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樹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樹春
《中國日報》總編輯
出生 1958年5月
國籍 中國 遼寧

周樹春 - 《中國日報》總編輯 。

周樹春,男,漢族,1958年5月生,遼寧瀋陽人

1976年9月參加工作1984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上海外國語大學英國語言文學、國際新聞專業畢業,大學學歷,雙學士學位,高級記者。[1]

2017年2月17日,經證實周樹春已接替朱靈出任《中國日報》總編輯。

基本信息

中文名;周樹春[2]

性別;男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遼寧瀋陽人

出生日期;1958年5月

職業;國際新聞專業

畢業院校;上海外國語大學

人物履歷

·1976.09——1980.09,遼寧盤錦插隊;

·1980.09——1986.06,上海外語學院(現上海外國語大學)英國語言文學、國際新聞專業學習,獲雙學士學位;

·1986.06——1988.06,新華社《瞭望》周刊社編輯、中國特稿社記者(其間:1987.08—1988.06作為訪問學者到美國夏威夷大學、東西方中心進修一年);

·1988.06——1993.00,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中央政治外事新聞采編室記者、副主任、主任;

·1993.00——1998.05,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副主任;

·1998.05——1998.10,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副主任、倫敦分社社長;

·1998.10——1999.12,新華社倫敦分社社長;

·1999.12——2003.12,新華社參考新聞編輯部主任兼參考消息報社總編輯(2001.12起兼任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2003.12——2007.09,新華社總編輯室副總編輯兼參考新聞編輯部主任、參考消息總編輯、世界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

·2007.09——2017.02,新華社副社長兼常務副總編輯、黨組成員。

·2016.11——,中國記協副主席。歷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中直機關青年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副會長。

·2017.02——,任《中國日報》總編輯。

人物簡介

2017年2月17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中國日報》多名高層人士處證實,新華社副社長兼常務副總編輯周樹春已接替朱靈出任《中國日報》總編輯。

出生於1958年5月的周樹春是遼寧瀋陽人,1986年6月於上海外語學院畢業後到新華社工作,先後任《瞭望》周刊社編輯、中國特稿社記者。

此後,周樹春曾短暫前往美國夏威夷大學留學,回國後歷任新華社對外部中央外事新聞采編室記者、副主任、主任和對外部副主任。

1998年5月,周樹春任新華社倫敦分社社長,一年半後又轉任新華社參編部主任兼參考消息報社總編輯,2003年12月任新華社總編輯室副總編輯,2007年9月起任新華社黨組成員、副社長兼常務副總編輯。

作為一名資深的新聞工作者,周樹春於2007年獲第八屆韜奮新聞獎,2016年11月當選為中國記協副主席。

2016年8月,周樹春曾於《對外傳播》雜誌發表文章《自覺擔當起打造大國傳播的歷史責任》。

周樹春在文章中寫道,衡量大國傳播的標誌,首先要看一個國家能否有效地對世界說明自己,也就是能否在世界上講好自己的故事。一個沒有故事可以講給世界聽或講不好自己的故事的國家,不會是傳播大國。

周樹春的履新意味着任職近13年的《中國日報》總編輯朱靈已經卸任。

公開報道顯示,朱靈1957年11月生於江蘇南京,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英國文學專業。1982年進入《中國日報》工作後,朱靈從基層記者起步,歷任經濟部副主任、主任,編委會委員,副總編輯,2004年10月出任《中國日報》總編輯。 此外,朱靈還是十二屆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3]

根據《中國日報》官網介紹,該報是中國國家英文日報,創刊於1981年,全球期均發行90餘萬份,讀者主要為國內政、商、學等各界高端人士,以及在華工作、訪問、學習、旅遊的外國人士,如駐華使節、國際組織代表、跨國公司高層、媒體從業人員等。

