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灣野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臺灣野兔[1]學名Lepus sinensis formosus Thomas,英文名:Formosan hare),臺灣特有種兔屬動物。

特徵

臺灣野兔的體長30-40公分,尾長5-6公分,耳朵的長度則有8-10公分,體型小於中國野兔,有紅色的眼睛。

原本來自歐亞大陸,在臺灣海峽形成後,因長期地理隔離而開始獨自演化,已具不同的外部性狀與基因組合,成為臺灣特有亞種。其分布範圍包括全臺低海拔丘陵地、河岸草生地、耕地、沙地等。牠們身型較家兔纖細,四肢較長,跳躍奔跑能力較強,也較早熟。外耳殼呈長橢圓狀,具有一身淡褐色的毛皮及明顯的大門牙,大門牙後方還有兩顆小門牙,無犬齒。剛出生的幼兔已全身有毛,且能張開眼睛,幾分鐘後就能夠奔跑。

習性

臺灣野兔是夜行性,通常單獨活動,僅初生幼兔會隨著母兔出現。會挖地道於穴道中居住。

牠們以植物嫩芽、嫩葉為食,傍晚至清晨是他們的覓食時間。

分布

臺灣野兔過去主要分布於台灣海拔500公尺以下的農墾地草生地、海岸防風林等地,但由於土地過度開發,目前已移至高冷的山區,且數量有減少的跡象。[2][3]

參見條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