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
呂大防 | |
---|---|
出生 |
1027年 京兆府藍田(今陝西藍田) |
逝世 | 1097年(69-70歲) |
國籍 | 中國宋朝 |
職業 | 詩人 |
知名於 | 點畫豐厚遒勁,結字、章法修長整飭,穩健有度。 |
知名作品 | 《示問帖》 |
呂大防字微仲,1027年出生於京兆府藍田(今陝西藍田)人。北宋政治人物。有『藍田呂氏四賢』之稱,包括他、呂大忠(兄),呂大鈞、呂大臨並稱。[1]
其祖先為汲郡人。父呂蕡簡,比部郎中。祖呂通,太常博士。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任馮翊主簿、永壽縣令,任內縣無井,他將泉水引入縣,而得名百姓稱曰「呂公泉」。英宗即位,改監察御史裏行、太常博士。因參與濮議而被貶黜。哲宗時,發遣開封府、召為翰林學士。元祐元年(1086年),升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省侍郎,封汲郡公。後因元祐黨爭,貶秘書監,知隨州,其子呂景山伴父貶謫。
1097年卒於虔州信豐(今江西信豐縣),大防臨死前曰:「吾不復南矣,吾死爾歸,呂氏尚有餘種,苟在瘴鄉,無俱全之理」。大忠請歸葬,許之。謚正愍。
當年,京師發大水,大防說「:雨水之患,至於進入宮城房舍,殺人害物,這是因陰陽不和而發生的災害。」立即陳述八件事,叫作:皇帝的威嚴沒有樹立,臣權太盛,邪議冒犯正義,私恩妨害公正,遼、夏聯合謀劃,盜賊橫行,群情失職,刑罰有失公平。恰逢執政大臣討論濮王稱考,大防上言:「先帝起用陛下為皇子,住在宮中,憑几之命,已發而未盡的言論就在耳邊,皇天后土,實在知其所託。假使先帝不死,陛下還是皇子,那麼安懿稱伯,在義理上沒有疑問。難道能夠生前作為兒子,死後而背叛嗎?大概人君即皇帝位的初始,應有至公大義壓服天下,以結交人心。現在大臣想要加王以非正統稱號,使陛下顧戀私恩而違背公義,這不是結交天下人心的辦法。」奏章幾十次上呈,出知休寧縣。
神宗即位,大防任淄州通判。熙寧元年(1068),知泗州,為河北轉運副使。召為直舍人院。韓絳為陝西宣撫使,命他為判官,又兼河東宣撫判官,被任命為知制誥。熙寧四年,知延州。大防開始打算在黃河外荒堆砦築城,眾人認為不可防守,大防就留戍兵修建堡壘屏障,有不聽從的斬首示眾。恰逢環慶兵亂,韓絳因之被貶官,大防也落職知制誥,以太常博士的身份知臨江軍。
幾個月後,移知華州。華岳崩裂,泥石從山下傾注渭河,被害的人很多。大防上奏分條陳述,援引經典質以史實,以驗當時之事。其大略說:「『畏懼天的威嚴,於時保之。』這是先王所以興盛的原因『;我生不有命在天』,這是後來王者所以敗壞的原因。《書》說『:惟有先糾正國王,才能端正此事。』希望仰承天威,俯身斟酌時事的變化,替社稷至為計議。」被任命為龍圖閣待制、秦州知州。
元豐初年,移任永興軍。神宗因彗星出現求言,大防陳述三說九宜:曰治本、曰緩末、曰納言。養民、教士、重谷,這三者是治本之宜;治邊、治兵,這二者是緩末之宜;廣開受言之路,寬大侵官的懲罰,寬恕誹謗的罪行,寬容不同的、相同的意見,這四者是納言之宜。累計數千言。當時對西夏用兵,調度百出,有不方便的大防往往向朝廷報告,務在寬民。等到兵事解除,華州民力比其他路富饒,軍需供應也不缺乏。進官直學士。居位數年,任成都府知府。
哲宗即皇帝位,召大防為翰林學士、權開封府。有僧人欺騙百姓騙取資財,因而訴訟到朝廷。驗證得到實情,命令拘系成立獄案,就在僧人住所施以杖刑,其他懷藏奸心的人都逃走。曾相伴契丹使者。契丹使者狡黠,說話很多涉及到朝廷,大防秘密揭發他的隱秘事,詰問契丹使者說:「北朝考試進士《至心獨運賦》,不知此題出自什麼書?」使者倉猝驚詫不能對答,從此不敢再口出傲慢之詞。
大防升任吏部尚書。西夏使者來,詔令訪詢以待遇之計,而且說:「過去所得邊地,雖然建立城堡,終慮孤絕難保。放棄它則削弱國家,守住它又有後悔,該當如何做呢?」大防說「:西夏本來無能為力,但多次派使者而不宣布誠心真意的原因,大概是料到我方急於議和而已。現在使者到達朝廷,應令押伴官員,扣住他不讓祝賀登皇帝位,以觀其意,這足以推測事情的真假了。剛收復的疆土,議論的人多說可以放棄,這種考慮不成熟。至於守御的辦法,惟以選擇將帥為先。太祖任用姚內斌、董遵誨防守環、慶州,西夏人不敢入侵。過去以二州的力量,禦敵而有餘;現在以九州之廣大,供奉邊地而不足。由此說來,在於得人而已。」
元..元年(1086),被授予尚書右丞,進中書侍郎,封汲郡公。西邊停止打仗,青唐羌認為中國怯懦,派大將鬼章青宜結進犯邊境。大防命洮州眾將乘機致討,活捉了鬼章青宜結。
