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司空山風景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司空山風景區

中文名稱;司空山風景區

地理位置;岳西縣城西南

景點級別;國家AAA級風景區

占地面積;方圓七十華里

著名景點;二祖禪剎、太白書堂、如來安禪 等

距縣城;70公里

文獻;《太湖縣誌》《司空山志》

最高海拔;一千二百二十七米

司空山風景區位於岳西縣城西南70公里處。司空山因戰國時淳于大司空辭官歸隱於此山而得名。又名"思空山"、"四空山"乃佛門"思惟空","四大皆空"之意。

有二祖禪剎,太白書堂等景點。屬於國家三A級景區。最高海拔1227米。佛教禪宗二祖在此避難,為禪宗聖地。[1]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司空山風景區位於安徽岳西縣店前、冶溪兩鎮,距天柱山、花亭湖、佛教禪宗三祖(安徽潛山縣境)、四祖五祖(湖北省黃梅縣境)道場均在100公里以內。距滬蓉高速公路、合九鐵路80公里,距2009年通車的山東東(營)至香(港)高速公路60公里、岳(西)武(漢)高速公路有快速通道直達司空山。S211省道繞山腳而行。

氣候特點

安慶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全境年平均氣溫指數在17.6℃。

春暖夏涼,風和日麗,霜少雪稀是安慶的氣候特徵。安慶地處沿江,春季南北氣流頻繁交匯,春雨連綿,氣溫不易升高。而秋季經常在冷高壓控制下,多晴朗天氣,氣溫下降較慢。盛夏的安慶,驕陽如火。年平均極端最高氣溫37.6℃。最長酷熱期48天,出現於1967年7-9月;境內年平均極端低溫-6.9℃。1969年2月5日出現年極端最低氣溫-12.5℃。故安慶有"三九四九冰上走"的民諺。90年代冬季氣溫普遍上升,出現"暖冬"的異常氣象,"冰上走"已少見。安慶地處季風氣候區,風向風力均有着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冬季偏北風,夏季偏南風。安慶年平均無霜期在240天左右。

人文歷史

司空山是禪宗聖地,二祖慧可在這裡避過北周武帝法難,傳衣缽於三祖僧璨,使禪宗法嗣得以延續。是禪宗南傳的第一個發祥地。它與安徽潛山縣的天柱山(三祖僧璨道場)、蘄州黃梅(今湖北黃梅縣,雙峰山,四祖道信道場)、東山寺(五祖弘忍道場)並稱長江兩岸"禪宗金三角"。

東魏天平年間(535-537),慧可承達摩衣缽後,北至新鄴,盛開秘苑,傳授禪學。從學如流,來者不舍。時有道恆禪師亦在鄴都說法,弟子千餘人。因所傳禪學與慧可不同恐奪其門徒,極為忌恨,遂"貨賕俗府,非理屠害"。天平二年(535)慧可得僧璨為徒,相依為命。時慧可考慮當時的形勢,囑咐僧璨"宜處深山,未可行化"。這樣,僧璨與慧可分手,南下舒州隱居皖公山(即天柱山)。僧璨遂往來於天柱、司空之間10餘年。其時司空山屬南朝陳轄晉熙郡。慧可師徒避開了北周武帝迫害,在司空居住多年,為傳徒說法創造了條件。慧可先經過距離司空山60里處的九龍山(又名獅子山,今屬安徽太湖縣牛鎮鎮)。在九龍山葫蘆石洞居留。此石很奇特,僅底部與石壁相連,突出於峭壁之上,上抹微雲,下臨無地,呈搖搖欲墜狀,險象環生,且只能容得一人跌坐。這就是二祖初來南方的說法之處,時稱"二祖佛龕"。後在洞旁建剎稱"二祖禪堂"。二祖禪堂曾有佛堂三重。文物有"二祖佛像"、"石香爐"等。山上因二祖而得名的名勝有二祖打坐處、二祖禪床、濯錫潭、不涸泉等遺蹟。

公元552年,慧可在此石上將衣法傳授給僧璨,僧璨成為繼承禪宗的三祖。後慧可獨自離開司空山,北返鄴都成安縣(在今河北省臨漳北、磁縣東北)繼續弘法。隋開皇十三年(593)三月十六日,不幸遇難,時年107歲。由于慧可及時傳衣傳法,使禪宗紮根於南方,相繼傳至道信、弘忍、慧能,"一花五葉",發展日盛。

慧能之後,幾經分化,使禪宗弘揚八荒,流傳四海。慧可受隋文帝賜諡"正宗善覺大師",唐德宗賜諡"大祖大師"。這兩朝君主對慧可繼承佛教、創立中國禪宗的歷史地位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隋唐期間,這裡擁有一千八百多間寺舍,後大半遭兵災,然石坊、石槽卻劫而未毀。據明代《廣輿圖》所載"其間產長春藤,崖深谷邃,別有洞天,稱東吳第一峰。"

