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葉銘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葉銘漢
中國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25年4月2日
上海市
國籍 中國
職業 博士生導師

葉銘漢(1925.4.2.- )上海市人。實驗高能物理學粒子探測技術專家[1]中國工程院院士[2]。194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學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學術主任。先後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3任研究員;曾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1984-1988年)、中國高能物理學會理事長、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學會理事長[3]、中國物理學會理事、中國電子學會理事。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學術主任 [4]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個人經歷

1937年上海薩坡賽小學畢業。1940年上海復旦大學附中初中部畢業。進入上海大同大學附中高中部肄業。1942年10月離上海去重慶,投奔叔父葉企孫。1944年重慶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附中高中部畢業。同年9月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土木系。時值日本侵略軍瘋狂進攻中國西南部,他愛國心切,於1945年1月在校加入青年軍參加抗日,抗戰勝利後,於當年9月返校復學。1946年5月,西南聯合大學結束,復校為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葉銘漢進入清華大學,轉入物理系。1949年畢業,獲學士學位。同年9月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為碩士研究生,導師錢三強,進行回旋加速器有關技術的調研工作。一年後,導師了解到大型科研設備如加速器只能在中國科學院建造的政策,當即命葉銘漢轉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因當時尚不具備建造加速器的條件,葉銘漢被安排到王淦昌、蕭健領導的宇宙線研究組,參加安裝一台雲室及其控制線路工作。

當年11月趙忠堯突破阻攔,回到祖國。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了由趙忠堯領導的靜電加速器組,葉銘漢被調參加中國第一台帶電粒子加速器--700千電子伏靜電加速器的研製。1955年建成。1954年近代物理研究所改名為物理研究所,遷到中關村。葉銘漢負責該加速器的搬遷、重新運行和改進。1956年又參加第二台加速器--2.5兆電子伏靜電加速器的研製工作。1958年初該加速器的質子束通過靜電分析器,加速器初步建成。這年起葉銘漢擔任靜電加速器組副組長。1958年該加速器的能量達到設計值2.5兆電子伏。

1958年,物理研究所改名為原子能研究所。1962年葉銘漢在2.5兆電子伏靜電加速器上進行23Na(ρ,α)反應來研究24Mg的能級,測出24Mg的一條在當時國際上實驗中尚未測出的能級。1964年10月他下鄉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1965年底回所。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葉銘漢被作為"反革命分子"批判。1969年10月下放湖北潛江"五七幹校"。1972年2月回北京。

1973年,原子能研究所的一部(即中關村分部)從原子能研究所劃出,獨立成為高能物理研究所。1974年中,高能物理研究所從中關村遷到玉泉路,全所以研製高能加速器和準備高能物理實驗為工作重點。葉銘漢被調到物理一室,任大組長,進行多絲正比室等高能粒子探測器的研製,研製了小型多絲正比室和飄移室,並進行小型多絲正比室計算機在線讀出試驗。1979年底,高能物理研究所派出工作人員赴美國和瑞士參加物理實驗研究,為開展高能物理實驗研究準備人才,葉銘漢作為訪問學者到美國普林斯頓(Princeton)大學工作,參加πρ→γX實驗,尋找ηc粒子。1981年5月去猶他(Utah)大學作為訪問教授,參加宇宙線實驗。1982年7月至9月參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總體設計考察組,到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考察、與有關專家討論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的總體設計方案。

1982年3月起,他擔任物理一室主任,主持北京譜儀的研製。1982-1983年進行北京譜儀的物理設計和預製研究。1984 年完成工程設計。隨即進行部件加工。1987年部件測試和分系統組裝。1988年整體組裝和測試,1988年10月測得宇宙線徑跡,北京譜儀建成。1989年北京譜儀安裝到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對撞點,開始物理實驗工作。同年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國內外10餘所大學、研究所聯合成立北京譜儀合作組,開展高能粒子物理實驗研究,加入合作組參加研究工作,一直至今。1984-1988年葉銘漢擔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領導全所投入研製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對撞機主要由謝家麟、方守賢負責,譜儀主要由他負責。1988年10月實現正負電子對撞,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建成。1984年葉銘漢參加由彭桓武領導的中國科學院1986-2000 年規劃專題研究報告物理專題組,並負責編寫核物理的現狀及其展望,提供中國科學院規劃攻關辦公室參考。1986-1990年葉銘漢和何祚庥、鄭志鵬、祝玉燦等合作,指導博士生游科進行48Ca雙β衰變實驗,測得48Ca不放中微子的雙β衰變的壽命下限為9.5×1021年,比吳健雄測出的結果高出約4.7倍。

