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除夜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和除夜作》 |
|
作品名稱: 《和除夜作》[1] 創作年代: 唐朝 文學體裁:詩 作者:白居易 |
《和除夜作》是唐朝詩人白居易所作詩詞之一。白居易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並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紀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一些小詞。贈劉禹錫詩云: "古歌舊曲君休聽, 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其中《花非花》一首,頗具朦朧之美。
詩詞正文
“ | <君賦此詩夜,窮陰歲之餘。
我和此詩日,微和春之初。 老知顏狀改,病覺肢體虛。 頭上毛髮短,口中牙齒疏。 一落老病界,難逃生死墟。 況此促促世,與君多索居。 君在浙江東,榮駕方伯輿。 我在魏闕下,謬乘大夫車。 妻孥常各飽,奴婢亦盈廬。 唯是利人事,比君全不如。 我統十郎官,君領百吏胥。 我掌四曹局,君管十鄉閭。 君為父母君,大惠在資儲。 我為刀筆吏,小惡乃誅鋤。 君提七郡籍,我按三尺書。 俱已佩金印,嘗同趨玉除。 外寵信非薄,中懷何不攄。 恩光未報答,日月空居諸。 磊落嘗許君,侷促應笑予。 所以自知分,欲先歌歸歟。 > |
” |
— <《和除夜作》>,<詩詞網> |
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772--846),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著名唐代大詩人和文學家,與李白、杜甫齊名,有「詩魔」和「詩王」之稱,[2]
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
白居易的閒適詩在後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閒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閒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後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曆(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3]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