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灣窗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灣窗螢
圖片來自臺中都會公園


台灣窗螢 基本資料

目: 鞘翅目

學名: Pyrocoelia analis Fabricius

分類: 鞘翅目(Coleoptera)

科名: 螢科(Lampyridae)


(螢科 / 窗螢屬) 體長12-20mm,頭部及前胸背板橙黃色,翅鞘黑色,內、外緣具橙黃色邊紋,於前緣較寬;雌蟲僅具短翅,無後翅,雄蟲發光器2節;雌蟲體型較小,翅退化縮小,不具飛行能力,只能在地上爬行,發光器為4個點狀,左右各2點。

本屬5種,本種又稱大陸窗螢,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幼蟲陸生,棲息廢耕的農田、雜草中,以球蝸為食,成蟲3-10月出現,發黃綠色光,發光持續時間長,外觀近似山窗螢但本種翅外緣的橙色較粗且寬。[1]


生態習性:

台灣窗螢
圖片來自仁山植物園

分布在低海拔山區與平原間,台灣墳墓附近常有人會看到如鬼火般的螢火蟲,大概也就是台灣窗螢。成蟲為夜行性,發黃綠色光,發光持續時間很長,發生期為3~10月間,數量多時,十分壯觀,是目前平原間最為常見的螢火蟲。

雄蟲飛翔能力很強,可以移動數百公尺的距離,雌蟲因身體肥大且翅榜退化,已失去飛翔能力,只能在地上爬行,因此很少離開牠原本的棲地環境。幼蟲陸生,幼蟲棲地類型為多樣性,如有竹林、防風林、果園、河床、草地、茶園、闊葉樹林、菜園、農田、蔗田及檳榔園等11型,幼蟲偏好草地型及河床型的棲地,幼蟲以非洲大蝸牛幼體為食。[2]


形態描述:

雄蟲體長14.3~15.7公釐。觸角鋸齒狀,前胸背板半圓形,橙黃色,前緣有兩枚2枚腎形透明斑,前翅黑色,外緣有1條橙黃色寬紋。腹部末端有2枚乳白色長橢圓形發光器。雌蟲體長19.1~21.0公釐,體橙黃色,翅退化縮小,前翅橙色或中央部灰黑色,腹部末緣有4點發光器。


基本生態:

台灣窗螢主要分布於台灣低山與平原間,澎湖小琉球金門等地也有分布。成蟲夜行性,發黃綠色光,發光持續時間長,數量多時,如草上明珠般,相當壯觀,是目前台灣平原間最為常見的螢火蟲。雌蟲因身體肥大,且翅退化,以失去飛翔能力,只能在地上爬行。幼蟲陸生,生長於廢耕之農田,雜草推中,以球蝸為食。[3]


雌蟲的發光器有四點
圖片來自農業知識入口網
蛹和母蟲
圖片來自甲蟲復育團隊
台灣窗螢雄蟲的發光
圖片來自農業知識入口網


視頻

[國防醫學院螢火蟲復育]台灣窗螢公成蟲野放

花壇復育「台灣窗螢」 揪民眾暑假賞螢

[國防醫學院螢火蟲復育志工團]台灣窗螢化蛹前持續發光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台灣窗螢,嘎嘎
  2. 台灣窗螢,認識昆蟲
  3. 台灣窗螢、農業知識入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