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太宗治國風雲錄:盛世是這樣治理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太宗治國風雲錄

溫馨提示:贈送作者本人百家講壇dvd視頻光盤1張!CCTV-10《百家講壇》系列叢書。

基本內容

書名:唐太宗治國風雲錄:盛世是這樣治理的

類型:人文社科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語種:簡體中文

ISBN:9787517400981

作者:韓昇

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

頁數:350頁

開本:16

品牌:中國方正出版社

內容簡介

《唐太宗治國風雲錄:盛世是這樣治理的》中一個華麗轉型的皇帝,一群不畏權貴的大臣,一套分權制衡制度,一種開放自信的核心價值觀,共同打造了一個世界帝國——大唐。歷代帝王絕贊的治國典範唐史大家半生心血深度解讀揭開史上最強帝國締造之謎!

作者簡介

韓昇,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明治大學文學部、關西大學等大學外籍教授、研究員。多次獲得國內外人文社科研究獎。出版了《隋文帝傳》《日本古代大陸移民研究》《東亞世界形成史論》《蒼茫隋唐路》《海東集》《家訓一百句》等著作十餘部。翻譯《九品官人法研究》《隋唐佛教文化》等十餘部。發表學術論文和歷史散文一百多篇。主要研究魏晉南北朝隋唐史、東亞歷史與國際關係、佛教史。

圖書目錄

引 子

第一編確立治國理念:以文德治國

第一章貞觀初年國策大辯論

第二章唐太宗的華麗轉型

第三章唐太宗的兩面鏡子

第四章偃武興文

第五章以民為本

第二編制度層面的成功實踐

第六章頂層設計:國家體制

第七章剛性的法律規範

第八章民富國強的雙贏道路

第九章堅守用人底線

第十章面目一新的銓選制度

第十一章不拘一格大膽選才

第十二章激勵德政的考核制度

第十三章黜陟幽明

第十四章一諫難求

第十五章從根本上反腐敗

第三編建設核心價值觀和主流文化

第十六章行仁政得民心

第十七章開放心態接納多元文化

第十八章用核心價值觀凝聚民心

第十九章誠信有德無信不立

第二十章成由儉約敗因奢靡

第二十一章謹言慎行做表率

第二十二章教育是根本

結語鑄造輝煌

後 記

序言

一、唐太宗面臨的爛攤子

在中國古代許許多多的王朝裡面,大家公認最為輝煌鼎盛的時期是唐朝,這就是今天許多人想從唐朝的歷史中學習如何治理國家的原因。每一個時代都是在前人給他留下的基礎上開始建設的,那麼,唐朝接手的是怎樣一個攤子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稍微從縱向觀察一下中國古代的歷史,就能夠看出一些端倪來。

自從秦始皇建立集權制王朝以來,直到最後一個清王朝,除了像宋朝和遼、金、元這種抵抗外部入侵的長期對峙的類型之外,改朝換代基本在幾年的時間內完成。唐朝到宋朝之間,有一個五代十國的分裂時代,最多也就是53年。然而,從東漢滅亡到唐朝建立的這段時間,新舊王朝的交替顯得特別艱難,國家分裂的時間壓倒性地長於統一的年代。如果從東漢末年的董卓被殺,朝廷實際上名存實亡的公元192年算起,一直到唐朝建立的公元618年,總共426年。其間統一僅僅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西晉統一了37年,其中只有十年是有效統治;第二次是隋朝統一了29年,統一時間加起來為66年,有效的統治也就是39年。也就是說,在這四百多年的歲月里,有效的統一僅僅只有十分之一的時間,這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是不是空前絕後呢?