葉銘漢
葉銘漢院士

葉銘漢曾多次被邀作為訪問教授出國參加研究工作,1989 年7月至1990年9月去日本高能物理學研究所(KEK),1990 年12月至1993年1月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NL,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1995年7月至1996年7月在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中心(DESY,Deutsches ElektronenSynchrotron)工作。1994年4月,葉銘漢到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工作,任學術副主任,1996年8月任學術主任,一直至今。葉銘漢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報告100餘篇。

擔任職務

1925年4月2日 出生於上海市。

1944-1946年 在西南聯合大學土木系學習。

1946-1949年 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49-1950年 清華大學研究院研究生。

1950-1953年 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

1954-1958年 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58-1972年 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73-至今 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

1979-1981年 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者。

1981-1982年 任美國猶他大學訪問教授。

1984-1988年 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

1985-1989年 被選為中國高能物理學會理事長。

1985-1990年 被選為中國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學會理事長。

1989-1990年 任日本高能物理學研究所訪問教授。

1990-1993年 任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訪問教授。

1994-1996年 任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學術副主任。

1995年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5-1996年 任德國DESY訪問教授。

1996年-至今 任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學術主任。

工作成果

1.50年代初,在趙忠堯先生領導下,參加了我國第一台和第二台帶電粒子加速器(700仟伏和2.5兆伏靜電加速器)的研製。建成質子靜電加速器後,負責其運行和改進,率先在國內開展低能核物理實驗。60年代初,在Mg能級的測定上,做出了國際水平的成果。

2.50年代中期開始對探測技術的研究。研製和發展了多種探測器:漂移室、閃爍計數器、重粒子磁譜儀、多絲正比室等,1978年在國內首先實現多絲正比室計算機在線數據獲取, 並獲得中科院科技成果三等獎(1980)。

3.70年代初期,與物理所協作,開展靜電加速器質子束在固體激光器件製備方面的應用研究。

4.80年代中期,領導Ca雙β衰變實驗,把該衰變的半衰期壽命下限比吳健雄先生的實驗結果向上推了將近一個數量級。這一實驗,開闢了我國首次在地下進行的精確基礎物理實驗測量。

5.1982-1988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建設中,全面負責北京譜儀的設計和建造,並參加領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研製。1984-1988年擔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領導全所按計劃完成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北京譜儀包括漂移室、飛行時間計數器、簇射計數器、μ子鑑別器、亮度監測器及其電子學讀出線路、計算機控制和數據獲取系統、大型磁場線圈等,是世界上性能優秀的高能物理實驗裝置之一,1989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990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與北京譜儀》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5]

北京譜儀建成運行以來,已取得了一系列國際先進水平的物理成果,做出了至今最精確的tau粒子質量測量等,在國際高能物理學界占有一席之地。

6. 1996年起擔任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學術主任,組織物理學前沿問題和環境科學的學術研討會,努力促進有關的學術交流。

正負電子對撞

1975年國家批准建造高能加速器,1978年確定該高能質子同步加速器的能量為500億電子伏。1980年底,國民經濟調整,500億電子伏質子同步加速器下馬。1981年3月高能物理研究所派出朱洪元、謝家麟、葉銘漢(葉當時在美做訪問學者)到美國,與美國科學家討論在質子加速器下馬後的工作方向。討論結果一致同意建議中國建造一台質心能量為2×22億電子伏的正負電子對撞機,這台機器造價大大低於500億電子伏質子同步加速器,更重要的是可以用它來進行最前沿的物理問題研究。

