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睚眥(中國古代神獸)
睚眥,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九子第二子,豹身龍首,為龍和豹所生。古代史書記載其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性格剛烈、好勇擅斗、嗜血嗜殺,而且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
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睚眥變成了克殺一切邪惡的化身。
- 中文名;睚眥
- 拼 音;yá zì
- 成語故事:睚眥必報
- 身 份:傳說中龍的第二個兒子
史書記載
《戰國策·韓策二》:「夫賢者以感忿睚眥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而政獨安可嘿然而止乎?」
《史記·范雎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也作「壓眥」。
《升庵外集》:「龍生九子不成龍,七曰睚眥,樣子像長了龍角的豺狼,怒目而視,雙角向後緊貼背部。龍生九子老二,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等兵器或儀仗上起威懾之用。參見「龍生九子」。
《漢書·孫寶傳》:「我與 穉季 幸同土壤,素無睚眥。」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劉先主志》:正既臨郡,睚眥之怨,一餐之惠,無不報復。(正指法正)
清魏源《聖武記》卷七:「毋挾槍矛,尋睚眥以釀釁。」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十:「他受不了百口嘲謗,也忍不下萬目睚眥。」
傳說典故
睚眥者,龍生九子之一,雖為龍種,然身似豺狼。其父嗔,欲棄之,幸而母親哀求,得以苟全性命。
十年成人,拜別家門,投天涯而去。於天地而立,但見海闊天空,不可丈量;風起雲湧,縱深無限。不禁感慨萬千:「吾雖身形非龍,然志氣是龍。雖無龍族呼風喚雨、騰雲駕霧之能,卻也傲氣沖天,志在四方。父以貌取人,吾實不敢言,夫有志者,能屈能伸,今自立門戶,誓成大事,以正龍子睚眥之名!」言畢,浪跡天涯,以尋成事之機。
姬昌者,周之文王也。屈於商紂帳下。紂王棄臣而貪色,酒色亂性,荒淫無道。文王諫之,紂不喜,乃先殺其長子,後害文王。所幸文王命不該絕,落荒而逃,歷盡艱辛,乃回都城西歧。紂大怒,詔書各諸侯,欲興兵滅周,以除後患。
文王歸周以來,夜不能寢,晝不能眠。周危在旦夕,文王度日如年。
文王一日做夢,見龍神將至,欲請之,夢醒。文王善卜卦,乃擇一良日卜之,曰:「西歧之東,有能人相助。」乃往。
行不過數里,於河畔一巨石旁尋見一奇人,此人身形怪異,但見其面如豺,身如豹,身負銀刀,爛袍金甲;威風凜凜,似有吞月之勢,氣宇軒昂,如有攬日之力。此人乃龍子睚眥也。文王壯膽而問之:「壯士何許人氏?身形何以如此怪異?」
答曰:「龍子睚眥!」
文王大驚,疑有神助,乃言:「吾名姬昌,周之文王也。」
睚眥亦驚,只見這老者氣宇非凡,卻不曾想是周文王。睚眥心中喜道,今事可成矣。乃行禮:「文王安好?」
文王還禮道:「身有疾,是以寢食難安,如坐針墊。」
睚眥大笑,文王不解,乃問何故。
睚眥笑言:「文王之疾患之久矣,乃紂王伐周耳!」
文王驚詫不已,隨即神色黯然:「紂王詔書各路諸侯,以叛亂之名欲伐吾周,周危矣!」
「王以何迎之?」
文王對曰:「紂王者,虎也。今紂王欲攜天下之兵而伐周,四面皆敵,寡不敵眾,周如砧上之肉而四面皆虎,眾虎競食,徒之奈何?若以兵拒之,必玉石俱焚,若不拒之,則坐以待斃。悲哉!痛哉!」
睚眥道:「文王安能坐以待斃焉?」
文王躊躇片刻乃道:「為子之道,其孝為先,為臣之道,以忠為本。紂王無道,天自譴之,姬昌若因此而違紂王意,乃不忠。姬昌不忠,紂必怒而伐周,若因此而丟祖上基業,乃不孝。固姬昌當以頸上人頭請罪,以退紂王之兵,而不至名節遭損。」
睚眥冷笑數聲:「人言周文王乃仁義之君,今見之,不過迂腐之老叟耳!」
文王怒言:「姬昌以禮相待,汝何出此言?」欲走。睚眥復笑。文王曰:「話不投機,有何可笑?」
睚眥乃正色道:「今紂欲興兵於周,不戰而屈人之兵,乃王無志;先祖基業創建不易,今盡毀王手,乃王不孝;紂王興兵,已箭上弦,刀出鞘,焉能因王之頭而罷休?王一相情願,如婦人之見,乃王無智;為君者,當恩澤蒼生,若因王而遭至滅頂之災,乃王不仁;紂王無道,哀聲起伏,若有一支義軍擊之,必群雄四起而援之,紂之軍,必如土崩瓦解,王不興兵,乃王無謀。固而方才笑之!」
