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南·漢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南·漢廣》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首詩。

  • 這是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抒情主人公鍾情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始終難遂心愿,情思纏繞,無以解脫。
  • 面對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這首動人的詩歌,傾吐了滿懷惆悵的愁緒。全詩人物形象生動,詩意邏輯嚴密。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    周南·漢廣  
作品別名    漢廣、國風·周南·漢廣      
作 者    無名氏      
創作年代    周代  
作品出處    《詩經》  
文學體裁    四言詩     

作品原文

周南[註 1]·漢廣

南有喬木[註 2],不可休思[註 3];漢有游女[註 4],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註 5],不可方思[註 6]

翹翹錯薪[註 7],言刈其楚[註 8];之子于歸[註 9],言秣其馬[註 10]。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註 11];之子于歸,言秣其駒[註 12]。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6]

詞句注釋

  1. ⑴周南:《詩經》十五國風之一,共計十一篇。
  2. ⑵南:南方,周人所謂的南,即今東起淮水中下游兩岸,南至漢水、長江中下游地區。喬木:高大的樹木。
  3. ⑶休:休息。思:另有一說為「息」,語助詞。
  4. ⑷漢:漢水,長江支流之一。游女:出遊的女子,一說指漢水女神。
  5. ⑸江:江水,即長江。永:長。
  6. ⑹方:通「泭」,用竹木編成筏子。此處用作動詞,用木筏渡水。《魯詩》「方」作「舫」,小舟。
  7. ⑺翹(qiáo)翹:本指鳥尾上的長羽,比喻雜草叢生;或以為指高出貌。錯薪:叢雜的柴草。古代嫁娶必以燎炬為燭,故《詩經》嫁娶多以折薪、刈楚為興。
  8. ⑻言:語助詞。刈(yì):割取。楚:灌木名,即牡荊。
  9. ⑼于歸:古代女子出嫁。
  10. ⑽秣(mò):用穀草餵馬。
  11. ⑾蔞(lóu):蔞蒿,也叫白蒿,一種生在水邊的草,嫩時可食,老則為薪。
  12. ⑿駒(jū):小馬。[1][2][3][4][5]

白話譯文

南方有樹高又高,樹下休憩難做到。漢江有位好姑娘,想要追求路途遙。浩浩漢江多寬廣,不能泅渡空惆悵。長江水流急又長,木筏不能渡過江。

雜樹叢生高又高,砍柴就要砍荊條。姑娘如願嫁給我,快將轅馬餵個飽。浩浩漢江多寬廣,不能泅渡空惆悵。長江水流急又長,木筏不能渡過江。

雜草叢生高又高,打柴還得割蔞蒿。姑娘如願嫁給我,快將馬駒餵養好。浩浩漢江多寬廣,不能泅渡空惆悵。長江水流急又長,木筏不能渡過江。 [2] [3] 

作品背景

這是一首樵夫詠唱的戀歌。在砍柴的時候,高大的喬木和浩淼的江水引動了他的情思,想到心中愛慕的難以追求到的姑娘,心中無限惆悵,就唱出了這首戀歌。也有人認為這是勸告周家子弟不要追逐南方女子的訓誡詩。 [2] [3] [4] [3] 