朱洪元、謝家麟回國後,國內進行了廣泛討論,結果一致同意建造這樣一台正負電子對撞機。這一決定使中國高能物理實驗的發展走上了正確的道路。

1982年6月高能物理研究所派出以謝家麟、張厚英為首的對撞機總體設計考察組到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考察,葉銘漢為成員之一。中美雙方就對撞機和北京譜儀的物理設計進行了深入的討論,確定了加速器和譜儀的主要物理參數。

1983年11月國家批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國家對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極為重視,將其列為國家重點工程,並成立了以谷羽為首的包括林宗棠、張壽、張百發4人工程領導小組,這是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得以順利建成的決定性的一步,為工程的成功創造了最根本的條件。

工程包含3個部分:(1)加速器,即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2)高能物理實驗裝置,即北京譜儀(包括計算中心);(3)同步輻射裝置。工程經理由謝家麟擔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承擔工程的主要責任。工程建造期間(1984-1988年)葉銘漢擔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張厚英擔任常務副所長。所領導與工程領導班子團結一致,分工負責。葉銘漢負責北京譜儀,謝家麟和方守賢負責對撞機,張負責土建、對撞機和譜儀的非標準部件加工。葉銘漢在加速器和探測器方面都有豐富的工作經驗,知識面廣,十分有利於他的領導工作。葉銘漢發動全所工作人員努力拚搏、刻苦奮鬥,終於在1988年10月16日,僅用了4年零10多天即完成工程計劃,對撞機實現了對撞,譜儀測得了宇宙線徑跡。工程在質量和時間進度上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經費控制在預算內,並有結餘,這在大科研工程中也是少有的。這些事實說明,高能物理研究所以葉銘漢為首的領導班子是團結的,是富有領導能力的,是高效率的,葉銘漢在其中起了重要的核心作用。

鄧小平同志十分支持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1984年10 月7日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到高能物理研究所為工程奠基。1998年10月20日人民日報對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按原定計劃在4年內實現正負電子對撞的評論是:"這是中國繼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上天之後,在高科技領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又說:"它的建成和對撞成功,為中國粒子物理和同步輻射應用開闢了廣闊的前景,揭開了中國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10月24日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再次到高能物理研究所,視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鄧小平同志並發表了《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著名講話。

1989年7月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通過鑑定。鑑定指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是中國自行設計並建造成功的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和第一台大型粒子探測器。從1984 年10月動工到1988年10月建成……只用了4年時間,達到了國際高能加速器的建造速度。……對撞機和譜儀的主要技術指標和性能參數均達到或超過設計指標,為20世紀8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做到了高速度、高質量和投資省。使中國高能加速器和大型粒子探測器的設計和建造技術一步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是目前世界上J/ψ能區峰值亮度最高和束流能散最小的機器。北京譜儀也屬該能區性能最好的探測器。……"

對於工程的組織領導,鑑定說:"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總體調試順利、性能穩定,各分系統和主要關鍵部件可靠,說明設計、製造、安裝和調試都是成功的,是在有效指揮、精心設計、製造、嚴格把關、細心操作和刻苦奮戰下完成的"。

1989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獲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6]。1990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人物故事

葉先生長我半個世紀,伴隨中國高能物理的發展,先生已走過90個春秋。儘管我在高能物理所的院子裡也時不時地碰見先生,但是直到今天與先生面對面交談時,我才發覺自己面對的是怎樣一座寶藏。先生談吐之間始終保持着一種儒雅與平和,在他看來,「真理的聲音高於一切」,了解先生的人都熟悉他那種散淡與不爭的處世方式,當然也能感受到那份儒雅背後的智慧,散淡之間的力量。伴隨着先生的講述,我仿佛穿越了時空,看到了那個世紀之初躊躇滿志、立志報國的熱血青年。