文王大悟,面帶慚色道:「姬昌迂腐,愧不敢當,險誤大事,壯士之言如雷鳴驚夢。然祖上基業已如風中殘燭,當以何迎之?」
睚眥拔出銀刀,就巨石上畫出一方地圖,以刀為筆指點江山,其言:「商紂地廣數千里,權及天下,實乃外強中乾。紂之兵權散落於各諸侯,直接聽命於紂者,不過朝歌一帶。因此文王必先與各諸侯聯盟方為上策。可速譴能言之使說之。可囑使言『紂王暴政,人皆不敢言,周與各諸侯乃唇齒之勢,唇亡而齒寒,因此而不可助紂為謔。今紂興兵,人聲皆哀,國將有殤,周可占人和;朝歌距西歧千里有餘,非朝夕可至,周可占地利;紂貪色棄臣乃逆天而行,周可占天時。昔日商湯取夏而商代之,今商紂逆天無道,亦當群雄取而代之。因此周與各諸侯歃血為盟,乃興兵而伐商耳!』如此這般,諸侯焉有不結盟之理?」
文王喜,乃言:「姬昌即日譴能言之使往四周諸侯說之,可以立歃血為盟之誓。」
睚眥言:「極善。」
文王又言:「紂當興兵,當怎生以迎?」
睚眥刀指地圖對言:「今觀天下之勢,周於西,商於東,相隔千里。紂軍慢則一年,快則數月,非朝夕可至。其間,文王可勵精圖治,廣積糧多囤兵,則可拒彼軍。彼千里而來,必人困馬乏,可坐而迎之,以逸待勞;彼遠來,必急攻,可避之,久攻不下,彼必噪,兵者忌噪也,可使一計而反擊之,彼軍必如土崩瓦解,可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攻至朝歌,則天下定矣!」
文王大喜,乃拜睚眥而道:「夫大志者,高瞻遠矚,雄才韜略,必有包藏宇宙之機,壯士真乃有志者,姬昌不如!姬昌現求賢若渴,若有壯士相助,則事可成矣,切莫推辭。」
睚眥乃拜文王道:「睚眥雖為龍子,然相貌醜陋,亦無呼風喚雨之能,為父所不認,因此實乃山野村夫耳。承蒙文王看重,睚眥不才,當盡力而輔之,以正吾龍子之名。睚眥乃一介武夫,引兵殺敵尚可,若論治理國家則弱。今文王可沿河畔而去,可見一垂釣老者,其名姜尚,號子牙,雖年過花甲,實乃賢者,有經天緯地之才,王可速請之,若得姜子牙,則天下可定矣。」
言畢,文王乃攜睚眥沿河畔尋姜子牙而去。
其後,如睚眥所言,眾諸侯與周結盟,皆派兵援之。文王得道多助,有志者,皆投之。一年後,文王駕崩,其子姬發即位,號武王。不日,紂軍而至。姜子牙與睚眥以兵迎之。紂軍大敗而歸,武王親統軍而追擊之。於牧野一戰擊潰紂軍,商紂亡,周武王乃統天下。眾諸侯無有不從者,皆進都朝賀。
其後,武王封姜子牙為侯,號「齊」;而天下歸周之日,睚眥不辭而別,武王噫嘻不已,乃親自命工匠鑄睚眥像於刀劍龍吞口,世代相傳,以謝龍子睚眥輔周之恩。[1]
成語故事
睚眥必報
秦昭王時,秦國一位權高勢大的宰相范雎,是魏國人,這人極有口才,秦昭王對他十分信任。
范雎本是魏國人,在魏國時曾隨「中大夫」須賈到齊國去過一次,須賈懷疑他同齊國私通,回國後報告了宰相魏齊。魏齊叫人把范雎毒打了一頓,范雎裝死,才得脫險,躲在一個好朋友鄭安平家裡,改名張祿,慢慢養傷。接着,他又通過秦國派到魏國來的一個使臣王稽的關係,偷偷到了秦國。在秦國,又經王稽的推薦,並且仗着他巧言善辯的一張嘴巴,取得了秦昭王的賞識,登上了宰相的高位。
范雎當了宰相不久,就說動秦昭王發兵攻伐魏國。魏國派須賈前往秦國,請求罷兵。范雎知道須賈來到了秦國,便化裝成一個遊蕩他鄉的窮漢,到客棧去看他。須賈見是范雎,吃了一驚,說:「啊,你原來還活着!」談了幾句話,須賈覺得他可憐,便順手取件綈袍送給了他。(參看「一寒如此」)後來,當須賈知道範雎就是秦相張祿的時候,想起舊事,不禁惶恐萬狀,立即光着上身,跪在范雎面前請罪。范雎將須賈大罵,列數了他的罪狀,又特地舉行了盛大的宴會,當着各國代表和全體賓客的面侮辱了他一場;還說,姑念他贈送綈袍,總算還不忘舊情,饒了他的命。可是,必須告訴魏昭王,迅速把魏齊的頭送來,否則就要發兵殺到魏國的國都去。
魏齊聽得這個消息,嚇得逃到趙國,趙國也怕得罪秦國,不敢收留;又想逃往楚國,楚國也不歡迎。這位宰相終於被逼自殺。
他保薦救了他性命的好朋友鄭安平為秦國的將軍,提拔王稽為「河東守」;還把部分家產分散給其他曾經幫助過他的人。《史記·范雎傳》也說他:「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睚眥,是瞪眼怒視的意思)。」——縱然只給過一頓飯的小恩,也要報答;縱然只瞪過一眼的小怨,也要報復。這就叫「一飯必償」、「睚眥必報」。
形容小恩,叫做「一飯之恩」,形容小怨,叫做「睚眥之怨」。心地偏狹,氣量狹小,些微嫌隙都不肯相讓,就叫做「睚眥必報」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