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書·宇文護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書·宇文護傳出自於《周書》,此史為中國歷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唐朝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崔仁師等人。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共50卷,本紀8卷、列傳42卷。本書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1]

原文

晉盪公護,字薩保,太祖之兄邵惠公顥之少子也。幼方正有志度,特為德皇帝所愛。年十一,惠公薨,隨諸父在葛榮軍中。

太祖之入關也,護以年小不從。普泰初,自晉陽至平涼,時年十七。太祖諸子並幼,遂委護以家務,內外不嚴而肅。太祖嘗嘆曰:「此兒志度類我。」 大統初,加通直散騎常侍、征虜將軍。邙山之役,護率眾先鋒,為敵人所圍,都督侯伏侯龍恩挺身捍禦,方得免。護坐免官,尋複本位。十五年,出鎮河東,遷大將軍。與于謹征江陵,護率輕騎為先鋒,晝夜兼行,乃遣裨將攻梁臨邊城鎮,並拔之。並擒其候騎,進兵徑至江陵城下。城中不意兵至,惶窘失圖。護又遣騎二千斷江津,收舟艦以待。大軍之至,圍而克之。

太祖西巡至牽屯山,遇疾,馳驛召護。護至涇州見太祖,而太祖疾已綿篤。謂護曰 :「吾形容若此,必是不濟。諸子幼小,寇賊未寧,天下之事,屬之於汝,宜勉力以成吾志。」護涕泣奉命。行至雲陽而太祖崩。護秘之,至長安乃發喪。時嗣子沖弱,強寇在近,人情不安。護綱紀內外,撫循文武,於是眾心乃定。先是,太祖常雲「我得胡力」。當時莫曉其旨,至是,人以護字當之。尋拜柱國。太祖山陵畢,護以天命有歸,遣人諷魏帝,遂行禪代之事。

自太祖為丞相,立左右十二軍,總屬相府。太祖崩後,皆受護處分,凡所徵發,非護書不行。護第屯兵禁衛,盛於宮闕。事無巨細,皆先斷後聞。

護問稍伯大夫庚季才曰:「比日天道何如?」季才對曰:「荷恩深厚,敢不盡言。頃上台有變,公宜歸政天子,請老私門。此則享期頤之壽,受旦、召之美,子孫常為藩屏。不然,非復所知。」護沈吟久之,曰:「吾本志如此,但辭未獲免耳。公既為王官,可依朝例,無煩別參寡人也。」自是疏之。 (1-5節選自《周書·宇文護傳》,6節選自《資治通鑑》)

譯文

晉盪公宇文護字薩保,是太祖的哥哥邵惠公宇文顥的幼子。他年幼時正直有氣度,特別受到德皇帝的喜愛。十一歲時,邵惠公去世,他隨同各位叔伯父在葛榮的軍隊中。

太祖入關之時,宇文護因為年幼沒有跟隨。普泰初年,他從晉陽來到平涼,當時十七歲。太祖的兒子們都還年幼,於是就把家中的事務委託給宇文護(掌管),全家上下不需嚴格整治就莊敬和睦。太祖曾感嘆道:「這個孩子的志向氣度像我。」

大統初年,加授通直散騎常侍、征虜將軍。在邙山戰役中,宇文護率領軍隊作為先鋒,被敵軍包圍,都督侯伏侯龍恩挺身抵禦,才倖免於難。宇文護因罪免除了官職,不久又恢復了原來的官位。大統十五年,外出鎮守河東,升任大將軍。與于謹一起征伐江陵,宇文護率領輕裝騎兵為先鋒,日夜趕路,又派裨將進攻梁國周邊城鎮,全都攻下,並活捉了梁國巡邏偵察的騎兵,軍隊一直進逼江陵城下。城中守軍沒有料到大軍已到,驚惶失措。宇文護又派二千騎兵切斷長江渡口,收繳船隻以待大軍。大軍到達之後,包圍了江陵,並將其攻占。

太祖西行巡視到牽屯山,得了病,通過驛站急召宇文護。宇文護到涇州會見太祖時,太祖已經病危。太祖對宇文護說:「我的身體已到了這種地步,一定是無法治好了。我的兒子們都還年幼,敵寇尚未平定,天下的大事,託付給你,你要努力完成我的志願。」宇文護淚流滿面,接受了命令。行至雲陽,太祖駕崩。宇文護隱瞞了太祖去世的消息,到長安才將喪事公布。當時太祖嫡長子年紀尚幼,強敵就在附近,人心不安。宇文護治理內外事務,安撫文武百官,於是人心才安定下來。從前,太祖常說「我有胡人相助」,當時沒有人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到了這時候,人們以宇文護的字來解釋它。不久授官柱國大將軍。太祖安葬完畢,宇文護認為天命有了歸屬,派人勸說魏帝,於是發生了禪讓的事情。

從太祖擔任丞相開始,就設立了左右十二軍,全部隸屬相府。太祖死後,十二軍都受宇文護調度,凡是徵發調動,不是宇文護的手令就不能施行。宇文護府第駐守的禁衛部隊,人數超過宮廷,事情不論大小,都由宇文護先決定後再奏聞皇上。

宇文護問稍伯大夫庚季才說:「近日來天文星象怎麼樣?」季才回答說:「受到您深厚的恩澤,怎敢知無不言。剛才上台星有變化,晉公您應該歸政給天子,請求回家養老。這樣就能享年高壽,受到周公旦、召公的美名,子子孫孫常為國家重臣。不然,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宇文護沈吟很久,說:「我本來的志向就是這樣,但是經過推辭沒有得到同意。你既然是天子的官員,可以按照朝廷的規定,不用麻煩你特意來見寡人了。」從此以後對他疏遠了。[2]

作者簡介

令狐德棻(583~666年),字季馨,宜州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朝史學家以及政治家。

唐高祖入關時,任大丞相府記室,後逐漸升遷至禮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弘文館、崇賢館學士。唐初,經隋末戰亂之後,經籍圖書散亡,他奏請購求天下圖書,設專人補錄,被唐高祖李淵採納,終於使「群書略備」。又建議修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書,認為「如文史不存,何以鑑古今?」此議又得高祖讚許

令狐德棻在獨立主編《周書》以外,也參與編撰《藝文類聚》、《五代史志》、《大唐儀禮》、《氏族志》、《太宗實錄》、《高宗實錄》等10餘種史書。歷高祖、太宗、高宗三朝達40餘年。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後,諡號曰「憲」。令狐德棻一生從事史學著作,凡國家有所修撰,無不參與。[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