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嘉義縣溪口鄉

嘉義縣溪口鄉照片來自
嘉義縣溪口鄉照片來自

嘉義縣溪口鄉因與大林鎮三疊溪為界,又與雲林縣大埤鄉的華興溪為畔,該兩溪又於溪口所在地約一公里處交叉合流直奔北港溪,因而取名」雙溪口」,後再改名」溪口莊」、」溪口鄉」。

溪口鄉住民係由福建、廣東兩省移來,鄉內一半以上是客家人,與嘉義縣各鄉鎮大多是台灣人不同,所以這裏也可看到客家文化的相關資料。[1]



目錄

地理環境

嘉義縣溪口鄉位於嘉義縣北端,嘉南平原之北部,北緯 20.6度東經120.4度,北與雲林縣大埤鄉為鄰,南與民雄鄉及新港鄉接壤,西以北港溪與雲林縣元長鄉為界,東接大林鎮。全鄉面積三三.○四六三平方公里,東西長約十公里,南北長約八公里,是嘉義縣轄十八鄉縣鎮市中面積最狹小的一鄉。

溪口鄉的地勢較諸其他鄰近鄉鎮低窪而平坦,由於三疊溪與石龜溪上游夾帶大量泥沙順流而下,在溪口一帶淤積,河床逐年增高,河道兩旁農民濫墾,使河道更加淤塞,每逢大雨,極易氾濫成災。全鄉都屬河川沖積平原,土質肥沃,地勢平坦,極適合發展農業。因土質鬆軟,多沙質,很適合種植水稻、花生、玉米、番薯及蔬菜。物產豐饒,民風勤勞,淳樸、善良。

現轄溪東、溪西、溪北、柴林、林腳、美南、美北、本厝、游東、游西、柳溝、疊溪、妙崙、坪頂等十四村,合計二○五鄰,五千餘戶,人口約為一萬八千六百餘人。溪口鄉舊稱雙溪口莊,係因位於三疊溪與石龜溪會合處而得名。於清康熙年間,漢人就來此地開墾。今溪西村有座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的「北極殿」,就可以推測溪口開發的時間。鄉內「游厝莊」(游東、游西村),是當時游姓先民聚居之地。「海豐仔莊」(海瀛村),則是來自廣東惠州縣、海豐之先民定居地。而上崙、崙尾則是先民依當時地形而命名。溪口五大姓分別為陳、張、劉、邱、蔡。

據1898年《嘉義管內采訪冊》的記載,雙溪口街於道光年間便已發展成街肆;日本大正九年(1920)地方制度改正時,改稱溪口莊。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八月易名為溪口鄉,同時將原有二十保併設十四村,隸屬嘉義縣至今。[2]

 
溪口鄉照片來自


鄉長簡介

 
溪口鄉長照片來自
  • 姓 名﹕ 孫維聰
  • 學 歷: 1.南華大學研究所碩士 2.大葉大學畢業
  • 經 歷﹕ 1.嘉義縣農會理事 2.嘉義縣政府縣長室祕書
       

施政理念

1.優化基礎設施,改善溪口地區易淹水問題。
2.綠能家園,轉動溪口。
3.打造農業(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的永續發展。
4.積極推動4章1 Q,提高農產銷售單價,落實食品安全。
5.輔導農業年輕化,提升青年返鄉務農意願。
6.建置社區關懷據點,強化對弱勢族群之照顧服務。
7.積極推展長照服務,建構完善社區照顧服務體系。
8.連結政府與民間資源,持續推動高齡者健康照護計畫。
9.打造兒童休閒空間,提升幼童多元的育樂場所,增進兒童福祉。
10.扶植文化據點。
11.雲端導覽服務-推動藝文輕旅路線。
12.多元化藝文活動舉辦。[3]


簡介

溪口原名「雙溪口」,顧名思義,因為這裡有三疊溪和華興溪匯流進入北港溪而得名。它是嘉義縣18個鄉鎮市中,面積最狹小的,全鄉耕地面積佔了四分之三,是典型的農業鄉鎮。清康熙年間,大量的閩粵移民來此屯墾。溪口也素有「博士之鄉」的美名,鄉民獲得博士學位的比例極高。或許是因為農家子弟向來勤奮努力的本質,深深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

除了博士,溪口還盛產別的──溪口的酸菜聞名全國、產銷各地,是餐桌上頗受歡迎的配菜、牛肉麵館必備副食。而每天生產二十多萬顆的鵪鶉蛋,供餐廳、喜宴及市場大量銷售,也是一絕。至於民俗童玩的搖籃──溪口國小,從1970年開始推廣民俗童玩,從踢毽子到擲陀螺,成績耀眼,所到之處總是博得如雷喝采,亦常常出國表演,看似不起眼的童玩,就這麼玩出了一片寬廣的天空。小小的溪口鄉,充分展現了「以小搏大」的成績。[4]


