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北捷運淡水信義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淡水信義線
圖片來自tpmrtexit

淡水信義線,路線編碼為R,路線代表色為紅色,是台北捷運一條營運中的高運量路線。依興建期間與階段營運所使用的路線名稱,此路線又可再細分為淡水線信義線兩路段,兩線以中正紀念堂站為分界,以北為淡水線,以東為信義線,其中淡水線是臺灣首條由傳統鐵路改建而成的捷運路線,其前身為臺灣鐵路管理局已經停止營運的同名支線鐵路線—臺鐵淡水線。除了主線外,淡水信義線在北投地區尚設有一條支線—新北投支線,目前台北捷運有意將此支線更改回原始設計的主線營運模式,未來其營運區間可能將為「新北投-大安」。另外除了淡水至象山站之間已經通車營運的路段外,也正在興建象山站東延至廣慈/奉天宮站的延伸線。

2016年10月11日台北捷運頒行新版路線編號作業,以「路線顏色英文字首」為編碼原則,賦予淡水信義線代表紅色的「R」字代號。但在2014年11月15日(松山線通車時)至2016年10月11日間,曾短暫使用過以數字作為路線編號的規則,當時淡水信義線是稱為2號線

介紹

淡水信義線北起淡水站,沿台二乙線台二線淡水河岸間路廊過關渡隧道關渡,接著大致沿中央北路南側至北投,之後大致沿東華街西安街間路廊至士林,穿過基隆河後,沿玉門街轉入地下,沿線型公園下方至台北車站。之後,路線再沿公園路至中正紀念堂站,接著沿羅斯福路愛國東路南側、杭州南路信義路福德街向東延伸至廣慈博愛園區一帶,全長32.3公里。

雖然淡水線是台灣第一條通車的高運量地鐵路線,但此路線實際上是採用地下、高架與地面路線等多種方式混合配置,在圓山站以南進入民權西路站後皆為地下路線,以北至北投站為高架路線;北投站再以北轉為平面路線至紅樹林站,但終點站淡水卻為高架車站型式。至於較晚通車的信義線,則採用全線地下化的方式施作。

本路線除了信義線(東門站象山站)皆裝設全高式月台門以外,其餘車站(淡水站中正紀念堂站)皆裝設半高式月台門。成為台北捷運路網中第二條全線都裝設月台門的高運量捷運路線。

在台北捷運開通至2014年的早期路網時代,淡水線曾長期與屬於綠線的新店線及屬於橘線的中和線採用直通運行方式營運,因此當時常被稱為「淡水新店線」或「北投南勢角線」。2012年9月30日東門站通車後新蘆線與中和線直通,取消「北投-南勢角」的營運模式,改為「北投-台電大樓」的區間車型態。2013年11月24日信義線通車後,「北投-台電大樓」營運模式改為「北投-象山」,「淡水-新店」則繼續直通營運至2014年11月14日松山線啟用前一天為止。由於台北捷運的路線系統在松山線通車後不再有重大變革,配合松山線的通車,台北捷運公司於2014年10月11日宣布重整營運路線的名稱與編號,回歸初期規劃時的原始設定。除了正式確定「淡水信義線」的路線名稱外,也另行增加數字編號稱為2號線。2016年臺北捷運公司宣布於10月開始分階段進行車站站名增加編號作業,以「路線顏色英文字首」加「車站序號數字」為編碼原則,原2號線調整為編號「R」。

除了主線外,淡水信義線在台北市北緣的北投一帶還設有一條支線——新北投支線。新北投支線的前身為臺灣鐵路管理局新北投線,台北捷運利用鐵路支線拆除之後的用地修築捷運路線。此支線與淡水線主線同樣屬於高運量系統,當初設計時為淡水信義線的主線端點站,但因為沿線彎曲過大,以至於噪音問題沒有解決,最終僅以支線方式且一組三節車廂運行,全線皆為高架路線。路線自淡水線北投站向東北分歧,全長僅1.2公里,且除了與主線共用的北投站之外,全線僅有終點新北投站

歷史

「淡水-中山/台北車站/南勢角」時期

  • 1988年7月:淡水線開工。
  • 1997年3月28日:「淡水-中山」段正式通車啟用。
    • 12月25日:「中山-台北車站」段正式通車啟用。
  • 1998年12月24日:「台北車站-中正紀念堂站」段正式通車啟用(直通新店線「中正紀念堂站-古亭站」段、中和線),營運模式為「淡水-南勢角」。

