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吉林市文廟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吉林市文廟博物館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移地重建。現存吉林文廟為清代建築。吉林文廟占地16354平方米,有殿堂配廡64間,由3米高圍牆環繞,周長為596米,坐北朝南構成三進院落,其主體建築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是照壁(長40米,高5米)、狀元橋、泮池、欞星門(3楹)、大成門(5間)、大成殿(高19.46米,闊36米,深25米)、崇聖殿(7間)。左右兩邊的輔助建築呈對稱狀排列,有名宦祠、鄉賢祠、省牲廳、祭樂器庫、先賢祠、先儒祠。文廟的一進院落東西兩側有東西轅門。大成門兩側為金聲玉振門[1]

基本介紹

吉林文廟占地16354平方米,有殿堂配廡64間,由3米高圍牆環繞,周長為596米,坐北朝南構成三進院落,其主體建築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是照壁(長40米,高5米)、狀元橋、泮池、欞星門(3楹)、大成門(5間)、大成殿(高19.46米,闊36米,深25米)、崇聖殿(7間)。左右兩邊的輔助建築呈對稱狀排列,有名宦祠、鄉賢祠、省牲廳、祭樂器庫、先賢祠、先儒祠。文廟的一進院落東西兩側有東西轅門。大成門兩側為金聲玉振門。

館藏實力

吉林市文廟博物館是地方歷史文化藝術性質的博物館[2]。主要陳列有《孔子生平事跡展覽》、《漢白玉石刻聖跡圖》和《孔子四配十二哲塑像展覽》,東西配廡為舉辦臨時展覽的展廳,經常舉辦美術、書法、攝影等各種文化藝術展覽。院內場地還可舉辦各類大型民間、民俗等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 該館以收藏吉林地區歷代文化藝術方面的名人繪畫、書法、民間工藝、碑刻等為主要內容。 曾出版《吉林市文廟博物館簡介》。

歷史沿革

吉林在清朝初年稱雞陵烏拉,滿語為靠近江邊之意。吉林是由此簡化音轉而來,又名船廠。 雍正五年(1727年)設永吉州,乾隆十二年(1747年)撤永吉州,建立吉林廳,光緒八年(1882年)改為吉林府。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乾隆皇帝欽命修建永吉州文廟,地址在城內東南隅(即今市實驗小學院內)。乾隆七年(1742年)永吉州文廟落成。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城內大火,文廟被焚,由吉林將軍奏請用官銀重新修葺,殿廡門堂煥然一新。嘉慶十一年(1806年),廟內齋房被焚,十四年(1809年)經奏請用官銀在齋房故址修建起尊經閣。至道光初年,永吉州文廟的建築有聖殿三間、東西廡各三間、啟聖祠三間,在聖殿後有大成門三間,在廡前有泮水池,泮水池北有東西兩角門,東曰聖域,西曰賢關。泮水池南為欞星門。門牆外有左右下馬坊各一,其南為照壁。廟之西為明倫堂三間,堂西的尊經閣三間,堂後為學正廨所。 文廟建成之初,在正殿懸有康熙皇帝御書「萬世師表」匾額。嘉慶年間又懸有嘉慶皇帝御書「聖集大成」匾額。

道光十八年(1838年),由吉林士紳捐款維修。 咸豐九年(1859年),由舉人慶福、貢生侯鎮藩倡捐重修泮池,改為石橋。 同治十年(1871年),另建明倫堂三楹,磚儀門一座,並修大門。 光緒九年(1883年)由署府教授解延慶改修兩廡為各五楹。光緒十九年(1893年)由巡道訥欽重修,添建祭器樂器二庫,加大泮池,加高照壁,並於廟內建名宦祠、鄉賢祠、節孝祠各三楹。在大成殿後,建崇聖殿三楹。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升祭孔為國家大祀。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改設行省,巡撫朱家寶和提學使吳魯認為文廟簡陋,不足崇禮,特聘江蘇訓導管尚瑩去關內考察各地孔廟,決定在東萊門外(即今址)拓建新廟,就是現吉林文廟。

視頻

吉林市文廟博物館 相關視頻

吉林市文廟博物館白山書院 2017年度 國學講堂開學典禮
中國四大孔廟之一的吉林文廟,乾隆御批建造的文化聖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