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囚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囚牛(中國古代神獸)

囚牛,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長子。平生愛好音樂。[1]

治世余聞》有云:「囚牛,龍種,性好音樂。」傳說囚牛是眾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它不嗜殺不逞狠,專好音律。龍頭蛇身的它耳音奇好,能辨萬物聲音,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雕像。[2]

中文名:囚牛

外文名:Qiu Niu 地 區:中國 身 份:龍之長子 寓 意:音律 形 似:黃色小龍 特 點:好音樂 相關典籍 :《懷麓堂集

歷史起源

在明代,龍還被人們附會出了一個繁盛的家庭。龍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匯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而演化為龍。然而並非所有的怪異獸像都百川歸海,納入了龍像之中,在與龍形象形成、發展的同時,一些怪異獸象也在發展,並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龍的某一種形象特徵。

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聯繫起來。在民間,很久就流傳着龍生九子的說法,但是九子為何物,並沒有確切的記載,然而這一公案卻由於「真龍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結果。據說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倉卒間不能回答,退朝後左思右想,又向幾名同僚詢問,糅合神話傳說,七拼八湊,才拉出了一張清單,向皇帝交了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趴蝮、嘲風、睚眥、贔屓、椒圖、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不過在民間傳說中的龍子卻遠遠不止這幾個,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被傳說是龍的兒子。其實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如果非要選出九子來的話,也應該選出其中在民間影響最大的九個。李東陽也是一時急於交差,所提之名單並不具代表性。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一說:囚牛|睚眥|嘲風|蒲牢|貔貅|贔屓|狴犴|負屓|饕餮

另說:贔屓|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

其他:螭|麒麟|犼|貔貅

龍的九子

9、蚣蝮(gongfu):性喜水,被雕成橋柱上的獸形;

8、嘲風:喜好冒險,因而人鑄其像,置於殿角;

7、睚眥(yá zì):平生好殺,喜血腥之氣,其形為刀柄上所刻之獸像;

6、贔屓(bì xì):力大,其背亦負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龜;

5、椒圖:形狀似螺蚌,性好閉,鋪首銜環是其形象;

4、螭吻(chī wěn):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

3(老三)、蒲牢:平生好鳴,它的頭像被用作大鐘的鐘紐;

2(老二)、狻猊(suān ní):喜歡蹲坐,佛像座下的獅子是其造型;

1(老大)、囚牛:傳說囚牛是眾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它不嗜殺不逞狠,專好音律。

外貌形態

神話傳說中的怪獸。龍生九子之一,一種說法是老大,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其它介紹

中國吉祥圖說》中描述為: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老二叫睚眥(yá zì),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老三叫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六子霸下,又名贔屓(bì 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八子負屓(fù 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老九螭(chī)吻,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龍在閩南語中發音為「靈」取通靈之義。

與龍相關

龍的起源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穫。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着指揮着操縱着管理着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龍的形成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龍是怎麼形成的?歷來眾說紛紜,有從鱷、從蛇、從蜥蜴、從馬、從豬、從閃電、從虹霓等等說法。筆者的觀點是「模糊集合說」,其思路是這樣的: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是以原始思維面對身外世界的,而原始思維又是以直觀表面性、整體關聯性、非邏輯的神秘性和群體表象性為待征的「模糊思維」。這樣的思維足以導致我們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確、不唯一地將身外世界的種種對象,集合、升華成若干個「神物」,然後加以崇拜。