周樹春:以深入闡釋新思想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也是更響亮地傳播中國聲音、更自信地確立中國話語的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取得了震撼世界的巨大成功。新時代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面臨的一項歷史使命,就是讓中國話語跟上中國實踐的前進步伐。[4]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既是中國實踐的理論結晶、中國理論的時代精華,也是新時代中國最鮮明的思想旗幟、最響亮的時代話語。從時代觀到世界觀,從價值觀到實踐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飽含着對國家與民族命運的深刻把握和對人類發展重大問題的深邃思考。我們要在深入闡釋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的傳播實踐中,打造具有新時代氣質的中國話語,構建面向未來、走向世界的中國特色話語體系。

·一、展現中國格局:闡釋好新思想洞察歷史大勢的時代自覺

面向未來的時代話語必然從歷史大潮中走出,必然從時代對人類提出的問題出發,必然建立在對當今世界的深刻理解之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立足於時代去解決特定的時代問題,才能推動這個時代的社會進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回應「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時代之問,不斷深化對新的時代條件下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我們要站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展現的歷史高度,在準確把握世界變局與民族復興的歷史交匯中,傳播具有時代感召力的中國話語。

正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順應歷史前進的時代話語,必將贏得世界的認同。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談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大論斷時,表示完全贊同這一對世界局勢的宏觀認知,並希望中國發揮變局引領者的作用。提升面向世界的中國話語權,要闡釋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於世界大勢的深刻論述。一是關於當今世界時代主題與時代挑戰的重大判斷。人類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孕育成長,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同時,世界處於一個風險加劇的時期,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並存。二是關於人類發展歷史機遇與歷史任務的重大主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思想,是着眼人類發展和世界前途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昭示着人類社會價值訴求的理性目標,產生日益廣泛而深遠的國際影響,成為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

闡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百年夙願」和「中國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必要條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期,既是中國「現代化沖關」的戰略機遇期,也是為人類發展進步作出更大貢獻的歷史機遇期。當代中國話語的首要命題就是解答好今天的中國從哪裡來、向何處去,解答好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對世界意味着什麼、能夠給世界帶來什麼。一方面,闡釋好「中國夢」的歷史必然。「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習近平總書記用三句詩深刻勾畫了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生動詮釋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致力於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歷史必然。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艱苦卓絕的鬥爭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向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了解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對理解中國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進道路很重要。另一方面,揭示好「中國夢」的世界意義。擁有近14億人的多民族國家實現現代化,破解的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超大規模發展難題。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近年來,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當代中國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建設現代化的積極探索和寶貴經驗,堅持馬克思主義原則,體現獨特文明特徵,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二、揭示中國價值:闡釋好新思想引領現代文明的發展理念

話語體系承載着一個國家和民族特定的思想文化與價值觀念。在當今世界,「發展」上升為時代的核心命題。「中國奇蹟」是一個世所未見的「發展奇蹟」,「中國道路」是一條與眾不同的「發展道路」。作為中國道路的理論表達,中國話語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讓閃耀着時代光芒的新發展理念成為中國敘事的強勁旋律,展現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書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提出的「人類同自然的和解」和「人類本身的和解」的時代答卷。

深入闡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二字更加鮮明地寫在黨旗上。我們要高舉「以人民為中心」的旗幟,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話語體系。一是解讀好「為什麼執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個政黨沒有任何私利,其存在的全部意義,就在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要科學闡釋這一規定着黨和國家所有理論和實踐、一切理念與行為的最高政治價值。二是解答好「為什麼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理論,在根本上是關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鄭重宣示「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既體現了樸素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也蘊含着豐富而深刻的發展哲學內涵。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發展就獲得了永恆動力和不竭源泉。自覺站在人民立場上想問題、作決策、做事情,讓人民成為社會發展的價值主體和實踐主體。「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旗幟引領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人類歷史上最為壯觀的發展實踐。讓世界1/5人口在最短時間內整體跨入現代化社會,給最廣大群眾帶來普遍利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了執政理念與發展理念的高度統一。說到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發展,就是不斷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歷史條件。因此,「以人民為中心」代表着人類社會的理想高峰,也標識出新時代中國話語的高度。

