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嘉會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嘉會鄉

中文名 : 嘉會鄉


嘉會鄉 ,別名(加會鄉)。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22公里,東與湖南江永縣粗石江鎮交界,西與西嶺鄉相連,南與平安鄉相鄰,北與龍虎鄉、栗木鎮接壤。

2015年9月14日,嘉會鄉撤鄉設鎮,稱"嘉會鎮"。[1]

概況

嘉會鄉 ,別名(加會鄉)。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22公里,東與湖南江永縣粗石江鎮交界,西與西嶺鄉相連,南與平安鄉相鄰,北與龍虎鄉、栗木鎮接壤。

2015年9月14日,嘉會鄉撤鄉設鎮,稱"嘉會鎮"。

行政區劃

轄:嘉會街居委會;白燕、共和、太平、嘉會、吉山、豸(zhài)游、蘇陂、西南、秧家、泗安、松林、大山、白羊14個村(居)委會,112個自然村,24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5萬多人,其中瑤、壯族等少數民族人口 1.1萬人,占總人口44 %;全鄉土地總面積24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277畝。

地理環境

恭城嘉會鄉地理位置優越,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全沙(全州至沙子)二級公路、通往湖南的出省、縣道貫穿全境,全鄉實現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全鄉屬丘陵地貌,雨量充沛,茶江河流經嘉會,可利用水資源豐富。現探明有可開發電站13個,總裝機容量達15300千瓦,現已開發5個,裝機容量2500千瓦,同時建有3.5萬伏變電站一個。

自然資源

嘉會鄉資源豐富,有鎢錫、鉛鋅、花崗岩等豐富的礦產資源,有美麗神秘的原始森林、渾然天成的天然溶洞、自然舒適的硫礦溫泉等可開發性旅遊資源,盛產黃筍、月柿、紅花桃、沙田柚、柑橙等名特優產品,,是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的好地方。

人口民族

總人口2.5萬多人,(密度:105人/km²).其中瑤、壯族等少數民族人口 1.1萬人,占總人口44 %.

經濟概況

恭城嘉會鄉乘改革開放之東風,開拓創新,改善投資環境 ,大力實施招商引資及小城鎮開發建設工作,經濟快速發展,鄉鎮企業發展勢頭強勁,2004年完成總產值1.1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84元,糧食作物面積25415畝,糧食總產0.9萬噸,全鄉水果面積3.7萬畝,水果總產量達3.6萬噸,鄉鎮企業總收入21508萬元,工業總產值完成7428萬元。全鄉現有食品、水利開發、石材、建材等鄉鎮企業達811家。

通過引導農戶發展"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訂單農業。通過引進臨桂泗塘合作社及北海果香園公司,以嘉會村陳樹德等農戶為代表,發展百香果種植110畝,百香果回收保底價為0.95元/斤,畝產效益達3500元;街委的朱敬德帶頭加入桂柳種蛋鴨養殖公司,建設種蛋鴨養殖場1個,現存欄蛋鴨8000隻,預計今年5月份可產第一批種蛋。在共和、白燕建設了1500畝的高產油茶示範基地;在白羊村鴨塘屯建立年出欄50萬羽以上的肉雞養殖示範基地。由秧家村團支部書記陳軍發起的桂林恭城民旺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廣大農戶發展特種動物養殖,該合作社共養殖有豪豬72頭,價值30多萬元;竹鼠1100個,價值17萬多元;肉豬70頭,價值5萬多元。該合作社作為青年黨團員的創業示範點得到了團區委和團市委領導的高度評價。以白羊村鴨塘肉雞養殖小區為示範,大力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規模肉雞養殖業,對新加入的養殖戶、擴欄年出欄達2萬羽以上的規模養殖戶進行獎勵,2009年共獎勵新增養殖戶19人,擴欄養殖大戶24人,年出欄達2萬羽以上的規模養殖戶27人,共發放獎金3.32萬元。

社會事業

自2009年以來,嘉會鄉堅持"四個加強",即:加強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及加強督查,確保按時通過驗收;實行"鄉抓推進、落實靠村、責任到人"的聯動機制,千方百計按時、按質、按量完成既定目標。在市旅遊局等後盾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導員的指導下,經過扶貧攻堅,如今的西南村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到處洋溢着新農村的氣息 。據統計,截止目前,西南村共完成項目16個,投入資金258.6萬元,不僅解決了西南村用水難、行路難、用電難等難題,而且引導當地群眾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群眾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009年5月以來,西南村委至大木塘、碰頭岩,養牛界至楊梅嶺、將軍帽至南江源、曹房至莫家漕等5條自然村砂石路擴、改建工程相繼開工。總長27.5公里,總投資160萬元,受益群眾1300多人。從此,困擾這5個自然村世代瑤民的"行路難"問題終於得以解決,結束了不通車的歷史。

2009年2月,隨着西南村6處人飲工程相繼順利完成,使廣大瑤民告別了挑水過日子的歷史。這個投資60萬元的工程解決了西南村平埠壘、莫家漕、南江源、梨子坪、雙棗坪、兩叉河500多人的飲水難、用水難問題,在有關部門的協調下,2008年以來電力部門投入80多萬元幫助西南村7個自然村140多戶農戶進行電網改造。村民盼望已久的農村電網改造項目開工建設。在群眾的積極配合下,僅用了幾個月時間,這7個自然村的村民們就家家戶戶都通了電。

全州至沙子二級公路和通往湖南的出省縣道貫穿全境,全鄉有14個村全部開通程控電話,建有移動通信基站3個,聯通基站1個,信號覆蓋區域達全鄉的90%。

歷史文化

恭城瑤族自治縣自古處於中原進入兩廣的交通要道,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相互交融,也帶來了中原文化特色的古戲台。在該縣嘉會鄉白燕村還有一座彼具傳奇色彩的古建築--九板戲台。

它是唐皇瑤族人民為祭祀和紀念祖先盤王和婆王的重要建築項目之一。九板古戲台始建於明朝初年,現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時至清朝年間,為了配合聖母行宮的修建,聖母行宮的後八年,即道光二十三年(公元一八四三年)再次興建。民國年間,先人為保存始祖殿宇改稱"唐太婆嗣"。有史書記載九板的婆王行宮建築規模:座東向西,中心大門正對面是戲台,行宮上下兩座,八條大柱頂立,梅花廘角架抬瓦梁。南北建有廂房兩間六空,中間是天井,古植鐵樹一株,四角鯉魚吐水。但經過"文革"的破壞,歲月的摧殘,還有人為因素,行宮已蕩然無存,只留破落的戲台和殘檐斷埂拜記先人。它見證了唐皇瑤族人民的發展和變遷,銘刻着唐皇瑤族人民各種紀念活動的經過歷程,亦是恭城幾經歷史滄桑之後殘跡倖存的有限古蹟之一。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