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于謹列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周書·于謹列傳出自於《周書》,此史為中國歷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唐朝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等人。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共50卷,本紀8卷、列傳42卷。本書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1]
原文
于謹字思敬,沈深有識量,略窺經史,尤好《孫子》兵書。太宰元穆見之,嘆曰:「王佐材也。」正光四年,廣陽王元深北伐,引謹為長流參軍,特相禮接。時魏末亂,群盜蜂起,謹欲不勞兵甲,以致清盪。乃單騎入賊,示以恩信,於是西部鐵勒酋長乜列河等領三萬餘戶並款附,相率南遷。廣陽與謹至折敷嶺迎接之。謹曰:「拔陵兵眾不少,聞乜列河等款附,必來要擊。彼若先據險,則難與爭鋒。今以乜列河等餌之,設伏而待,必指掌破之。」廣陽從其計。拔陵果來要擊,謹伏兵發,賊大敗。
孝昌元年,又隨廣陽王征鮮于修禮。會章武王為修禮所害,遂軍中山。侍中元晏宣言於靈太后曰:「廣陽盤桓不進,坐圖非望。又有于謹者,智略過人,為其謀主。風塵之隙,恐非陛下純臣。」靈太后詔於尚書省門外立榜,募獲謹者,許以重賞。謹聞之,請詣闕披露腹心,廣陽許之。謹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眾共詰之,謹曰:「我即是也。」有司以聞。靈後見之,大怒。謹備述廣陽忠款,兼陳停軍之狀。靈後意稍解,遂舍之。
謹後自以久當權勢,功名既立,願保優閒,乃上先所乘駿馬及所著鎧甲等。太祖識其意,曰:「今巨猾未平,公豈得便爾獨善耶?」遂不受。 及太祖崩,孝閔帝尚幼,中山公護雖受顧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圖執政。護深憂之,密訪于謹。謹曰:「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爭之。」明日,群公會議。謹曰:「中山公受顧托,軍國大事,理須歸之。」辭色抗厲,眾皆悚動。謹言於護曰:「公若統理軍國,謹等便有所依。」遂再拜。群公迫于謹,亦拜。眾議始定。
保定二年,謹以年老,乞骸骨,詔不許。及晉公護東伐,猶請與同行,詢訪戎略。天和三年,薨,年七十六。武帝親臨,加太師、雍州刺史,諡曰文。
謹為人智謀勇毅,善於事上。名位雖重,愈存謙挹。朝廷凡有軍國之務,多與謹決。謹亦竭其智能,故功臣中特見委信。選自《周書•于謹列傳》
譯文
于謹字思敬,性情深沉,有見識度量,讀過一點經史書籍,尤其愛好《孫子兵書》。太宰元穆看到他,讚嘆說:「他是輔佐帝王的人才。」正光四年,廣陽王元深出兵北伐,推薦王謹擔任長流參軍,對他特別禮遇。當時魏末動亂,群盜蜂擁而起,于謹想要不動用武力,就達到平定他們的目的。于謹就單騎進入賊兵當中,向他們宣示恩信。於是西部鐵勒的酋長乜列河等人,率領三萬多戶人家都服罪歸附,相隨着往南遷徙。廣陽王和于謹去折敷嶺迎接他們。于謹說:「拔陵的兵眾不少,他得知乜列河等人前來歸附,一定會來攔擊。他如果先占據了險要,就難和他爭勝。如果用乜列河等人來引誘他,然後我們埋下伏兵等待着,一定很容易打敗他。」廣陽王聽從了這個計策。拔陵果然前來攔擊,于謹的伏兵衝出來,賊兵就此大敗。
孝昌元年,于謹又隨廣陽王征討鮮于修禮。適逢章武王元融被鮮于修禮殺害,於是廣陽王在中山駐軍。侍中元晏告訴靈太后說: 「廣陽王徘徊不前,坐觀待變圖謀不軌。又有個叫于謹的,智略超人,是他的主要謀劃者。在戰亂之際,他恐怕不是陛下的忠臣。」靈太后下詔命在尚書省張貼告示,招募能抓獲于謹的人,答應予以重賞。于謹聽說後,請求親自到朝廷投案,表白真心。廣陽王答應了他。于謹就來到布告下說:「我知道這個人。」眾人都問他。于謹說:「我就是。」有關官吏得知後上報。靈太后引見于謹,十分惱怒。于謹詳細地訴說了廣陽王的忠誠,並陳述了停駐軍隊的情況。靈太后靈太后的怒意逐漸緩解,於是放了他。
于謹自認為長期掌握權勢,地位聲望隆重,功名既已建立,情願保住悠閒的生活,就把他所乘的駿馬和所穿的鎧甲等獻上。太祖明白他的意思就說:「如今大奸之人還沒有平定,您怎麼能就這樣獨善其身呢?」就沒有接受。
到太祖去世時,孝閔帝還幼小,中山公宇文護雖然接受了太祖的臨終遺托,但名望地位向來低下,各位王公大臣們都圖謀執掌朝政。宇文護很是擔憂,私下諮詢于謹。于謹說:「我向來蒙受丞相的特別關懷,今天的事情,我一定會以死相爭。第二天,各位王公聚集在一起商議。于謹說:「中山公受到太祖臨終的委託,軍國大事,理所當然應該歸他掌理。」說的時候言語神色嚴厲,眾人都被震驚了。于謹對宇文護說:「您如果統理軍國大事,那我們這些人就有依靠了。」於是向宇文護跪拜了兩次。王公大臣們受到于謹的逼迫,也跟着跪拜了兩次,因此大家的意見才確定下來。 保定二年,于謹因年老,上表請求辭去官職,朝廷沒有允許。到晉公宇文護出兵東進討伐,仍請求他一同前往,在軍事戰略上請教他。天和三年,于謹死在任上,終年七十六歲。武帝親自前往弔唁,加授太師、雍州刺史,諡號為文。
于謹為人有智謀、勇敢堅毅,善於為主上效力。他的名望地位雖然很高,但他更加謙讓。朝廷凡是有軍國大事,大多由于謹決斷。于謹也竭儘自己的才智能力,所以在功臣當中,特別受到委用信任。 [2]
作者簡介
令狐德棻(583~666年),字季馨,宜州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朝史學家以及政治家。
唐高祖入關時,任大丞相府記室,後逐漸升遷至禮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弘文館、崇賢館學士。唐初,經隋末戰亂之後,經籍圖書散亡,他奏請購求天下圖書,設專人補錄,被唐高祖李淵採納,終於使「群書略備」。又建議修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書,認為「如文史不存,何以鑑古今?」此議又得高祖讚許。
令狐德棻在獨立主編《周書》以外,也參與編撰《藝文類聚》、《五代史志》、《大唐儀禮》、《氏族志》、《太宗實錄》、《高宗實錄》等10餘種史書。歷高祖、太宗、高宗三朝達40餘年。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後,諡號曰「憲」。令狐德棻一生從事史學著作,凡國家有所修撰,無不參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