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書·柳檜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書·柳檜傳出自於《周書》,此史為中國歷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唐朝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崔仁師等人。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共50卷,本紀8卷、列傳42卷。本書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1]

原文

柳檜字季華,秘書監虬之次弟也。性剛簡任氣,少文,善騎射,果於斷決。年十八,起家奉朝請。居父喪,毀瘠骨立。服闋,除陽城郡丞、防城都督。大統四年,從太祖戰於河橋,先登有功。授都督,鎮鄯州。八年,拜湟河郡守,仍典軍事。尋加平東將軍、太中大夫。吐谷渾入寇郡境,時檜兵少,人懷憂懼。檜撫而勉之,眾心乃安。因率數十人先擊之,潰亂,餘眾乘之,遂大敗而走。以功封萬年縣子,邑三百戶。時吐谷渾強盛,數侵疆埸。自檜鎮鄯州,屢戰必破之。數年之後,不敢為寇。十四年,遷河州別駕,轉帥都督。俄拜使持節、撫軍將軍、大都督。居三載,征還京師。

時檜兄虬為秘書丞,弟慶為尚書左丞。檜嘗謂兄弟曰:兄則職典簡牘褒貶人倫弟則管轄群司股肱朝廷可謂榮寵矣然而四方未靜車書不一檜唯當蒙矢石履危難以報國恩耳。頃之,太祖謂檜曰:卿昔在鄯州,忠勇顯著。今西境肅清,無勞經略。九曲,國之東鄙,當勞君守之。遂令檜鎮九曲。尋從大將軍王雄討上津、魏興,平之,即除魏興、華陽二郡守。安康人黃眾寶謀反,連結黨與,攻圍州城。乃相謂曰:嘗聞柳府君勇悍,其鋒不可當。今既在外,方為吾徒腹心之疾也,不如先擊之。遂圍檜郡。郡城卑下,士眾寡弱,又無守御之備。連戰積十餘日,士卒僅有存者,於是力屈城陷,身被十數創,遂為賊所獲。既而眾寶等進圍東梁州,乃縛檜置城下,欲令檜誘說城中。 檜乃大呼曰:群賊烏合,糧食已罄,行即退散,各宜勉之!眾寶大怒,乃臨檜以兵曰:速更汝辭!不爾,便就戮矣。檜守節不變。遂害之,棄屍水中。城中人皆為之流涕。眾寶解圍之後,檜兄子止戈方收檜屍還長安。贈東梁州刺史。

譯文

柳檜,字季華,秘書監柳虬的第二個弟弟。性格剛強直率,處事縱任意氣,缺少文才,善於騎射,果敢有斷決。年紀十八歲時,從家中徵召出來任奉朝請官職。為父親守孝期間,哀傷過度,瘦瘠如骨骸支立。守喪期滿除服後,任陽城郡丞、防城都督。大統四年(公元538年),跟隨北周太祖(宇文泰)在河橋作戰,因為先登上城牆而立有功勞,被授予都督官職,鎮守鄯州。大統八年(公元542年),被任命為湟河郡守,仍然掌管軍事。不久加授平東將軍、太中大夫的官職。吐谷渾入侵湟河郡邊境,這時柳檜兵少,人人心懷憂懼之情。柳檜撫慰並勉勵他們,眾人的心才安定下來。於是率領數十人先攻擊敵軍,吐谷渾軍隊潰敗混亂,剩下的部隊乘勝進攻,於是敵人大敗而走。柳檜因這次功勞被封萬年縣子,食邑三百戶。這時吐谷渾強盛,多次侵犯邊境。自從柳檜鎮守鄯州,每次作戰必定擊破入侵之敵。數年之後,吐谷渾不敢再入侵。大統十四年(公元548年),柳檜改任河州別駕,轉任帥都督。不久被任命為使持節、撫軍將軍、大都督職位。過了三年,被徵召返回京師。

這時柳檜的兄長柳虬做秘書丞,弟弟柳慶做尚書左丞。檜曾經對兄弟們說:「哥哥主管文書,,品評選拔人才;弟弟管理各部門,輔佐朝廷。可以說榮耀了。然而四方沒有平靜,國家還未統一,我柳檜唯有冒着流箭飛石,到危險的地方去(指作戰),來報答國家的恩德。」不久,宇文泰對柳檜說:卿過去在鄯州時,忠誠勇敢,顯揚昭著。如今西部邊境安定天平,無需勞駕你經營治理。九曲,是國家東部邊境,當勞駕你鎮守它。」於是下令柳檜鎮守九曲。不久跟隨大將軍王雄討伐上津、魏興。平定了這兩個地方後,立即被任命為魏興、華陽兩個郡的太守。

安康人黃眾寶謀反,聯合黨羽,攻圍州城。於是這些人相互說:「曾經聽說柳府君勇猛強悍,他的鋒芒不可阻擋。如今既然他在外面,與其將來讓他成為我們這些人的心腹之患,不如先攻擊他。「於是包圍了柳檜的郡。郡城城牆低矮,士兵少而弱,又沒有作防禦的準備。連續作戰經過十多日,士卒活下來的很少了,於是力竭而城池陷落,柳檜身受十多處創傷,被盜賊抓獲。不久黃眾寶等人進而包圍東梁州,於是綁着柳檜到城下,想讓柳檜勸說城中投降。柳檜於是大聲呼喊:「這群盜賊只是烏合之眾,糧食已經吃光了,馬上要撤退逃散了,各位要努力守城啊!」黃眾寶大怒,於是來到柳檜身邊用武器威脅他說:「趕快改掉你的話!不然,就殺掉你。「檜堅守節操不作改變。於是黃眾寶殺害了他,把屍體拋棄在水中。城中之人都為柳檜流下眼淚。黃眾寶解圍之後,柳檜哥哥的兒子止戈才收了柳檜的屍體回長安。柳檜被追贈為東梁州刺史。[2]

作者簡介

令狐德棻(583~666年),字季馨,宜州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朝史學家以及政治家。

唐高祖入關時,任大丞相府記室,後逐漸升遷至禮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弘文館、崇賢館學士。唐初,經隋末戰亂之後,經籍圖書散亡,他奏請購求天下圖書,設專人補錄,被唐高祖李淵採納,終於使「群書略備」。又建議修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書,認為「如文史不存,何以鑑古今?」此議又得高祖讚許

令狐德棻在獨立主編《周書》以外,也參與編撰《藝文類聚》、《五代史志》、《大唐儀禮》、《氏族志》、《太宗實錄》、《高宗實錄》等10餘種史書。歷高祖、太宗、高宗三朝達40餘年。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後,諡號曰「憲」。令狐德棻一生從事史學著作,凡國家有所修撰,無不參與。[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