睬,他想去抱一抱女兒,女兒就是不要他抱,坐在沙發一角,用警惕的眼神打量他,仿佛見了陌生人一樣。急得他抓耳撓腮,問愛人咋辦呢?女兒都不要自己了。愛人苦笑,你都不回家,女兒都不認識你了。

「從國防建設來說,我們有了核潛艇,不怕大國的核威脅核打擊;從民用領域說,核動力轉化成動力、熱量、電能直接被人類所利用,還可以用作同位素治療疾病。」俞總師對2022年滿9歲的女兒科普自己工作的知識要點。女兒知道爸爸工作的重要性,聽了爸爸的話頻頻點頭。在日常的手機對話中,女兒會說:「爸爸,你什麼時間回家呀?」聽到這樣的問話,俞總師往往不知道怎麼樣對女兒解釋才好。家國情懷,有國才有家,只有做好手上的工作,建設好保衛好我們的祖國,我們自己的家才能和諧安寧。

我在909採訪參觀時間不長,從資料、影像、圖片、人物,接觸了黨委宣傳部部長、宣傳科長、基地長、副基地長、俞總師、李華老師、中國核動力院原黨委工作部副部長袁瑞珍女士和她的愛人宋先生……一個個個體,構成了核電人的群像,從他們的身上,我了解核電人,理解16字的09精神。我看見,青山滴翠,草木含綠,每一個人,每一棵樹,每一株草,每一座房子,機床館路邊的大黃貓,二號點家屬區門前的兩隻白色小狗,表面上都是平和的、安詳的,但其內心,又是激情澎湃的,洋溢着一種特別渾厚的氣韻。因為,這裡是中國核動力工程的搖籃,是中國的堆谷。 [1]

作者簡介

李 淮,祖籍山西,現居四川德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