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商朝的都城都有哪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商都

來自網絡的圖片

商朝的都城都有哪些商都,指的是夏朝商國以及商朝的都城。商族頻繁遷都,多因於河患和戰亂。東漢張衡在《西京賦》中說:「殷人屢遷,前八後五」。[1]

所謂「前」指的是從商的始祖契到成湯遷都於亳準備滅夏的這一時期,又稱「先商」時期,共有四百多年,商國在這一時期共進行了八次遷都。所謂「後」就是從成湯滅夏建立商朝到周人滅商這一時期,共有六百多年,商朝在這段時間共進行了五次遷都。

先商時期,部族與都邑的頻繁遷徙是一個顯著的現象。《尚書·盤庚下》云:「盪析離居,罔有定極。」又《尚書序》:「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關於「八遷」之地望,唐以前的學者一直「不得其詳」,孔穎達《尚書》疏中,亦僅列出「四遷」:「契至成湯,十四世凡八遷國都者:《商頌》雲『帝立子生商』,是契居商也;《世本》雲『昭明居砥石』;《左傳》稱『相土居商丘』及今居亳。事見經傳者,有此四遷,其餘四遷,未詳聞也。」

唐朝陸德明《經典釋文》與此說相同:「八遷之書,史唯見四。」到了清朝,梁玉繩在其《史記志疑》中明確提出「八遷」的具體地點。王國維在梁玉繩的基礎上,又重新作了考證,他在《說自契至成湯八遷》中指出商先公八遷的順序是:契居商(河南商丘)、昭明居砥石、昭明又遷商丘(河南商丘)、相土遷東都、相土復居商丘、上甲微遷殷(河南安陽)、上甲微復歸商丘、湯居亳(今商丘虞城谷熟鎮西南三十五里)。

上述的商地,即今河南商丘。在相土復歸商至上甲微遷於殷之間,沒有遷都的記載,只是在《山海經》和《竹書紀年》中提到王亥曾「托於有易」或「賓於有易」,這說明在昌若、曹圉、冥、王亥(王恆)期間,商先公仍居於商丘。通過對「八遷」地望的考察可知,商先公活動的範圍主要是在今河南、山東兩省交界的地帶;而且,先商民族雖然經歷了8次遷徙,但其中的4次都與商丘有關,每次遷徙後都又回到了商丘。由此可見,商族由契至湯14世都是以商丘為根據地或主要經營地,然後不斷向外拓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商丘為商族的發祥地。

商朝建立後,又有過數次遷徙,即仲丁自亳(今河南商丘)遷於隞(今河南鄭州)、河亶甲自囂遷於相(今河南安陽內黃)、祖乙自相遷於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自耿遷於邢(今河南溫縣東)、祖乙自邢遷於庇(今山東菏澤)、南庚自庇遷於奄(今山東曲阜)、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南渡大河遷於亳(今河南商丘),盤庚十四年遷於殷(今河南安陽)。可以看出,僅祖乙在位時,就遷了3次都城。商朝建立後的幾次遷徙,其範圍亦在今河南、山東境內,一次涉及到山西境內,但總不外黃河南北、距黃河不太遠的地方。[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