分裂有分裂的原因,需要我們仔細將它尋找出來,絕不能讓它成為一筆糊塗賬,仿佛中國歷史就是一個周而復始、不斷重複的輪迴,或者把它稱作所謂的「黃宗羲定律」。這樣粗糙地看待歷史,就看不到每個具體歷史時代的個性。抹殺個性抽象出來的所謂共性是不存在的,至少是不真實的。就像一個人去了動物園回來,別人問他看到了什麼?他說看到了動物,吃了睡,醒了吃。至少也應該弄清楚動物裡面有老虎、獅子和猴子等種類,而且在人的調教下,狗狗會給小老虎當奶媽,這在自然界恐怕見不到吧?

這麼漫長的分裂原因在哪裡呢?每一本書都可以舉出十條八條來,我想要找出長期而且最深刻影響的因素,有這麼三條: 第一條是國家意識形態崩潰所帶來的信仰危機。西漢王朝留給後世最寶貴的財產,是建立起以儒家思想為主的統一的意識形態,構成漢民族的共同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相信公平正義,崇尚道德。而東漢王朝的滅亡,首先是因為腐敗和政府對代表公正的清流官員和士人的鎮壓,它造成社會不再相信儒家的學說,把美好的道德追求視為包藏險惡的虛偽,大家一起來反對儒家學說,以為是在破除思想的束縛,追求個性的解放。然而,新的社會道德應該是什麼,前進的方向在哪裡?誰都不知道,破而不能立,大家便在迷茫和懷疑中沉淪,士人成天喝酒,用酒來麻痹內心的空虛,做出許多荒誕奇怪的事情來。比如大家聚在一起,赤身裸體,大碗大碗喝酒,喝醉了一起學驢叫。客人來了,主人裸體相見,客人覺得主人失禮了,主人卻說天地是我的房子,房子是我的衣褲,是你鑽進了我的褲襠里來,怎麼怪我失禮呢?

這些看似荒誕怪異的言行,反映的是信仰崩潰下的迷茫失落。沒有精神的凝聚力,哪會有穩固的國家呢?

第二條是殘酷的民族鬥爭造成的血海深仇。胡族以少數人口進入中原,統治廣大的漢族,除了依靠軍事力量進行鎮壓之外,更要命的是挑動民族仇恨,鼓勵外來民族奴役漢族,用外來文化更換漢族文明。例如羯族建立的後趙皇帝石虎,算命術士告訴他漢族人多,羯族的氣運快要衰落了。石虎很緊張,趕忙求教對策,術士教他興建大型工程,抓漢人做苦力,藉機把他們折磨死,把漢族的氣運壓下去。石虎以殘暴出名,他聽了這話,幾十萬漢族就遭了殃,悽慘萬狀,原來名為修建工程實際卻是有計劃的大規模屠殺。這樣的事例在五胡十六國時代屢屢見到。百年殘殺,幾百年民族壓迫,結下了很深的民族仇恨。沒有民族和解,呈現出來的就是充滿仇恨的撕裂的社會,國家就失去了基礎。

第三條是構成社會的基礎細胞——鄉里組織瓦解。信仰崩潰和殘酷的戰爭,使得整個社會離心離德,鄉里社會全面瓦解。民眾自發武裝起來抵禦外來入侵,在各個險要的地方建立據點,自己保衛自己,當時稱這種民眾自發的武裝為「塢壁」,完全獨立於國家政權組織之外,漸漸形成為新的自立的鄉村組織。根據史書和新發現的當時的史料表明,這種鄉村組織遍布於整個北方。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的許多政權都像走馬燈一樣很快破滅,因為這些王朝都沒有鄉村的基礎。就像一棵樹沒有根,生存都困難,更不用說要枝繁葉茂。

這三條都湊到一起,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局面呢?信仰崩潰、民族仇恨、鄉里瓦解,還有比這更加嚴重的嗎?所以,東漢滅亡以後,不僅僅是政權更替、戰爭不斷,最可怕的是社會四分五裂,幾乎成了一片廢墟。不管王朝滅亡的理由有多少條,大多數講的都是表面上大家看得到的表象,我認為這三條不容易看出來的因素才最為要害。