開元初年(713),禪宗法嗣、六祖慧能的弟子本淨(677-761),號"司空本淨" 住持二祖寺。天寶三年(744)唐玄宗遣中使楊光庭入山採藥,與本淨禪師相遇,談經論道,光庭倍受教益,回朝奏報,本淨奉詔入京。與京都名僧碩學,闡揚法理,聽皆稱善。得玄宗賞識,賜號大曉,拜國師還山。奉敕在二祖寺寺基上籌建"無相寺"殿宇,僧房5048間,建下院九庵四寺。擁有僧尼7000餘人。鐘鼓之聲滿司空,香客雲集,遊人躋踵,一時名譽海宇。披閱史料,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李白隨永王李舉兵東征而獲罪後,一為避難,再則久慕司空勝境,遂隱居山中。後人紀念李白,建"太白書堂"。今司空山左山坳的幽壑溪畔即書堂舊址。附近岩壁上刻有李白所作的《避地司空原言懷》詩篇。

司空山自南北朝以來就是高僧名士流連之勝地。

五代至宋司空山相繼有正德清寂、德止真際、圓通清曉並拜國師,赦光祖庭,是時司空面目,氣象萬千,香客雲集,名揚海宇。

南宋端宗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安撫使張德興和潛山野人寨農民起義軍首領劉源聚會司空山,在此協力抗元,並建"朝天宮殿"。宋代二祖禪剎,幾經興廢,而且屢廢屢建。據新近發現《建剎碑記》記載:"原寺規模,前後殿宇、樓閣無不備極崢嶸,奈因山高霧重,難以奈久,屢建屢廢。唯二祖禪剎,天造佳境。殿接石龕即二祖洞 更易崩析。"

明代天啟元年(1621)太空如浩禪師得太守阮自華,宰相刑祚昌等資助重建大雄大士諸殿。明末石四如擁荊王於司空山,後自相屠戮,火龍一炬,悉為焦土。清康熙甲辰天柱山明昊禪師建大雄殿,觀音樓,後目唐戒可禪師,慈風遠揚,皈依日眾,重建大雄殿,大士閣,祖師殿洞及兩廊橫樓僧舍,香廚靜室具備,一花五葉,宗風悠長。由店前河程姓家族將整個殿宇改為"全用石造,以希永久"。所有梁、柱、椽、瓦、牆全系花崗石精鑿砌。明進士羅汝芳鐫刻的"太白仙蹤"四個斗字以及他的"莫題詩"警世句。

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9)禪宗法嗣目唐戒可禪師,來此中興石室,復建二祖寺,並造大雄寶殿、觀音樓、大士閣、祖師殿及兩廊橫樓僧舍、香廚靜室,金容玉像,祖剎重光。目唐戒可禪師,性敏決,博覽群書,通佛典。其悟心在語言文字之外。從他所寫《雲法子》詩中可以看出他在司空山之艱辛。清代司空山二祖禪剎,香火鼎盛,來此敬香朝聖者,絡繹不絕。

太平天國優秀將領陳玉成亦率部於司空山練兵、紮營。司空山譽為"英雄山"的歷史將永遠代代相傳。城門額上刻"祖剎重輝"四大字。昔有楹聯為:二祖仙山,萬古長春。窺天柱而踞司空,山中獅子。

清末民初,動亂頻仍,殿宇年久失修,佛事蕭條,香火冷落。至"十年文革"期間,僅存佛殿二幢、佛像五十餘尊,又遭浩劫,蕩然無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佛教政策得以落實,司空山禪寺二祖道場,得到佛教界和社會的重視和關注。1989年9月,國內外享有盛譽的高僧,在九華山召開佛教禪宗二祖道場論證會,確認二祖道場司空山,成立"司空山二祖道場修復委員會"。

滄桑遷變,昔時遺蹟尚存"洗馬池"、"刀槍洞"、"張德興石刻"和宋末所築司空山"石寨"。司空山唐宋勝跡聞名遐邇,古八景"太白書堂"、"銀河夜月"、"南崖瀑布"、"赤壁丹砂"、"北嶺松風"、"二祖禪剎"、"烏牛古石"、"洗馬春池"顯現了司空山氣韻萬千的生動圖景。還有普陀洞本淨石像、金輪院、僧本淨肉身塔院、本淨坐禪岩等遺蹟。

相關視頻

航拍岳西司空山

參考資料

  1. 岳西司空山風景區 , 新疆旅行網 202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