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呂大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呂大鈞

呂大鈞(1029-1080),字和叔,呂大忠二弟,陝西藍田縣人,北宋關中學派的代表人物。呂氏四賢之一 呂大鈞出身在一個宦官和書香門之家,他從小就膽識過人,文才兼備。呂大忠的二弟,自幼膽識過人,為張載弟子,曾書「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賦」。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授秦州(今甘肅天水)司里參軍,任延州(今陝西延安)監折博務、三原知縣、後供(今福建福州)知縣等職。卒於任上。丁憂期間,為教化鄉人,首創《呂氏鄉約》,提出「德業相勵,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規民約。著作有《四書注》、《誠德集》等。

人物簡介

呂大鈞(1029-1080),字和叔,呂大忠二弟,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人,其先祖為汲郡人(今河南衛輝市),因祖父呂通葬於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遂家定居藍田。呂大鈞共兄弟五人,四人登科及第,其中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和呂大臨都被《宋史》立有傳記。 呂大鈞出身名門士族和書香門第之家,他從小就膽識過人,文才兼備。學者稱為京兆先生。嘉右進士。歷知三原、巴西、侯官肥。元豐中,宋攻西夏,為鹿延轉運司從事。從張載學,能守師說並付諸實踐。與大防及弟大臨等在鄉訂立《呂氏鄉約》(亦作《藍田鄉約》),規定「同約者,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 卒於任上。

政治生涯

北宋嘉佑二年(1059年)中進士,被授予秦州(今甘肅天水)司里參軍,後任延州(今陝西延安)監折博務、三原知縣、後供(今福建福州)知縣等職。 當被薦知涇陽時,父呂齎病逝,他趕回奔喪。三年喪期滿後,呂大鈞自以為學識尚淺,於是他邊辭官回到藍田,開始傳授張載學說,以「教化人才,變化風俗」為己任。 經過呂大鈞多年努力,「關中風俗為之一變」。後來許多大臣都推舉呂大鈞為王宮教宮,呂大鈞不負重望,特寫了《天下一家中國一人論》獻上,文中描繪了建立「外無異人,旁無四鄰,無寇賊可御,無閭里可親」的共和大家庭的構思。被即任以鳳翔尋監船務官和制改宣議郎等職。 元豐年間(1078-1080),時值宋朝用兵西夏,呂大鈞是富廷(今陝西富縣至延安一帶)轉運司副使。一次,種諤率兵己出塞外,可軍需還沒有接上,轉運使李稷恐受軍法,打算回安定(今陝北王家堡一帶)取糧草,就派呂大鈞向種諤請示,種諤得知後,怒道:「吾受命將兵,安知糧道,萬一不繼,召稷來,與一劍耳。」呂大鈞替李稷求情,種諤聽了呂大鈞的解釋,表示解釋,表示理解,但嘴上卻說:「君欲以此報稷,先稷受禍矣!」呂大鈞不禁不怒,反譏笑說:「你以為這些話就能嚇倒我嗎?我奉命前來向你請示,你把我殺了,我毫無怨言,惟恐你會因此而受過。」種諤見呂大鈞剛直不阿,只好同意呂大鈞的意見,這才允許李稷免受處置。 時間不長,呂大鈞在任上病逝,時年五十二歲。

鄉約制度

鄉約是宋以來基層鄉村民眾通過訂立村規民約、建立組織、自我管理、自我防範的一種式。它的建立者,就是呂大鈞。 呂大鈞(1029-1080),字和叔,陝西藍田縣人,出身名門世家,「一門禮義」,為時人所讚美。呂大鈞與其兄弟呂大忠(官至陝西轉運副使、加寶文閣直學士)、呂大防(長於政事,位至丞相)、呂大臨(長於理學和金石學,朱熹稱其成就高於宋代理學諸公)在當時很有名望,被稱為「呂氏四賢」。呂大鈞與張載為同年進士,得知張載學識淵博,便拜張載為師。張載是宋代理學大師,也是關學的創始人,而關學的特點之一就是十分重視「禮」,強調「通經致用」,「躬行禮教」。呂大鈞將關學這個特點發揚光大。他雖然仕宦不高,也沒有什麼政績,但他為人質厚剛正,重視禮儀,最大的貢獻的就是改變以往「禮不下庶人」的傳統,在關中創建《呂氏鄉約》,推行禮儀,建立起中國最早的鄉村自治制度。 呂大鈞創建《呂氏鄉約》,是對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不滿而起。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王安石在全國推行保甲法。這種以國家權力直接控制鄉村為目標的保甲法,遭到了蘇軾、司馬光等人的反對。但蘇軾、司馬光也沒有提出什麼具體的辦法替代保甲法。在這個情形下,熙寧九年(1076),呂大鈞和他的兄弟,一起討論,撰寫了《呂氏鄉約》一書,並在家鄉藍田建立鄉約組織,以回應王安石的保甲法。

人物性格

呂大鈞自幼膽識過人,為張載弟子,曾書「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賦」。他一生為樸實厚道。他和張載為同科進士,得知張載學識淵博,便第一個拜張載為師,隨之帶動關中學者趨向張載求學,一時橫渠聞名於世,形成「關學之盛,不下洛學,就是遠落在後,很少有人能將張載所授的融會貫通,唯有呂大鈞不畏人言,躬行儒家」仁愛「禮教,以先生法度為準繩,並能將所學知識用到日常生活中。其父呂齎的喪事,呂大鈞等活動中。堅決拋棄陳規陋習。

個人作品

著作有《四書注》、《誠德集》等。 丁憂期間,為教化鄉人,在同胞兄弟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編寫了《呂氏鄉約》、《鄉義》等。 《天下一家中國一人論》

作品評價

他首創《呂氏鄉約》,提出「德業相勵,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規民約。 《鄉約》主要提出 「德業相勵,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四大章。經過推行,對改化關中風俗起到了實際功效,扭轉了漢魏以來佛學盛行,造成儒家禮教衰敗的混亂局面,起了決定性積極作用。張載高興地說:「秦俗之好化,和叔有力」。程頤也稱:「任道擔當,其風力甚勁。」朱熹稱《呂氏鄉約》「今為令申」。

人物評價

《宋元學案·呂范諸儒學案》載:「呂大鈞,字和叔,於橫渠為同年友,心悅而好之,遂執弟子禮,於是學者靡然知所趨向。橫渠之教,以禮為先。先生條為鄉約,關中風俗,為之一變。」 呂大鈞死後,范育給他寫了墓志銘,稱呂大鈞「是誠德君子」,說呂大鈞一生性格醇厚正直,剛強勇敢,言行一致。能以孔子求學必有遠大理想來激勵自己,以孟子積德行善為榜樣,以顏子克求仁義來自勉,力圖由誠學的精神達到明白事理,且為此目標奮鬥不止。他不因別人都停止不前而陷入困惑之中,也不因為少數人的看法而順從。他不隨着時勢的變化而動搖自己的觀點,而為能夠「繼承孔孟之絕學,闡物儒家禮治」這個宗旨而奮鬥不息,力求使自己成為鴻儒。連呂大鈞之妻種氏也效仿他為其父辦理喪事的作法,不用鄉風野俗,而是嚴格依照儒家禮制將其安葬。其子呂義山也深得父傳,後來也成了大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