「淡水-新店」、「北投-南勢角」時期

  • 1999年11月11日:因新店線全線通車,淡水線營運模式改為「淡水-新店」、「北投-南勢角」。
  • 2001年9月17日:納莉颱風帶來大量降雨導致洪水湧入台北車站月台,因此部分路段停駛達3個月。
  • 2002年11月1日:世貿中心站主體工程開工。
  • 2005年7月26日:信義線全面開工。
  • 2010年10月27日:8點34分中正紀念堂站一列北投方向的301型列車(車號:001/002)傳出煞車系統異常而停駛,「台電大樓-台北車站」段及「頂溪-台北車站」段改採單線雙向模式營運,全線延誤狀況至10點左右方告解決,淡水線全線約2萬多人次受到影響。
  • 2012年9月29日:因應東門站完工啟用,「北投南勢角」營運模式於當晚23點在北投站開行往南勢角最後列車(北投→南勢角最後列車:001/002、南勢角→北投最後列車:011/012)。

「淡水-新店」、「北投-台電大樓」時期

  • 2012年9月30日:東門站隨新莊線月台通車開放使用,信義線月台不開放載客。另隨中和線與新蘆線貫通,取消「北投南勢角」營運模式,新增「北投-台電大樓」區間車,以補足運能。
  • 2013年11月23日:因應信義線完工通車,「北投-台電大樓」營運模式於當晚11時整於北投站開行往台電大樓的最後列車,台電大樓往北投最後列車於當晚11時5分由台電大樓站發車。

「淡水-新店」、「北投-象山」時期

  • 2013年11月24日:信義線「中正紀念堂-象山」段通車啟用,原「北投-台電大樓」列車取消,營運模式新增「北投-象山」,與原「淡水-新店」交叉發車,班距各6分鐘,共同區間班距為3分鐘。
  • 2014年10月11日:台北捷運公司宣布營運路線名稱與編號,紅線定案為淡水信義線並編號為2號線。
  • 11月14日:隨松山線通車營運,「淡水-新店」於當晚12:00發出最後列車後台北捷運跨色(線)營運模式走入歷史(淡水→新店最後列車:037/038、新店→淡水最後列車:027/028)。[1]

淡水信義線時期

  • 2014年11月15日:隨著松山線通車,「淡水象山」路線開通,淡水線和信義線連接營運。
  • 2015年3月31日:信義線東延段R04站因用地無法取得,而R03站與象山站間距離尚於可接受之範圍,故捷運局取消設置R04站。[2]
    • 8月8日:「淡水-圓山」段由於蘇迪勒颱風過境停駛,故自象山站發出列車僅行駛至民權西路站,直到晚上6點恢復全線正常營運。
  • 2016年4月26日:晚上19點34分信義線台北101/世貿站至東門站發生供電異常,導致象山站至台大醫院站營運中斷,捷運公司立即採取台北車站至淡水站局部營運,並啟動象山站至台北車站公車接駁,直到20點30分異常排除並恢復全線正常營運。
    • 10月16日:晚上19點40分一輛往大安方向的301型列車(車號:029/030)正要進台北車站時,發生系統異常導致列車無法行進,捷運公司立即採取雙連站至大安站以單線雙向營運,並啟動民權西路站至信義安和站公車接駁作業,維修人員利用未載客列車以12車連結方式將異常列車停放到中山站至台北車站之間的避車軌暫時停放,直到21點04分恢復全線正常營運。
    • 11月7日:信義線東延段工程動工。
  • 2017年12月21日:16點19分往象山方向列車,在紅樹林站發生慢速行駛異常,改為忠義站至紅樹林站間,單線雙向運行,也啟動北投站至淡水站的公車接駁,在17點6分恢復正常營運。
  • 2018年7月3日:上午9時左右,一列381型列車在大安森林公園站期間被發現車上有一隻老鼠,造成大量乘客恐慌。車上所有乘客被要求改搭下一班車,受阻3分鐘[3]
  • 2018年9月:隨着復興崗站(2018年8月)的月台閘門投入使用,本路線所有月台門工程全數完工。
  • 2019年6月20日:試辦「新北投—大安/象山」之直通列車,唯因噪音問題而暫時擱置,估計要待北投至新北投路段建造隔音屏障後方可永久實行。

預定時程

  • 2022年12月:信義線東延段完工通車。

列車運行方式

淡水信義線目前營運模式:

  • 「淡水-象山」全程列車:為原本規劃的全程車營運模式,2014年11月15日,淡水線正式與信義線銜接直通營運,在此以前曾於春節期間、假期疏運淡水站湧入的人潮亦特開此模式與「淡水-新店」列車於淡水站交叉發車。
  • 「北投-大安」區間列車:因北投站以北六站(淡水站、紅樹林站、竹圍站、關渡站、忠義站、復興崗站)、大安站以東三站(信義安和站、台北101/世貿站、象山站)的運量(特別是離峰時段)不足,故利用北投站的三月台及大安站東側的袋狀軌在離峰時段開行區間車,23時後不開行。
  • 「北投-象山」區間列車:亦屬區間車營運模式。僅於尖峰或台北101/世貿站人潮眾多時行駛,此前為原本信義線通車後在松山線通車前常規的營運模式。
  • 「淡水-大安」區間列車:這是「北投-大安」列車於春節期間、假期疏運淡水站湧入的人潮而變更的營運模式。

淡水信義線颱風天營運模式:

  • 「民權西路-象山」全程列車:颱風天及風災限定營運模式。於颱風天高架段與平面段暫停營運時,僅行駛地下段的模式。
  • 颱風天若高架段與平面段正常營運,則區間列車營運模式為「北投-象山」與全程列車「淡水-象山」,班距為15分鐘(重疊區「北投-象山」為7.5分)

淡水信義線未來營運模式:

  • 「淡水-廣慈/奉天宮」:信義線東延段通車後原「淡水-象山」的延伸模式。

淡水信義線未來颱風天營運模式:

  • 「民權西路-廣慈/奉天宮」:颱風天限定營運模式。於颱風天高架段與平面段暫停營運時,僅行駛地下段的模式。

淡水信義線測試用營運模式:

  • 「新北投-大安」區間列車:為2019/6/20於離峰時段開行之特別列車,作為未來新北投線直通運轉的噪音及營運測試。
  • 「新北投-象山」區間列車:為2019/6/20於尖峰時段開行之特別列車,作為未來新北投線直通運轉的噪音及營運測試。

廢止營運模式:

  • 「淡水-中山/台北車站」列車:淡水線1997年通車時的營運模式。
  • 「淡水-南勢角」列車:1998年與中和線直通的營運模式,曾於春節期間、假期疏運淡水站湧入的人潮亦特開此模式與「淡水-新店」列車於淡水站交叉發車。
  • 「淡水-新店」列車:淡水線先於1997年通車,並於1998年與中和線直通,1999年因新店線通車調整營運模式至2014年11月14日(松山線通車前一日)為止。
  • 「北投-南勢角」列車:1999年因新店線通車而調整的營運模式至2012年9月29日(新莊線東門站通車及橘線全線貫通前一日)為止。
  • 「北投-台電大樓」列車:2012年9月30日,因應新蘆線與中和線貫通,為補足原重疊區間「北投-古亭」間班距而加開的區間車。
  • 「台北車站-台電大樓/南勢角/象山」列車:這是「北投-台電大樓/南勢角/象山」列車於晚上11時後的變更模式。松山線通車、路網整併後因評估運量不足而廢止。
  • 「淡水-台電大樓」列車:這是「北投-台電大樓」列車於春節期間、假期疏運淡水站湧入的人潮而變更的營運模式。
  • 「圓山-台北車站」列車:2018年10月6-7日台北白晝之夜夜間營運模式

營運時間

  • 營運時間:05:50~01:16
  • 平均班距
    • 平常日(週一至週五)
      • 尖峰時段(07:00~09:00,17:00~19:30):約4~6分鐘,北投以南之重疊區間約3分鐘。
      • 次尖峰時段(19:30~23:00):約7~8分鐘,北投-大安之重疊區間約3分30秒~4分鐘。
      • 離峰時段(06:00~07:00,09:00~17:00):約8~10分鐘,北投-大安之重疊區間約4~5分鐘。
      • 23:00以後:約12分鐘。
    • 例假日(週六、週日及國定假日)
      • 06:00~09:00:約8分鐘。
      • 09:00~23:00:約8~10分鐘,北投-大安之重疊區間約4~5分鐘。
      • 23:00以後:約12分鐘。

車站

月台配置

  • 島式月台:新北投、淡水、奇岩 – 台大醫院、大安森林公園 – 象山
  • 側式月台:紅樹林 – 復興崗
  • 島疊式月台:中正紀念堂、東門
  • 混合式月台:北投

紀念章

旅客可以在服務台或諮詢服務台詢問站務員,站務員會拿出紀念印章供旅客使用蓋印。本線於2015年2月11日開始採用「車站專屬紀念章戳」,各站的紀念章如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