歷史沿革

本鄉東接大林鎮以三疊溪為界,北以華興溪與雲林縣大埤鄉為畔。該兩溪於溪口所在地約一公里處交叉合流直奔北港溪形成雙溪咽口爰遠在二百多年前,祖先由福建、廣東兩省遷移來台定居於此,鑒於現時環境而取名為「雙溪口」。

於民國前十七年(清光緒二十一年),日本據台時稱為「雙溪口區」,至民國九年十月地方制度更改廢區置莊,同時將「雙溪口區」改為「溪口莊」,直至民國三十四年八月本省光復將「溪口莊」改為「溪口鄉」。蓋其所以稱為「溪 口」乃兩溪之天然形勢而名之。本鄉之行政區域在日據初期(民前十七年)區 隸屬嘉義縣打貓支廳,民國九年十月地方制度更改之區罝莊時改為溪口莊隸屬台南州嘉義郡,同時將溪口區轄之西莊部落改隸新港莊,而將新港莊轄之柴林 腳及大埤莊轄之游厝等兩大部落歸併本庄,共轄十大部落劃分為二十保。直至民國三十四年八月本省光復易名為「溪口鄉」,同時將原有二十保併設十四村,隸屬嘉義縣至今。

本鄉住民係由福、廣東兩省移來,而小部份廣東語言早經同化福建,一切語言、風俗習慣均因省籍而差異。宗教除極少部份仰天主教、基督教外均沿襲祖先仰之宗教、衣、食、住、婚、喪喜慶等,不因被日本佔據五十餘年,而與我國傳統有差異。[5]


溪口鄉景點

 
溪口老街照片來自

溪口老街

清朝時代流傳至今的懷舊街道

溪口鄉中正路有整排清代街屋店鋪,此處原為鄉內唯一道路,知名百年歷史張濟生中藥店是老街上第一幢建築,張氏家族所建巴洛克風格洋樓,讓時光彷彿在這裡停止流動,呈顯濃厚古早氣氛。

溪口老街中的老屋都是清朝時代就留下來的建築,有的掛上商號門牌的街屋有的大門深鎖,有的屋容頹圮,有居民進駐在屋中生活的街屋則保存的比較良好。現在仍看得見五金行雜貨店、電器行、中藥行、腳踏車店、理髮院等等營業中,特別的是有間腳踏車行與理髮院比鄰,沒想到都是同位老闆在經營。整個街區沒有刻意商業化、看不見大幅度的改造,氣氛始終保留著3、40年代的原始風貌。走在其中,沒有觀光客,只有過往留下來的美好時光。

三疊溪天臺殿

據廟誌記載,清康熙22年6月(公元1683),康熙皇帝親敕台灣三座「玉皇上帝」廟,分別為台南供有金尊的「玉帝廟」、台中奉有令旗的「玉帝廟」,而嘉義「天臺殿」則是唯一獲御賜玉旨、詔書及兩顆玉皇上帝玉璽的天公廟,可惜年代久遠,廟方未善加保管,其鎮廟之寶已不復見,其中以「天臺殿」所奉祀的玉皇上帝蒞台最早。三疊溪早期僅有16塊厝,分為上下莊,先民為爭取奉祀玉皇上帝,於每年萬壽大典公開擲筊決定「爐主」、「頭家」,爾後由當選之值年爐主、頭家籌辦次年各項慶典事宜,此一傳統迄今仍然延續著。

 
三疊溪天臺殿照片來自

張濟生中藥店

走過一個世紀的百年中藥店

溪口老街中段的「張濟生中藥店」歷史比整條溪口老街還要悠久,歷史悠久的店面經常吸引許多旅客駐足拍照。走進店內,牆面到天花板都染上了一層咖啡色,這是早期煎藥時產生的煙所燻出來的時代印記。地板踏的泥土地,也是當時保留下來的樣貌,泥土在人來人往之間早已被踩的踏實,踩不到的角落則是蓋上了一層綠色青苔,成為中藥房的小綠園。有著百年歷史的張濟生中藥店實際的年份也無法考究,從那斑駁的藥材盒子,就能感受到這家中藥店的時光重量。

 
張濟生中藥店照片來自

溪口客家文化館

傳承平原客莊的文化

溪口老街尾端的「客家文化館」前身是溪口衛生所,後來整理成客家文化館。雖然館內的設施非常陽春、也沒有華麗的佈置,卻是能夠讓旅客透過圖片、文字、模型等等來簡單認識溪口的客家特色與發展歷史的地方,裡頭也有許多會勾起許多人兒時回憶的古玩。