能夠看透歷史的人還真不多,就說當時許許多多的政治人物,他們都沒有看出來,遠遠低估了問題的嚴重性,以為只要國家的控制力大幅……李治道:「此十二條者,帝王之大綱也,安危興廢,皆在茲乎。」唐太宗視為最重要的十二個方面,全部吸收在《貞觀政要》裡面。在此基礎上,吳兢又增加了二十五篇,構成四十篇。所增加的有倫理道德等文治的內容,還有農耕賦稅等國家施政以及言行舉止的休養等篇目。特別是第十卷,列有《論行幸》、《論畋獵》、《論災祥》和《論慎終》四篇。這四篇其實是唐太宗在《帝范》最後一篇里對於李治告誡的展開。顯而易見,《貞觀政要》深受《帝范》的影響,所反映的是唐太宗的政治思想和治國實踐,是一位治理國家取得空前成就的政治家的經驗總結,而不是書生的高談闊論,這就更加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和深入學習借鑑。

《貞觀政要》成書以後,很快就顯示出重要的現實價值,玄宗以後的皇帝都曾努力研讀,從中吸取治國經驗,力圖起衰振弊,實現中興。唐宣宗甚至把《貞觀政要》書寫在屏風之上,誦讀領會。在唐朝,《貞觀政要》作為祖訓,備受推崇。 唐朝滅亡以後,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分別建立了遼、金、元政權。他們雖然不是漢族,但其統治者也都把《貞觀政要》奉為圭臬,專門延請飽學之士,入官侍講,學習唐太宗的成功經驗,實現治國理政的抱負。也就是說,《貞觀政要》已經超越了民族,成為大家一致認同的治國經典。

明朝皇帝把講讀《貞觀政要》幾乎作為日課,明憲宗親自推動《貞觀政要》刊印,為之作序,大力闡揚。清朝是一個非常重視文化和學習的王朝,人們經常把清朝的文字獄作為其鉗制思想、鎮壓文化的例證,其實,這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清朝一方面通過文字獄等高壓手段來強制對其政權的認同,統一思想;另一方面則鼓勵專深的學術研究,注重官吏的文化修養,提高行政的水平和能力。因此《貞觀政要》受到重視,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清朝皇帝的好學,遠勝於明朝。清高宗乾隆在為《貞觀政要》寫的序言中,感慨道:

余嘗讀其書,想其時,未嘗不三復而嘆日:貞觀之治

盛矣!

從唐朝到清朝,上下一千多年,無論社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貞觀政要》的政治思想和治國原則一直適用於中國。

這樣一部系統總結治國經驗的著作,不但在中國深受重視,而且在東亞文化圈內的國家也廣泛流傳,統治者學習模仿,積極傳播。從現存的歷史記載來看,日本是最早引進《貞觀政要》的國家,相當於晚唐時代成書的《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裡面,赫然可見《貞觀政要》目錄。據此可知,其傳入日本的年代要早於晚唐。從皇家政治到武士政治時代,日本的實際統治者都十分重視研讀《貞觀政要》,設立博~Eti~.江戶幕府時代制定的武士法度中,甚至規定天子必須讀《貞觀政要》,以明古道。顯然,《貞觀政要》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東方文明國度,都被視為治理國家的必讀之作,其政治思想和理政原則得到廣泛的認同,堪稱為古代東方政治學的一座豐碑。

《貞觀政要》不僅受到執政者的高度重視,也得到學者的推崇,不僅是研究唐朝前期歷史的重要的第一手史料,而且還成為有志於政治事業的士人學習的榜樣,乃至道德修養的範本。

我的這本書就從打開《貞觀政要》這座寶藏開始,一點一點地開掘,一步一步地回溯「貞觀之治」那段讓人縈懷心間的盛世歲月。[1]

參考文獻

  1. 盛世是這樣治理的豆丁網,201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