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書·王士良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書·王士良傳出自於《周書》,此史為中國歷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唐朝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崔仁師等人。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共50卷,本紀8卷、列傳42卷。本書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1]

原文

王士良,字君明,其先太原晉陽人也,後因晉亂,避地涼州。魏太武平沮渠氏,曾祖景仁歸魏,為敦煌鎮將。祖公禮,平城鎮司馬,因家於代。父延,蘭陵郡守。士良少修謹,不妄交遊。孝莊末,爾朱仲遠啟為府參軍事。歷大行台郎中、諫議大夫,封石門縣男。後與紇豆陵步藩交戰,軍敗,為藩所禽,遂居河右。行台紇豆陵伊利欽其才,擢授右丞,妻以孫女。士良既為姻好,便得盡言,遂曉以禍福,伊利等即歸附。朝廷嘉之,進爵晉陽縣子,尋進爵琅王牙縣侯,授太中大夫、右將軍,出為殷州車騎府司馬。東魏徙鄴之後,置京畿府,專典兵馬。時齊文襄為大都督,以士良為司馬,領外兵參軍。


尋遷長史,加安西將軍,徙封符壘縣侯。齊文宣即位,入為給事黃門侍郎,領中書舍人,仍總知并州兵馬事。俄除驃騎將軍、尚書吏部郎中。未幾,入為侍中,轉殿中尚書。頃之,復為侍中、吏部尚書。士良少孤事繼母梁氏以孝聞及卒居喪合禮文宣尋起令視事士良屢表陳誠再三不許方應命文宣見其毀瘠乃許之。因此臥疾歷年,文宣每自臨視。疾愈,除滄州刺史。孝昭即位,遣三道使搜揚人物。士良與尚書令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國,但有一介之善者,無不以聞。及武成帝初,除太子少傅、少師,復除侍中,轉太常卿,尋加開府儀同三司,出為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宇文護聯突厥伐北齊,權景宣以兵圍豫州,士良舉城降。授大將軍、小司徒,賜爵廣昌郡公。尋除荊州總管,行荊州刺史,復入為小司徒,俄除鄜州史。士良去鄉既久,得臨本鄉,耆老故人猶有存者,遠近成以為榮。加授上大將軍,以老病乞骸骨,優詔許之。開皇元年卒,時年八十二。

譯文

王士良,字君明,他的祖先是太原晉陽人,後因西晉八王之亂,避難到了涼州。北魏太武帝平定沮渠氏,他的曾祖王景仁歸附魏朝,擔任敦煌鎮將。祖父王公禮,(擔任)平城鎮司馬,於是全家在代郡安家。父親王延,官至蘭陵郡守。王士良少年時就行事謹慎,不胡亂結交朋友。北魏孝莊帝末年,爾朱仲遠啟奏讓(王士良)擔任府參軍事。(王士良)先後任大行台郎中、諫議大夫,封爵石門縣男。後來(爾朱仲遠)與紇豆陵步藩交戰,戰敗,(王士良)被紇豆陵步藩俘獲,於是就留在河西。(紇豆陵步藩戰死後,紇豆陵伊利做了河西統帥。)紇豆陵伊利欽佩王士良的才氣,提拔他做右丞,並把孫女嫁給他。王士良已經婚配,便能夠盡力諫言,他於是對(紇豆陵伊利)曉以利害禍福(勸其投降),伊利等隨即歸附北魏。朝廷嘉獎王士良,給他進爵為晉陽縣子,不久又進爵為琅琊縣侯,授太中大夫、右將軍的官職,外派擔任殷州車騎府司馬。東魏遷徙到鄴後,(在鄴)設置京畿府,王士良專門掌管兵馬。當時齊文襄為大都督,任命王士良為司馬,兼任外兵參軍。

不久升遷為長史,加任安西將軍,封爵位為符壘縣侯。齊文宣登上王位,王士良入朝擔任給事黃門侍郎,兼任中書舍人,仍然掌管并州兵馬事務。不久(朝廷)授予他驃騎將軍、尚書吏部郎中的職位。不久,入朝廷擔任侍中,轉任殿中尚書。不久,又擔任侍中、吏部尚書。王士良年少的時候父母雙亡,侍奉繼母梁氏以孝聞名於天下。到他繼母死時,在家守喪合乎禮數。齊文宣帝不久起用他讓他就職,王士良多次上表陳說自己誠心守孝(不願做官),(齊文宣帝)一次又一次不答應,(王士良)才去赴命。齊文宣帝見他因居喪過哀而極度瘦弱,才答應他(不做官)。

王士良因此臥病在床多年,齊文宣帝常常親自前去看望他。王士良病好後,授予他滄州刺史的官職。孝昭帝即位,派遣三路使者訪求舉拔人才。王士良同尚書令王高睿、太常卿崔昴分別到地方(搜訪人才),只要是有微小善行的人,沒有不讓皇帝知曉的。到齊武成帝初年,王士良被授職為太子太傅、少師,又拜為侍中,轉任太常卿,不久加任開府儀同三司,又調出京為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宇文護聯合突厥討伐北齊,權景宣用軍隊包圍豫州,王士良帶領全城投降。(周武帝)授予他大將軍、小司徒的官職,賜爵廣昌郡公。不久擔任荊州總管,行使荊州刺史之職權,又入朝擔任小司徒,不久又授予廓州刺史。王士良離開故鄉已經很久,(此次任職)能夠回到故鄉,還健在的老人和過去的朋友,遠近的人都以他為榮。(朝廷)加封他為上大將軍,(王士良)以老病為由請求退休,皇帝發褒美嘉獎的詔書准許了他的請求。王士良於隋開皇元年去世,時年八十二歲。 [2]

作者簡介

令狐德棻(583~666年),字季馨,宜州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朝史學家以及政治家。

唐高祖入關時,任大丞相府記室,後逐漸升遷至禮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弘文館、崇賢館學士。唐初,經隋末戰亂之後,經籍圖書散亡,他奏請購求天下圖書,設專人補錄,被唐高祖李淵採納,終於使「群書略備」。又建議修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書,認為「如文史不存,何以鑑古今?」此議又得高祖讚許

令狐德棻在獨立主編《周書》以外,也參與編撰《藝文類聚》、《五代史志》、《大唐儀禮》、《氏族志》、《太宗實錄》、《高宗實錄》等10餘種史書。歷高祖、太宗、高宗三朝達40餘年。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後,諡號曰「憲」。令狐德棻一生從事史學著作,凡國家有所修撰,無不參與。[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