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養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養木
出生 1921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畫家
知名作品 《旅遊在雁盪》
《山中一夜雨》

吳養木

名彭,號小鋗 ,1921年9月生於浙江嘉興,浙江石門人(今屬桐鄉市崇福鎮),幼年隨父著名畫家吳待秋遷居蘇州。194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經濟系,後在上海中國銀行國庫局任職。1949年辭去銀行公職,離滬反蘇,於家攻習書畫,凡九年。

人物簡介

吳養木,1921年9月生於浙江嘉興,幼年隨父著名畫家吳待秋遷居蘇州。

194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經濟系,後在上海中國銀行國庫局任職。

1949年辭去銀行公職,離滬反蘇,於家攻習書畫,凡九年。

1958年蘇州工藝美術專科學校成立。先生應聘執教於該校,並任繪畫專業組組長,為培植藝術人才辛苦工作。

1969年,工藝美校改為普通中學(即蘇州34中),先生改任高中英語教師。

1972年,調蘇州市文化創作室,從事國畫創作。

1978年蘇州國畫館恢復,為該館畫師。

1981年,蘇州國畫館升格為蘇州國畫院,出任副院長。

1990年,任蘇州國畫院院長,1995年任名譽院長。

2009年3月7日6時38分在蘇州逝世,享年89歲。

作品

吳養木先生懷着對中國民族文化摯愛的赤誠之心,以飽滿的創作熱情,深入生活,紮根傳統,熱情歌頌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新時代,歌頌欣欣向榮的祖國壯美河山,幾十年以來,兢兢業業,成績斐然。早在1956年,作品《旅遊在雁盪》就參加了全國首屆青年畫展,並獲獎章和獎狀,1978年作為文化部首批選調的全國著名畫家進京創作,作品《聽瀑》在國家大型文藝月刊《中國畫》創刊號封面上發表,令中國畫壇矚目。1980年「吳門畫派「研究會成立,被推薦為會長,成為當今「吳門畫派」的掌門人,1985年起,香港文匯報》《大公報》連續報導吳養木中國畫創作,吳深厚的書畫功力令海內外藝術界為之驚嘆。1990年,吳應邀訪問日本,轟動東瀛,日本前首相宇野接見和宴請先生一行。1992年,法國法蘭西國家電視台專程來蘇為吳拍攝創作錄像片,並作為「介紹東方藝術」在法國播放,1994年,台灣故宮博物院慕先生藝名,跨海峽來蘇採訪,並收吳之作品《龍吟泉韻》為院藏珍品。先生作品還在美國、德國、新加坡、加拿大、丹麥、比利時等國家展出,均獲得很高聲譽。此外,吳養木還為人民大會堂作巨幅《萬竿煙雨圖》,為周恩來紀念館作《萬頃浩瀚總理情》,為人民解放軍「蘇州艦」作《虎阜魚水圖》,1993年,為紀念毛澤東誕生100周年,在中國軍事博物館展出《松風萬里》。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在香港展《墨石朱竹》,特別是2007年,為參加《「新吳門畫派」晉京展》,抱病作《山中一夜雨》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等。引起畫壇熱烈反響。

影響

吳養木先生在中國畫壇的重要影響,除了他卓越的藝術成果外,還在於他承前啟後,開創一代畫風,培養了大批人才,他長期從事藝術教育,如今桃李滿園,芳菲天下。另外,創作之餘,還著書立說,主要著作有《山水畫傳統技法解析》、《中國畫技法概論》、主編《中國古代畫家辭典》。他以幾十年辛勤耕耘、嘔心瀝血,為繼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為弘揚和振興「吳門畫壇」貢獻出畢生的智慧與精力。

2009年3月7日6時38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文史館館員、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長、「吳門畫派」研究會會長、蘇州市文聯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蘇州市第九、十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蘇州市政協第二屆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江蘇省第二、三、四屆委員會委員、蘇州國畫院名譽院長、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一級美術師,我國著名書畫家、美術教育家吳養木先生因患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八十八歲。