全面詮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新時代中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增強當代中國的話語力量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我們要站在時代發展的戰略高度,着重從兩個層面構建和傳播好新時代中國的生態文明話語。一是「人與自然」。「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為了解決中國當下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也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中國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黨和國家戰略層面,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二是「中國與世界」。處於現代化攻堅階段的中國,面臨「工業化」和「後工業化」雙重挑戰,仍堅定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為全球生態安全貢獻了力量。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7年,基於植樹造林,中國貢獻了全球植被總增量的25%以上。同時,中國是第一個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中大國,是對全球臭氧層保護貢獻最大的國家,也是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西方社會最早提出「綠色GDP」概念的學者之一小約翰·柯布說,「中國給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帶來希望之光」。縱觀人類200多年的現代化進程,已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不過30個,總人口不足10億。近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通過生態文明之路實現現代化,對世界的影響是空前的。

·三、宣介中國主張:闡釋好新思想昭示世界未來的人類關懷

面對複雜變化的世界,人類社會向何處去?站在不同的立場認識世界,必然得出不同的結論、提出不同的主張。「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是關於「建設一個怎樣的世界」的中國主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我們不能因現實複雜而放棄夢想,不能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在國際關係史上,第一次有一個在國際舞台上舉足輕重的大國,不僅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且付諸實踐,推動國際政治文明走向未來。這是中華民族「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偉大理想的當代版本。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談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世界發展的看法時表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世界和人類作出的貢獻不僅在於創造了多少物質,還在於提出什麼理念。」確立面向世界並引領時代的國際關係主流話語,我們要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思想展開多維度的深入闡釋。

新發展觀和新安全觀。由於深度相互依存,無論是實現整個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榮,還是尋求國際行為體自身的安全與發展,都要認清與以往不同的歷史條件。一是「共同發展」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平與發展互為基礎和前提」,「當今世界面臨的很多問題,歸根結底都和發展問題相關」。發展是解決世界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是國際社會訴求的「最大公約數」。「共同發展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要「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為經濟全球化發展和世界和平發展指出了根本路徑。必須摒棄「你失我得」、「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在共生共存中實現共贏。二是「普遍安全」的必然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實現脫離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沒有建立在其他國家不安全基礎上的安全」,「合作安全、集體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選擇」。必須摒棄以鄰為壑的負和博弈,把共同安全作為自身安全的依託。基於「絕對實力」的「絕對安全」在當今世界越來越行不通,「贏者通吃」、「你死我活」的霸權邏輯越來越沒有市場。

新秩序觀和新治理觀。「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背景下,中國倡導的秩序境界和治理願景。在走向這一美好目標的偉大進程中,一方面,要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堅決反對冷戰思維。另一方面,在國際關係民主化進程中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和治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種改革並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創新完善」,「什麼樣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對世界好、對世界各國人民好,要由各國人民商量」。以「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理念基礎,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實現世界命運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各國共同治理。

新文明觀和新天下觀。從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到2019年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不同文明在當代如何相處,作出一系列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深刻論述。「文明具有多樣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一樣,一同構成我們這個星球的生命本源」,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與當前世界上一些逆時代潮流而動的現象形成鮮明對照,中國倡導的新文明觀代表着人類文明進步的理性力量。「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從「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到「和而不同」、「和衷共濟」,經常在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展現出來的「睦鄰友邦」、「兼濟天下」的價值理念和文化精神,根植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和合」和「天下大同」等理念。《禮記》中說的「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就是中國先賢所追求的「天下為公」社會理想。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到「一帶一路」,都是中華文明血脈中「胸懷天下、立己達人」思想因子的時代表達。