作品鑑賞

  • 從外部結構形式上分析,《周南·漢廣》全篇三章,前一章獨立,後二章疊詠,同《詩經》中其他重章疊句的民歌,似無差異。但從藝術意境看,全篇三章層層相聯,自有其詩意的內在邏輯。
  • 首先,全詩三章的起興之句,傳神地暗示了作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勞動過程。方玉潤由此把《周南·漢廣》詩旨概括為「江干樵唱」,否定其戀情詩的實質,仍不免迂闊;但見出起興之句暗示了采樵過程,既有文本依據,也是符合勞動經驗的。
  • 其次,從結構形式看,首章似獨立於二、三兩章;而從情感表現看,前後部分緊密相聯,細膩地傳達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滅,這一曲折複雜的情感歷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詩篇於此未作明言,對這位青年當年追求思戀的一往深情,讓讀者得之言外。詩篇從失望和無望寫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無望表達得淋漓盡致,不可逆轉。一般把首句視為起興;如果換一種讀法,把「漢有游女,不可求思」置於首位,那麼,「南有喬木,不可休思」便可視為比喻,連同「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構成一組氣勢如潮的博喻;瞻望難及的無限悵惘之情,也表現得更為強烈。當年苦戀追求,今日瞻望難及。但心不甘、情難拔,於是由現實境界轉入幻想境界。二、三兩章一再地描繪了痴情的幻境:有朝「游女」來嫁我,先把馬兒喂喂飽;「游女」有朝來嫁我,餵飽駒兒把車拉。但幻境畢竟是幻境,一旦睜開現實的眼睛,便更深地跌落幻滅的深淵。他依然痴情而執着,但二、三兩章對「漢廣」「江永」的復唱,已是幻境破滅後的長歌當哭,比之首唱,真有男兒傷心不忍聽之感。總之,詩章前後相對獨立,情感線索卻歷歷可辨。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鍾情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始終難遂心愿。情思纏繞,無以解脫,面對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這首動人的詩歌,傾吐了滿懷惆悵的愁緒。
  •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把這首詩的詩境概括為「可見而不可求」。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義所謂的「企慕情境」,即表現所渴望所追求的對象在遠方、在對岸,可以眼望心至卻不可以手觸身接,是永遠可以嚮往但永遠不能到達的境界。《秦風·蒹葭》也是刻劃「企慕情境」的佳作,與《周南·漢廣》比較,則顯得一空靈象徵,一具體寫實。《蒹葭》全篇沒有具體的事件、場景,連主人是男是女都難以確指,詩人着意渲染一種追求嚮往而渺茫難即的意緒。《漢廣》則相對要具體寫實得多,有具體的人物形象:樵夫與游女;有細徽的情感歷程:希望、失望到幻想、幻滅;就連「之子于歸」的主觀幻境和「漢廣江永」的自然景物的描寫都是具體的。不為無見。當然,空靈象徵能提供廣闊的想像空間,而具體寫實卻不易作審美的超越。錢鍾書《管錐編》論「企慕情境」這一原型意境,在《詩經》中以《秦風·蒹葭》為主,而以《周南·漢廣》為輔,其原因或許就在於此。[2]

作品點評

  • 漢代衛宏《毛詩序》:《漢廣》,德之所及也。文王之道被於南國,美化行乎江漢之域,無思犯禮,求而不可得也。
  • 宋代朱熹《詩集傳》:文王之化自近及遠,先及於江漢之間,而有以變其淫亂之俗,故其出遊之女,人望見之,而知其端莊靜一,非復前日之可求矣。因以喬木起興,江漢為比,而反覆詠嘆之也。
  • 宋代劉克《詩說》:一詩之句凡二十有四,言「不可」者八焉。
  • 清代陳啟源《毛詩稽古編》:夫說(悅)之必求之,然唯可見面不可求,則慕說益至。
  •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殊知此詩即為刈楚、刈蔞而作,所謂樵唱是也。近世楚、粵、滇、黔間,樵子入山,多唱山謳,響應林谷。蓋勞者善歌,所以忘勞耳。其詞大抵男女相贈答,私心愛慕之情,有近乎淫者,亦有以禮自持者。文在雅俗之間,而音節則自然天籟也。當其佳處,往往入神,有學士大夫所不能及者。愚謂此詩,亦必當時詩人歌以付樵。 [6] [1][2] [3] [4] 


參考資料

  1. 1.0 1.1 周振甫.詩經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3:12-14
  2. 2.0 2.1 2.2 2.3 2.4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9-22
  3. 3.0 3.1 3.2 3.3 3.4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上).北京:中華書局,2015:17-19
  4. 4.0 4.1 4.2 李山 解讀.詩經.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40-42
  5. 周明初等 注釋.詩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5-6
  6. 6.0 6.1  朱 熹.詩經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