在古人心目中,身外世界是神秘混沌難以捉摸的,模糊思維的直觀性和表面性,使他們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將雲、雷電、虹、海潮、泥石流等分辨得清清楚楚;也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運用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將魚、鱷、蛇、蜥蜴,以及豬、馬、牛等動物的生活習性研究得明明白白。在他們看來,雲、雷電、虹等在天上彎轉,都和雨相關,差不多是一類;魚、鱷、蛇等在江河湖泊中穿游,都和水親近,大體上也是一類;豬喜歡水,馬、牛等也都離不開水--河馬、水牛更是水中物。而且,天上的雨,落到地上便是水;水升到天上,再朝下落,便是雨。既然天上下的雨和地上流的水是一回事,那麼,和雨相關的在天上彎轉的雲、雷電、虹等,就和與水密切的在江河湖泊中穿游的魚、鱷、蛇等差不多都是一回事了。雨水適度,牧草豐茂,穀物有成;雨水乏缺,葉草乾枯,百穀旱絕;雨水過量,人畜受淹,農田泡湯。生產和生活不能不依賴雨水,雨水卻常常讓人們依賴不上。再看這些與雨水相關的物象:雲團滾滾翻卷,變化萬方;雷電叱咤長空,霹靂千鈞;虹霓垂首弓背,色像瑰奇;還有大小不一,脾性不同,長短參差,陰森怪異的魚、鱷、蛇、蜥蜴等等:這一切是多麼神秘,多麼雄奇,多麼可怖可畏啊棗令人驚懼不已!

於是,古人猜想了:一定有一個「神物」,主管這一切,總領這一切,支配這一切,排演這一切。這個「神物」,體型是很大的,而且是能大能小的;膚色是多樣的,而且是能明能暗的;還應當是有頭有尾的,能起能臥的,擅爬會游的,彎轉曲折的,快速行進的;總之是能量巨大的,能上能下的,善於變化的,天上可飛水中可藏的,集合了種種「水物」特性的,又和雨水有着特別特別密切關係的。

該怎麼稱呼這個「神物」呢?人們發現,雨水降臨時,烏雲洶湧,電光閃閃,相伴隨的,是「隆隆」的雷聲;海潮漲落,龍捲風吸水,泥石流下山,也都發出「隆隆」的聲響;而鱷、牛、蟒蛇等動物的吼叫,也和「隆隆」聲接近;而「隆隆」聲本身具備着粗壯、雄渾、深沉和悠遠等特點,給予人的感覺是恐怖、壯烈、崇高和神秘。於是,人們就取其聲,將這個模糊集合起來的「神物」,以「隆」這個音呼之了。

龍的書寫

「神物」的發音是擬聲,「神物」的形象該是個什麼樣子呢?一些人說像魚,一些人說像鱷,一些人說像蛇,還有一些人說像雲,像閃電,像虹霓;也可能今天看像這個,明天看像那個,後天看又像別一個;還可能覺得既是這個又是那個,升到天上就是雲是閃電是虹,落到水中就是魚是鱷是蛇,來到陸地就是豬是馬是牛。模糊思維是不講邏輯、意識不到矛盾的,這種思維容許同一個物體在同一個時間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容許部分和整體、單數和複數的同一。 造字的時代到了,需要給這個以「隆」音呼之的神物搞個符號了。老祖宗最初造字,多以像形為之。那麼,讓這個神物像什麼形好呢?有人說像鱷,就造了幾個像鱷的「龍」字;有人說像蛇,就造了幾個像蛇的「龍」字;還有人說像閃電,就再造幾個像閃電的「龍」字;另有人說身子像鱷像蛇還像閃電,頭卻像馬像牛還像豬,那麼就造幾個像這像那像……的「龍」字好了。於是,甲骨文和金文中便有了各式各樣的「龍」字。後來,逐漸演化,直到最後簡化成如今這個「龍」。

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龍是中國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先民們是以現實生物和自然天象為基礎,將自己的對身外世界的畏懼、依賴、疑惑、想象、崇拜等等,都貫穿、投注、體現到龍的模糊集合中了。 從審美的角度來看,龍無疑是古人的一種藝術創造。它是從魚、鱷、蛇和雲、電、虹等一個個具體物象而來,經過由眾多人參與的模糊集合,形成一個建立在各個具體物象之上,又涵蘊着各個具體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過程,是「美」的因素集納的過程,用一句人們常說的話,就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其間滲透着、灌注着古人的神話猜想、宗教體味、審美快感和藝術情趣。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