 
溪口客家文化館照片來自

愛溪口秘密通道

回家的路變得好有趣

靜謐的溪口村莊裡有一條秘密通道,這是後來才整理出來的一條通學之路,是溪口國小的小朋友每日上下學時會經過的地方,也因為經過設計與彩繪,整條路增添了很多探險氛圍,當地人都稱之為「祕密通道」,雖然路程短暫,卻是可以帶孩子入內跑跑跳跳的地方。而街道中也有一家懷舊感十足的雜貨店,可以在店內買到許多都市已經非常少見的古早味糖果及點心。[6]

 
愛溪口秘密通道照片來自

日親王御所遺跡

日親王御所遺跡:位於疊溪社區(左有天臺殿,右有柳溝國小疊溪分校)。中國於清朝時期被日本打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人群起反抗日人接收,於明治28年(1895),日軍攻打現在的嘉義大林鎮及雲林的大埤鄉時,當時的日軍最高統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借住此地的劉家並蒙受招待,日治時期,乃於此建「親王御遺蹟所」以為紀念,後來台灣光復後被鄉公所拆碑丟棄,近年為回復史蹟,經有關人士於原址設立大型紀念柱一座,紀念柱外表用蚵殼包覆,是何用意,無資料可查,倒是一旁的天臺殿牌樓相當雄偉壯觀,加上簡易的公園設施,也是值得一遊的地方。

 
日親王御所遺跡照片來自

溪口鄉農特產

  • 番茄
  • 番石榴
  • 胡瓜
  • 彩椒
  • 蓮霧
  • 落花生
  • 馬鈴薯
  • 辣椒
  • 金蜜21芒果
  • 扁蒲[7]


溪口鄉美食

  • 廟口黑輪攤: 溪口北極殿前的廟口黑輪攤從1995年開始擺攤到現在已快要25年了。
  • 溪口古早味豬血湯: 位在溪口鄉忠孝街上的溪口古早味豬血湯,是溪口鄉內傳承超過一甲子的懷舊美食。
  • 永芳餅舖: 老闆蔡耀男先生於1995年所開立,店內平時有賣麵包、壽桃、麵龜、喜餅等等,而屬於永芳餅舖特色商品、同時銷量最多的則是鳥仔餅。
  • 溪口鄉明祥餅舖: 明祥餅舖為溪口鄉傳承百年歷史的糕餅店(since1915),由陳天送先生所創立。
  • 溪口鄉溪口冰店: 開業自1994年的溪口冰店,原本是老闆為了能同時照顧小孩子,所以選擇在自家經營泡沫紅茶店,後來才在1994年8月改經營冰店。
  • 溪口鄉溪口肉圓: 溪口北極殿前的溪口肉圓,創立於西元1976年,創店老闆孫重德先生,當年為習得肉圓製作的工夫,還努力湊了三萬元到新港拜師學藝,由於年事已高,目前由第二代孫江明先生接棒經營。
  • 溪口鄉溪口六十年老店鳥仔餅: 嚴選在地食材,遵循古法手工製作, 皮薄不油 甜而不膩;內餡紮實綿密,外觀玲瓏獨特。 傳承一甲子的好味道
  • 溪口鄉阿珍姐傳統美食: 位於溪口菜市仔口、沒有懸掛招牌的阿珍姐傳統美食,開業至今已經二十年,雖然沒有華麗的裝潢,店內充滿的盡是每位老饕所熟悉喜愛的濃濃香氣,不論是肉羹、米糕、排骨酥或其他湯品,都相當值得品嚐。
  • 溪口鄉溪口古早味雙糕潤: 雙糕潤是本鄉極具古早風味的甜點,上下兩層Q彈的糕是由糯米及蓬萊米磨製混合的米漿所製成,中間則夾著黑糖餡,
  • 阿斌師傳家肉羹: 溪口鎮上有家經營三十多年的「香菇肉羹」老店,在無招牌下,「口碑」已成為他們的金字招牌。
  • 𩵚魠魚羹店: 店家的𩵚魠魚塊外觀香酥不油膩,入口時柔軟滑嫩,其滋味更與大白菜所熬燉的湯頭譜成奏鳴曲,鮮味飛奔而出並停留在喉頭間打轉回甘。[8]


視頻

#嘉義縣溪口鄉,深入之旅隨手拍~

農村創生 活化溪口

2018嘉義縣溪口鄉百年元宵遶境祈福

參考資料

  1. 嘉義縣溪口鄉,溪口鄉-輝哥的天空
  2. 嘉義縣溪口鄉,嘉義縣溪口鄉-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3. 嘉義縣溪口鄉,鄉長簡介-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4. 嘉義縣溪口鄉,嘉義縣溪口鄉-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5. 嘉義縣溪口鄉,嘉義縣溪口鄉-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6. 嘉義縣溪口鄉,嘉義縣溪口鄉-台灣小鎮漫遊-旅行圖中
  7. 嘉義縣溪口鄉,農特產-嘉義縣溪口鄉公所
  8. 嘉義縣溪口鄉,溪口鄉美食-嘉義縣文化觀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