1949年9月的一個早晨,清華大學科學館前擠滿了學生,大家都急切地等待一個年輕學者的出現,科學館的大教室座無虛席,好多人只能站在兩邊,演講人是剛從法國歸來的錢三強。受當時國際環境的影響,原子核物理成為熱門學科。「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核物理」,錢三強直人快語的演講引爆了清華園積蓄許久的「原子核熱」。在眾多學生聽眾中,有一位面帶微笑、目光有神的年輕人,他就是後來的著名物理學家葉銘漢。

1925年,葉銘漢出生於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小學和初中時,葉銘漢的成績常處於中下水平,「我舅舅在過年時總會祝我順利升級,那時候我的學習很一般,能升級就是好事」。

1942年,葉銘漢離開了處於抗戰前沿的上海,幾經輾轉,歷時四個月到了重慶。兩年後,他考取西南聯大土木系學習水利。儘管校外烽火連天,但「科學救亡」的豪情在西南聯大師生胸中激盪,「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炮火伴讀的經歷更加激發了青年葉銘漢的求學志向。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集中了國內大批知名學者,保存了中華民族教育的精華。當時,他的叔父、被譽為「中國物理學教父」的葉企孫先生正在西南聯大任教。葉銘漢自幼將叔父視為人生楷模,他在學業和人生方面做出的選擇,叔父總是默默地支持,卻並不干預。

進入大學不久,正趕上國民政府的從軍動員,經過反覆考慮,葉銘漢覺得「先打兩年鬼子,然後再回來讀書也不遲」,1945年1月,葉銘漢隨聯大的300多名學生被編入青年遠征軍赴印度藍伽抗日。當時戰爭已近尾聲,葉銘漢發現從軍並非當初想象的那樣要去陷陣殺敵,只是接受駕駛訓練等操練而已,於是在抗戰勝利後不久他便返校復學

「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正是在那個時局動盪的環境下,葉銘漢下定決心「好好念書,做個學者,不過問政治」。1946年5月,西南聯大復校為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早已對物理產生興趣的葉銘漢通過轉系考核,如願進入了堪稱「中國物理學家搖籃」的清華理學院。大學畢業,在當時國內發展核物理的熱潮推動下,葉銘漢懷着「科學報國」的熱情,決定跟隨錢三強學習核物理,並以此為起點投身中國加速器技術研究,最終為高能物理實驗的科學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從零起步:發展中國加速器技術

1950年7月,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剛剛組建,辦公地址就設在位於北京東皇城根甲51號的兩座破舊的灰磚樓里,當時這裡聚集着趙忠堯、王淦昌、何澤慧、彭桓武、鄧稼先等眾多後來名重一時的科學家。根據老師錢三強的建議,尚未完成碩士學業的葉銘漢來到了大師們中間。

錢三強曾對葉銘漢說:「中國要發展核物理就需要有加速器,需要有探測器,更需要有一流的科學團隊。」儘管當時國內的科學團隊堪稱一流,但卻面臨着「要想吃麵包,先需種麥子」的困局,在基本的設備缺乏和關鍵部件遭國際禁運的雙重挑戰下,中國的加速器技術從零起步了。

葉銘漢
葉銘漢院士發言

剛到近代物理所的葉銘漢加入了由趙忠堯主持的靜電加速器組,在科研條件簡陋、經費也很有限的條件下,他開始了靜電加速器的研製,一干就是20餘年。

一開始,葉銘漢負責0.7兆電子伏特質子靜電加速器的離子源和加速器的後期總裝。當時國內器材奇缺,加工條件也很有限,僅依靠趙忠堯從美國帶回來的加速器部件,最終在1955年建成了我國第一台帶電粒子加速器,並開始穩定運行。