元..三年(1088),呂公著年老告退,宣仁皇太后想要把他留在京城開封。親手寫信密訪至於四五次,越級提拔大防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提舉修撰《神宗實錄》。大防見哲宗年紀日大,每天以進學為急務,請敕令講讀官取仁宗邇英殿御書解釋呈上,放在哲宗座位的右邊。又摘錄乾興以來足以作為勸戒的四十一事,分為上下兩篇,標題叫《仁祖聖學》,使哲宗有欣慕不滿足的想法。
哲宗御駕邇英殿,召來執政大臣、講讀官讀《寶訓》,讀到「漢武帝徵用南山提封為上林苑」,仁宗說「:山澤之利應與大家共同擁有,這沒什麼必要。」丁度說:「我事奉陛下二十年,每奉詔命,還沒有不涉及到憂勞勤政的,這大概是祖宗家法吧。」大防因而推廣祖宗家法以進呈,說「:從三代以後,只有本朝一百二十年中外無事。這是由於祖宗所立的家法最好,我請求舉其大概。自古以來皇帝事奉母后,不定時朝見,如漢武帝五天一朝長樂宮。祖宗以來事奉母后,都是早晚朝見,這是事親之法。前代大長公主使用臣妾之禮,本朝必先致獻恭辭,仁宗以侄兒的身份事姑母之禮見獻穆大長公主,這是事奉長輩之法。前代后妃所居之處多不整肅,宮人有時與朝廷大臣相見,唐代宮人入閣圖有昭容位。本朝宮禁嚴密,內外整肅,這是治理內廷之法。前代外戚多干預政事,常常導致敗亂。本朝母后之族都不參預政事,這是對待外戚之法。前代宮室多崇尚華麗奢侈。本朝宮殿只用紅、白二色,這是崇尚節儉之法。前代皇帝雖在禁宮,但出入都坐轎。我祖宗都步行從內庭出御後殿。難道是缺乏人力嗎?只是也想涉歷廣庭,稍稍冒寒冷暑熱,這是勤身之法。前代皇帝,在禁宮中帽子衣服苟且簡略。祖宗以來,閒居必定符合禮節。私下聽說陛下昨天郊禮完畢後,備禮謝太皇太后,這是崇尚禮節之法。前代多嚴於用刑,大者殺戮,小者流竄遠地。只有本朝使用刑法最輕,臣下有罪,只是免職貶官,這是寬厚仁政之法。至於虛己納諫,不好打獵,不崇尚玩味研習,不使用玉器,不貴珍奇異味,這都是祖宗家法,之所以致太平的原因。陛下不必遠遠效法前代,只要盡行家法,足以為天下。」哲宗很贊同。
大防樸實厚道憨直,不樹朋黨,與范純仁同時為相,同心協力,來輔佐王室。在朝正直,進用貶退百官,不以私心干預,不討好轉嫁怨恨,以希求聲譽,一共八年,始終如一。
懇請避相位,宣仁太后說:「皇帝正是壯年,您不可以就離開,稍等一年半載,我也就該到太后所應居的東朝去了。」沒有實行而太后去世。大防為山陵使,又命他以觀文殿大學士、左光祿大夫的身份知潁昌府。不久改任永興軍,使方便他的鄉社。入朝辭謝,哲宗對他慰勞很優厚,說:「你暫歸故鄉,將馬上召用。」不久,左正言上官均論大防敗壞役法,右正言張商英,御史周秩、劉拯相繼攻擊他,被削去學士,任隨州知州,貶為秘書監,分掌南京,居住郢州。言官又以他主修《神宗實錄》直書其事為誣衊詆毀,遷居安州。
兄長呂大忠從渭州入朝應對,哲宗詢問大防是否平安,而且說:「執政大臣想要把他遷移到嶺南,朕獨令居住安陸,替朕傳話問候他。大防樸實正直被人所叛賣,三二年後可以再相見。」大忠把哲宗的話泄露給章..,章..恐懼,懲治更加賣力。紹聖四年(1097),於是貶為舒州團練副使,指定在循州居住。大防到達虔州信豐而生病,告訴他的兒子呂景山說「:我不再向南了!我死後你回去,呂氏還有傳人。」於是去世,終年七十一歲。大忠請求把大防歸葬,得到允許。
大防身高七尺,眉目秀髮,聲如洪鐘。從小端肅穩重,沒有嗜好,經過街市眼睛不斜視,閒居像接待賓客一樣。每次朝會,威容儀表敬肅,神宗常常目送他。與大忠及弟弟大臨同住,相與切磋論道考禮,弱冠婚姻喪祭全部本於古代,關中地區言《禮》學的當推呂氏。大防曾為《鄉約》說「:凡是同約者,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有善行就寫在冊上,有過失如違背鄉約的也寫上,三次犯過就實行懲罰,不改過的人絕跡。」[2]
《示問帖》
是呂大防傳世極少的墨跡之一,是寫給「運使質夫使君」的信札。「質夫」是章楶的字。上款又稱「運使」、「使君」,據《宋史·章楶》本傳,知其曾官成都路轉運使,又江淮發運使,元祐初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慶州。北宋時慶州屬陝西路,而帖中恰又談及治陝事,故此帖當書於是時。又考呂大防本傳,「哲宗即位,招為翰林學士,權開封府」,時年約六十餘歲。此帖屬晚年手筆。
此帖點畫豐厚遒勁,結字、章法修長整飭,穩健有度。風格非常接近蔡襄,但缺乏蔡書中那種靈動而富有生氣的筆法和姿態,是一位以法度擅長的書家 [3]。
參考資料
此條目需要更多頁面分類。請協助為此條目補上適當的頁面分類。參見頁面分類入門。(2019年9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