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和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和戰》旨在闡述如何運用「和談」手段配合軍事鬥爭的問題。它認為,在對敵作戰中,必須首先偽與敵人議和,以此來麻痹敵人,乘其懈怠不備之隙而以精兵襲擊之,就可以把敵人打敗。本篇引自《孫子兵法》的「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據《說文》、《集韻》釋義,約者,意謂屈困、受挫;整個句意是,尚未陷入屈困境地而主動前來請和的敵人,必定是另有圖謀的。古代戰爭實踐的經驗表明,軍事戰略的勝利往往離不開政治策略的緊密配合,而偽與議和則是兵家常常用以迷惑和麻痹敵人的重要策略手段。《和戰》選自明朝劉基的《百戰奇略》。

《百戰奇略》原名《百戰奇法》,是明代軍事著作,作為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旨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1]而問世,這無論是在明以前或是明以後,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從其產生以來,就為兵家所重視和推崇,給予很高評價,並一再刊行,廣為流傳。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必須戰前先派使者偽與敵人議和;敵人雖然口頭答應講和,但其內部意見並不一致。這樣,我可乘敵鬆懈麻痹之隙,選派精銳部隊進攻它,敵軍就可以被打敗。誠如兵法所說:「敵人尚未受挫屈困而主動來講和的,必定是另有圖謀。」

秦朝末年,全國各地都紛紛起兵反秦。沛公劉邦率軍西向進入武關後,準備用二萬兵力進擊嶢關的秦軍。謀士張良勸告他說:「秦朝的軍隊現在還強大,不可以輕視它。我聽說那裡的守將多是屠夫、商人子弟,這些人是容易以財物利誘所買動的。我希望您暫且留下堅守壁壘,派人先行一步,籌備五萬人的糧食,並在嶢關附近的山上多多張掛旗幟,作為迷惑敵人的疑兵;同時,派遣酈食其攜帶貴重寶物前往嶢關收買秦將。」秦軍將領在酈食其的重利誘惑下,果然叛秦而要與劉邦軍聯合一起西向襲取秦都咸陽,劉邦打算聽從秦將的意見。但張良及時提醒劉邦說:「這僅僅是秦軍將領想要反叛罷了,恐怕他們的士兵不會服從。士兵一旦不服從,必將給我們帶來危險。因此,不如乘秦將麻痹鬆懈之隙而出兵襲擊他們。」劉邦於是親率大軍襲擊嶢關,把秦軍打得大敗。

原文

凡與敵戰,必先遣使約和。敵雖許諾,言語不一。因其懈怠,選銳卒擊之,其軍可敗。法曰:「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秦末,天下兵起。沛公西入武關,欲以二萬人擊嶢關,張良曰:「秦兵尚強,未可輕。聞其將多屠、賈子,易以利動。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且日益張旗幟為疑兵,而使酈生〔持重寶啖秦將。〕」秦將果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懈怠擊之。」沛公乃引兵出擊秦軍,大破之。

作者介紹

劉基(1311年7月1日~375年4月16日),字伯溫,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2]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明初詩文三大家[3]」。

視頻

和戰 相關視頻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一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概述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二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