這給了葉銘漢極大的鼓舞。之後他參加了由趙忠堯領導的2.5兆電子伏特質子靜電加速器的研製工作,歷經三年於1957年年底初步建成。1958年,葉銘漢擔任靜電加速器組副組長,負責加速器的改進和運行,改進後的靜電加速器穩定性大大提高,各項指標均達到當時國際同類型加速器的水平。與此同時,葉銘漢也在摸索探測器技術,鑽研實驗研究。1962年,他通過自行研製的加速器,選用合適厚度的靶發現了24Mg的一條新能級,這一發現表明,我國當時的加速器技術和探測器水平又上了一個新台階,這讓葉銘漢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然而就在這時,「反右」、「大躍進」、「文革」相繼開始,國內「運動」頻發,受其影響,科學研究發展緩慢。當初那個本不希望過問政治的葉銘漢,卻要反覆被「政治」過問,尤其是青年遠征軍的經歷成為他一段不得不重複交代的過去。「儘管環境是那樣,但大家整體的學習氣氛是很不錯的,白天參加運動,晚上吃過飯就到所里看書、研究。」已是不惑之年的葉銘漢從來沒有忘記當初的追求。 立足高能:建設正負電子對撞機

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技大會在北京召開,「文革」結束後被長期滯緩的科技事業開始復甦,早在1956年就提出的建造高能加速器的國家規劃被重新提上日程,這讓葉銘漢感到「科學的春天」到來了。

核物理是新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的重點之一,而高能物理是核物理向更高能方向的發展。從1956年參加蘇聯的聯合核子研究所開始,中國就開始發展高能物理。「高能物理被錢三強先生稱為現代科學發展的『前哨陣地』,只要有所突破,就會對工業技術、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重大作用。」已經在高能物理所工作的葉銘漢很清楚,發展高能物理首先需要建造我們自己的大型加速器、探測器。

中國高能加速器的建設從1956年首次提出到1983年最終批准,整個探索論證歷時近30年,經歷了「七下八上」的曲折過程,即八次提出方案,七次因方案改變或其他原因而停止。

為了推動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研製,中科院於1973年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礎上成立了高能物理所,葉銘漢調入,並由此轉向高能粒子探測器的研究開發。

1975年,葉銘漢和幾位研究人員決定先行一步,放棄國際上高能物理探測器以泡室、流光室為主流的方案,成立研究小組專門研究多絲正比室、漂移室,同時在所內合作研製了新的電子學插件和數據獲取系統,在國內首次實現了計算機在線數據獲取。當時的中國,計算機還是個「稀罕玩意兒」。

1981年,國家決定建造2×2.2億電子伏特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一年後,葉銘漢開始負責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核心裝置——大型粒子探測器「北京譜儀」的研製。「北京譜儀」這個由多種探測器組成,重達400多噸的龐然大物,對我國當時的技術水平和製造能力都形成巨大挑戰,此外,通過兩萬多路數據通道輸出後的在線讀出和分析系統,也考驗着我國當時的電子學和計算能力,但葉銘漢有信心。

1984年,葉銘漢擔任高能所所長,帶領全所建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很重視,小平同志親自抓,工程領導小組具體抓,各方面配合得很好,對撞機建設趕上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時候,我們很幸運。」1988年10月,對撞機工程完工,並實現了正負電子的對撞。

對撞成功後,各界認為,這是「中國繼原子彈和氫彈爆炸成功、人造衛星上天之後,在高科技領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國際上的科學家稱,這是「中國科學發展的偉大進步,是中國高能物理髮展的里程碑」,中國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再次被振奮,對撞機建設的成功遠遠超出了它本身的科學意義。

葉銘漢在作述職報告時說,「回顧在1980年和1981年,八七工程剛下馬,不少人對於高能物理所的前途沒有信心,對於建造高能加速器沒有信心,懷疑我國是否有條件進行。四年多來,通過大量實踐,通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北京譜儀」的建造以及全所其他科技工作和各方面的進展,大家已深信不疑,中國科技人員、工人和管理人員是有能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我們的工作為國爭了光!」 再上新「高」:從高能所到高科技中心

2013年7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中國科學院考察,並探望當年參與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設和應用的3位院士葉銘漢、方守賢、陳森玉

葉銘漢
2013年7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到中國科學院考察,並探望葉銘漢等三院士

「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對於鄧小平同志在參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時的那次講話,葉銘漢記憶猶新。

