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嘉蘭陳家石板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嘉蘭陳家石板屋
圖片來自人間福報

嘉蘭陳家石板屋位於台灣台東縣 金峰鄉 。臺東金峰鄉嘉蘭村位處於臺東縣西南方,南鄰達仁鄉,東接太麻里鄉,北為卑南鄉,西邊則是屏東縣露台鄉、瑪家鄉泰武鄉來義鄉,金峰鄉位於中央山脈南段,境內大多為山地,其中北大武山海拔3096公尺是境內最高點。因此,17世紀中葉,當屏東來義、春日、霧台和泰武地區的排灣族原住民開始移居時,金峰鄉成為了排灣族群移居的重要區域,在歴史上稱為「東排灣群」。1964年陳六九老先生帶同家人從舊好茶遷往嘉蘭,初期居於森林,日常住在原始林木等建材搭建而成的矛屋工寮。隨著時光流逝,陳家希望能住回過去的石板屋裡,找回歸屬感。後來,陳六九先生於長子陳添祥往返屏東、臺東之間做工及找尋石材,於崩塌地中找到一些碎片,於嘉蘭村內種植瓊麻的區域中建造魯凱族平民使用的石板屋,移居至此。[1]

其中因本身是魯凱族人的陳先生的另一半是排灣族人,因此石板屋搭建可窺見魯凱與排灣族不同文化上的融合。金峰鄉公所表示,這棟石板屋不僅是陳家人的生活場所,也是排灣族與魯凱族歲時祭儀、青年會受訓等許多活動舉辦的場域,成為了解排灣及魯凱文化的重要據點。也吸引許多旅人前往造訪。[2]


景點介紹

嘉蘭陳家石板屋內部一景
圖片來自中時新聞網

金峰鄉嘉蘭村的魯凱族屬「西魯凱群」,約略在民國五十年代,自屏東縣霧台鄉遷居至此。陳參祥一家人便是在此時期,從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遷移至嘉蘭村安居,父陳六九、母陳金蓮都是魯凱族人,據說當時看到這片土地所產的農作物,隨便就是老家的兩倍大,於是認為這裡是安居的好地方,也在當地排灣族人的接納下定居於此。但老爺爺一直希望能夠住回像在舊部落時一樣的石板屋裡,找回靈魂的歸屬,在老爺爺人生最後的歲月中,將石板建屋技術傳承給兒孫,由部落族人親手搭建完成新的石板屋,也成為排灣、魯凱文化傳承的重要據點。[3]這棟石板屋完成後不僅是陳家人的生活場所,建物亦融合了魯凱與排灣族元素,幾十年來,也是排灣族與魯凱族歲時祭儀、青年會受訓等許多活動舉辦的場域。因屋主的太太為排灣族,因此石板屋搭建也可窺見各種魯凱及排灣族不同文化上的融合之處。其文化意義與傳統工法更是受到許多文化、教育單位的肯定,成為了解排灣、魯凱文化的重要據點,更是守護族人不忘本的精神。[4]

現今的陳家石板屋,為民國八十二年時重建的,石板大多源自為前代石板屋的石材舊料,由陳六九敲製,樑柱木雕由他的木雕師朋友雕刻,石板屋設廚房與房間兩室,這是最簡單的結構。以歷史脈絡來看,石板屋在嘉蘭正好是一件文化資產可以連結過去與未來很好的範例。也吸引許多旅人及文史者前往一探究竟。[5]


融合魯凱及排灣文化的石板屋

融合魯凱及排灣文化的石板屋
圖片來自中時新聞網

嘉蘭陳家石板屋的屋主陳家人原是屏東好茶村的魯凱族人。在五零年代初期,當山地族人紛紛下山尋求發展機會時,由老爸爸帶著家人們翻山越嶺兩天來到了東邊的嘉蘭。據說當時看到了這裡種出來的農作物,隨便就是老家的兩倍大,便認為這裡是好地方,在當地排灣族人的接納下便居住下來了。現在在嘉蘭所看到的石板屋是民國八十二年時異地重建的。在陳老爸爸人生最後的歲月中,將石板建屋技術傳承給兒孫,也透過部落互相幫工文化終於興建完成。其石材多為第一代石板屋的石材舊料,不足的部分再由好茶地區購入新石材。其中又因屋主陳叄祥老師的太太為排灣族貴族出身的女兒,因此本石板屋可窺見一些魯凱、排灣文化上的融合。[6]

其中,陳參祥老師邀集親友建造的魯凱族人石板屋,格局傳統且適應現代生活,花三年造成,石板屋中陳列各式各樣的陶甕,甕上有百步蛇的圖騰;近年來原住民族追尋文化藝術傳統,傳統家屋在金峰依然可以找得到,是魯凱族人的智慧與技能,也見證了歷史與歲月的痕跡,陳家石板屋讓族人尋回心靈的故鄉,頗具參觀及部落文化藝術的特色。而嘉蘭陳家石板屋建物融合了魯凱與排灣族元素,幾十年來,也成為兩族祭儀、青年會等活動場域,更受到文化、教育單位的肯定。[7]


視頻

【嘉蘭部落石板屋,一幢會唱歌的部落教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