成長經歷

吳養木生於1921年,祖籍浙江石門(今桐鄉市)。母親沈漱石多才多藝,系鴛湖名士沉稚峰之女。吳養木的降生令全家歡天喜地,初取名彭,意即大也,希望他健康成長。原來吳待秋先前娶過二房妻室,生養几子皆歿,現沈氏又生一子,難怪闔府上下皆大歡喜了,大家最大的心愿就是盼其順利長大。是年生肖屬雞,吳待秋想起春秋時一段小典故:齊景公喜鬥雞,其豢養之雞屢斗屢勝。一日,有客抱一木然之雞來斗,景公不屑,曰:此雞呆若木雞,何好鬥?客不應,則兩雞斗之,結果出人意料之外,呆雞大獲全勝。景公嘆曰:養雞,要養到木雞才好……據此,吳待秋為兒子取字「養木」,後因繁體「養」字筆劃多而書寫不易,便以通假字「 」代之,以後,吳彭即以「 木」稱之。那時他家寓居上海寶山路寶山里,在小養木二周歲生日那天,父親應大畫家吳昌碩之邀,抱他去缶廬(吳昌碩寓所)作客。吳氏兩家世交深厚,席間,年近八旬的缶翁,欣然抱過小養木說:「凡我抱過的小孩,沒有長不大的!」殷殷舐犢之情真切動人,也為吳待秋一家衷心祈福。也許真是吳昌碩大師一番吉言的印證,吳養木以後歷經80多年風雨,遇難呈祥至今依然安康。

小養木自幼承傳國畫薰陶,五歲開始習畫。七歲時一日,父親的一位朋友來訪,展示一幅《長江萬里圖》,近旁的小養木僅看了幾眼就已熟記於心,隨即回書房鋪紙揮毫,無多片刻,一幅仿作「長江萬里圖」就此畫成,當他攜圖回到客廳示畫時,但見其上群峰峻峽,舟楫急流,山川城舍,豆人蟻馬……在場大人無不驚嘆:七齡孩童竟有如此手筆,難得!難得!!得到長輩的鼓勵,小養木畫興更濃了,從此日日握管,孜孜不倦。入學前,他由父親教授《論語》《孟子》《詩經》等古文字學,待八歲入上海中華小學讀書時,因他的悟性較好,一躍升至三年級學習。在學校,除了學習英語、算術等必修課程外,他興趣廣泛,尤其鍾情國學,凡詩歌、散文名篇,他都過目能誦,以致吳待秋很早就斷言:「吾家彭兒將來不是詩人,就是畫家!」

豐厚的文化功底所致,吳養木後來習字作畫喜好配詩文點晴,既賦文化內涵,又品書卷氣息。今已耄耋之年的吳老,仍能琅琅背誦《雨中漁夫》「……一舟泛波,歌聲漸微,旋入於煙波迷茫之中,舉目送之,而不知衣裳已濕。」

1931年吳待秋舉家遷居蘇州,11歲的吳養木就讀於蘇州謝衙前的晏成中學(今蘇州市第三中學)。晏成中學新式教學非常倡明,很早就開設美術教育課程,吳養木在校學習美術特別用功,課餘作畫不輟,素描、水彩畫每每全班第一。期間,由於他父親交遊甚廣,他家「殘粒園」環境幽雅,幾成蘇州畫友文人聚會交流的「藝術沙龍」,年少的吳養木在父輩們的交往中,耳濡目染,畫藝日漸長進,同時也結識了不少名師先賢。

1937年夏,吳養木考入上海復旦大學。不久,抗戰爆發,復旦遷校,吳氏闔家逃難至浙江石門老家。他自學西洋畫法,嘗寫山水畫冊頁一部,鄉梓名賢見之甚喜,題之「石門今見玉麒麟」。大學期間,他曾與同窗戴隆厚合作一幅《秋山圖》,並相約二十年後再合作,果然六十年代、八十年代都如約合畫,在畫家圈內傳為佳話。