從1994年起,葉銘漢退而不休,在李政道先生的建議下進入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工作。作為中心學術主任,他通過建立學術交流平台,推動了中國基礎科學的研究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他最為關心的還是中國高能物理的發展。

2012年,高能物理所主持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取得重大科學發現,一種新的中微子振盪讓全球科學界注目。在此基礎上,江門中微子實驗作為中國中微子實驗研究的二期工程於2015年1月啟動建設,有科學家評價,這是一項極有可能做出「諾貝爾獎級」成果的研究,對此,葉銘漢說:「我有這個信心,我們國家的高能物理之所以能夠不落後於國際水平,能做出一流的成績,正是因為我們在並不寬裕的時候有了對撞機,有了一個正確的開始。」

隨着中國高能物理不斷發展,科學家提出了新的規劃——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這一規劃如得到實施,中國將成為繼歐洲核子中心之後的又一個國際高能物理研究中心。葉銘漢認為,有了對撞機的成功,加之國家經濟發展的勢頭,CEPC非常可行。

「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要求基礎科學要有突破,高能物理在基礎科學研究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目前高能物理的發展空間仍然巨大。」面對外界關於「高能物理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的說法,葉銘漢並不認同,「21世紀面臨的重要的基本科學問題,比如暗物質、暗能量等問題,需要通過高能物理突破,更重要的是,物理學的基礎研究一直為其他學科提供新的研究工具和方法」。

葉銘漢先生雖已九十高齡,但走起路來經常是一路小跑,高科技中心的年輕人從不認為他是個老人,李政道先生也曾把他喻為一頭具有巨大內在力量的「bison」(野牛)。

「高技術中心的發展要重新考慮,也要轉型。」如今已90歲的葉銘漢在科學追求的道路上從不止步。

上善若水:「不爭」的樸素人生

「我不是個聰明人,記憶力也不好,但我最大的特點是做事情能堅持。」正如葉銘漢所言,從1949年師從錢三強一頭扎進核物理的科學世界到主持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並最終建成,葉銘漢一直在堅守,他相信「一個人如果能鍥而不捨地堅持,總能做出點什麼來」。

在所里人們都稱他「老葉」,平易近人、溫和儒雅是他留給大家的共同印象,在葉銘漢八十華誕的紀念活動上,已卸任的常務副所長張厚英說:「老葉的特點就是特別不要權。」正是「向下放權」這一領導方式,使得高能所在那個時期湧現和歷練出一大批優秀人才,成為後來對撞機升級改造工程以及其他國家重大科學裝置建設的中堅力量。在任期間,最令他為難的是每次主持職稱評定,在「老葉」看來,每個參評者都很優秀,都有自己的特點,「我雖然是所長,但並沒比任何人高多少,要充分發揮大家的才能,所以工作的時候也並不是那麼忙得不可開交」。

「我們這一代人,只知道老老實實地做事情,提高業務水平,對於名和利上的事情從來不計較、不爭搶。」在90年的人生歷程中,葉銘漢不管走到哪裡總能跟周圍的人融洽相處,把大家團結起來,「真理不用強辯,只要把工作做好了,其他的事情不用太操心」。

葉銘漢住在位於中關村的科學院家屬樓,距離工作單位兩站地,已進入耄耋之年的他,一直堅持步行上下班,「我生活上不太計較,平時吃得很簡單,奢侈的東西不追求,衣服要很破了才換掉」。

這就是我敬佩的葉先生,平凡而又高風亮節。

主要論著

1 趙忠堯,楊澄中,葉銘漢,等.一架700千伏靜電加速器和一架200萬伏高壓靜電機.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內部資料,1953

2 李正武,葉銘漢.帶電重粒子激發的γ射線在同位素分析及技術上的應用.科學通報,1957(10):297

3 葉銘漢,李正武.帶電重粒子激發的γ射線在測定同位素豐度上的應用.物理學報,1958,14:64-70

視頻

著名物理學家葉銘漢曾是留級生

葉銘漢:搞對撞機是天時地利人和都好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