·四、體現中國智慧:闡釋好新思想遵從科學理性的實踐精神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在世界上一些地方陷於「空談」的時候,中國在「實幹」中大步走向未來。在廣闊神州大地上鋪展開來的發展進步,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一開始就深深地打上了實踐的烙印。贏得世界尊重的中國實踐是構建中國話語的堅固基石,構建面向世界的中國特色話語體系,要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根本立場出發,解析好體現中國思維內在品質並驅動中國不斷發展進步的實踐精神。 [5]

實現中國實踐與中國問題相統一。中國問題是中國話語的邏輯起點,中國實踐是中國話語的現實基礎。「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簡潔有力的論述,闡明了中國實踐與中國問題的根本關係。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表達與話語呈現,揭示中國話語所蘊含的實踐精神,要詮釋好「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一是時代課題與歷史使命的辯證統一。「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從探索經濟文化落後東方大國的現代化道路,到開闢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途徑,中國共產黨在踐行歷史使命的不斷「趕考」中書寫一張又一張時代答卷,不斷回答時代和實踐給我們提出的新的重大課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任務。」也正是在不同的時代條件下解答這一根本命題,才有了關於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戰略判斷。二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證統一。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讓人民過上更美好生活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價值目標,這一根本價值目標的實現,建立在順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基礎上。中國夢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在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中實現偉大夢想,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中華民族夢想的不斷求解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一方面,咬定青山不放鬆,在回應時代挑戰中找到時代進步的路標;另一方面,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以強烈憂患意識警醒自己,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和完善自己」,「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各種困難與風險」。主客統一、知行一致並不斷創造活力的實踐精神,與中國人民的勤勞、勇敢、智慧一道,是中國奇蹟公開的秘訣。

實現中國特色與人類經驗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始終立足本國國情,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永遠做一個學習大國」,是中國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學習別人,強壯自己,但不成為別人。過去40多年,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改革發展實驗室。首先,在借鑑中趕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不斷發掘和利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和豐富知識」,「才能更好開創人類社會的未來」。中國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遵循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前提下,敞開胸懷學習借鑑。其次,在創新中跨越。「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今天,「創新驅動發展」的旗幟引領中國在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中走向未來。

實現中國理論與世界話語相統一。黨的十八大以來,隨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念、思想、戰略不斷成為國際輿論焦點,中國話語的世界影響得到極大提升。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正在面向世界、走向世界中構建。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打造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戰略部署,我們要以富於科學精神的中國話語,進一步講述好走在人類進步主流中的中國實踐。一是講清楚中國故事的世界意義。不同於「用血與火載入編年史」的資本主義全球擴張,中國從積貧積弱到富強壯大、從封閉落後到開放進步,走出了一條既具有獨特內涵又反映人類文明共同成果,並將在打破西方話語壟斷中不斷顯示出時代意義的發展道路。同時,因為走到了時代發展前沿,當代中國面臨的發展難題都是世界級問題。詮釋中國發展進步背後的理論邏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理解好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論述,對實現「融通中外」至關重要。二是弘揚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近年來,不少西方學者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着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這既是國際傳播的基本任務,也是話語建設的重要內涵。要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在全球確立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地位,讓當代中華文化在全球產生更多的共振共識共鳴,讓世界更多了解「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面向世界的中國話語,必然具有深沉厚重的文化力量。

視頻

委員講堂:周樹春

中國日報總編輯周樹春接受央視採訪

參考資料

  1. 新華社副社長兼常務副總編周樹春出任《中國日報》總編輯 澎湃新聞,發布時間;2017-02-17 12:30
  2. 《百名攝影師聚焦巴西》畫冊首發式在京舉行 影像中國,發布時間;2017-12-12 14:55:49
  3. 周樹春:中國製造業迫切需要向「中國創造」轉型 中國證券報,發布時間;2010年07月15日 15:32
  4. 周樹春:「中國創造」是中國從製造業大國變為強國的必由之路新華 網,發布時間;2010年07月15日09:46
  5. 周樹春:以深入闡釋新思想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 求是,發布時間;201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