在滬讀書期間,吳養木偶一日隨父到成都路龐萊臣(龐名元濟,號虛齋,浙江南潯人,書畫收藏名家)家作客,龐萊臣家客廳展示「元四家」(黃大痴、倪雲林、黃鶴山樵、吳仲圭)等精品書畫以饗同道,吳養木到此揣摩名賢手跡,欣賞歷朝佳作,喜不自勝。一次在一家裱畫店,吳養木又見到兩幅石濤之「紫色山水」,因紫色作畫輒流艷俗,歷代畫家用之慎而又慎,而石濤卻大膽用色,通篇為紫,讓吳養木大受啟發,日後的吳 木也開始注重在書藝畫技方面,四方請教,上下求索……吳待秋在看了兒子臨摹文徵明的「山水畫」後,欣喜地說「阿彭,你的畫已超過我了」,又對友人誇耀說:這孩子將來肯定要吃這碗飯的,也肯定會超過我!

大學畢業以後,因他熟悉商業銀行界業務(經濟系),遂在抗戰勝利後,進外灘中央銀行的國庫局工作,直到其父吳待秋病逝才離滬返蘇。那時他雖服務於金融界,但心有所依仍離不開硯池,並在握杆書畫創作的同時,兼學書畫鑑定本事,吳待秋稱其「辨別真偽能八九不離十」。他與畫家唐雲過從甚密,曾與樊伯炎、徐紹青、吳孟歐四人,並稱「上海畫壇四公子」。

蘇州吳門畫派」在中國畫壇占有重要一席,「明四家」在前世紀中葉相當活躍。吳養木在回蘇寓居後,決心傳承祖業,蟄居藝林,主攻山水,追宋元,窺晉唐,畫山水,畫人物,畫花卉草蟲、飛鳥走獸……臨唐宋明清歷代書家薛稷、米芾、王覺斯、倪元璐、王夢樓之筆意,幾十年用完整整二書櫃的宣紙。他非常喜歡父親吳待秋的書法,並得其親炙,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他的行草布局開合呼應,虛實相間,走筆輕鬆靈動,得諸家神韻於一體。1953年,蘇州市文化局舉行「迎春國畫展」,吳養木創作的《大龍湫》,首次亮相吳門畫壇,令畫界同道刮目相看。

五六十年代,文藝戰線百花齊放,佳作迭出,吳養木幾成了蘇州市乃至江蘇省書畫界最活躍人士之一。1955年,他的一幅《雁盪山圖》參加全國首屆青年畫展獲獎;次年,黃山寫生歸來作一幅《黃山清涼台》,又獲江蘇省首屆國畫展獎項。在他執教於蘇州工藝美術專科學校期間,曾為(老)蘇州火車站候車大廳畫過兩幅巨型國畫《天平秋葉》和《虎阜春雨》,氣勢非凡,深受蘇州市民以及南來北往旅客眾中稱讚,至今仍留在人們美好的記憶里。1961年夏天,漫畫家華君武來蘇視察「工藝美專」,觀摩了吳養木先生為學生示範作「山水畫」實況,當場讚嘆不已,回京後又請《人民日報》記者專程來蘇對他進行採訪,並推薦刊登吳養木那天課堂上示範所作的一幅《山中瀑布》。

創作畫風

不惑之年的吳養木,有一次,偶然在畫友家見到一幅陸儼少的山水長卷,那筆墨氣韻,簡直無人能與之相近,他這才真正領悟到了學無止境的深遠。此後又一日,他游太湖寫生,日落將返時,驀見巨山橫亘湖面綿延數里,再細細觀察

之,原來是天際褐色雲層呀。於是他聯想道:雲既可觀作山,山又何嘗不能觀作雲呢?作畫亦然如此――要不斷進步,除了要變,還應「思人所未思,游於象外,精於傳統,亦可反其道而行之」。

從此,他一改畫風,大膽創新將傳統國畫技法「用過頭」――在透視、比例、形態、色彩等都不準確的情況下,讓整個畫面形成一種新的視覺效果,由此產生比傳統畫「更高層次」的藝術境界。他的一幅《青山綠水人家》,即是以清代王原祁,明代文徵明筆法為主,集諸家技法而合成的;另一幅《江南秋色闊》全圖樹石不分,舟楫屋舍不成形,淺絳設色,青赭不為狀囿,即「不辨其狀,而辨其韻」。四十多年來,吳養木先生一直注重創新,迄今為止其創新技法約有八百多種,此類畫作百十來幅。北京故宮博物院資深書畫鑑賞家徐邦達先生,在看了他二十多幅冊頁後,感慨地說:「您的作品與眾不同,真是新國畫的精英啊!」1980年9月,蘇州博物館曾舉辦過他的創新畫展,同行反響相當熱烈,滬寧各地不少畫家聞訊後,特地趕來觀摩,欣賞……

作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的吳 木先生,早在姑蘇畫壇名重一時(為少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名士之一),1979年「吳門畫派研究會」成立時,他被大家推舉為會長,當之無愧成為「吳門畫派」掌門人。他曾受國務院文化部選調進京創作,《白雲深處》、《聽瀑》等作品參加全國巡展,並刊登於《中國畫》雜誌的創刊號上。1990年起又任蘇州國畫院院長,直到1995年73歲高齡才卸任(至今仍是名譽院長)。1991年,日本水墨畫家安田虛心一行數十人來蘇州訪問,特地登門求教吳先生。吳養木當場作畫相贈,其爽竦恣縱的畫風令東瀛客人個個敬佩,安田虛心盛讚吳為「當代南畫第一人」。同年十月,上海青浦畫院成立,特聘畫家程十髮和他當顧問,兩位畫壇大師即興合作一幅《雞鳴圖》,程老畫雞,吳老補景,在場目睹者無不稱好……吳 木先生為繁榮新時期的中國畫創作和發展「吳門畫派」,幾十年不懈耕耘,並以自己豐厚的書畫藝術學養,著書立說。近年,由他主編的《中國古代畫家辭典》和《中國古代書法家辭典》相繼出版,他的專著《中國畫技法概論》,出版以後深受廣大讀者歡迎,不僅在國內一版再版,還被譯成了英文版、日文版向海外發行,日本有所大學更是將此作為他們藝術系的選修教材。

吳養木先生很早就是中國民主促進會江蘇省委員,後又連任兩屆蘇州市人大常委,他熱心社會公益事業,關愛別人勝於自己,古稀之年仍經常深入基層輔導創作,曾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創作一幅《萬竿煙雨圖》,淮安建造「周恩來紀念館」,他畫一幅《萬頃浩瀚總理情》,寄託人民對好總理的懷念;為紀念紅軍長征六十周年而作《鐵骨丹心圖》,為慶賀香港回歸作一幅《墨石朱竹圖》……吳老德藝雙馨,哪裡有賑災義賣活動,那裡必有吳老的身影,他常將書畫義賣所得的款項悉數回報社會,1996年7月,他把一幅《蒼松圖》所賣得上萬元收入,全部捐贈予蘇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以實際行動向社會奉獻一片愛心。為人溫文爾雅的吳老,今已年逾八旬高齡,依然精神矍鑠,平日深居簡出,孜孜不倦於畫案,關心着吳門畫苑一代又一代新人的成長,告誡學生繪畫創作「要有新意」,要擷取傳統中國畫之精華,不斷進行揉、塑、改、變,開創出中國畫藝術多元化發展的新天地。[1]


參考來源

  1. [1] 吳養木書畫藝術網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