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出自宋代張炎的《清平樂·候蛩淒斷[1]

候蛩淒斷,人語西風岸。月落沙平江似練,望盡蘆花無雁。

暗教愁損蘭成,可憐夜夜關情。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蟋蟀哀鳴欲斷魂,秋風蕭瑟秋江岸,人與秋蟲共鳴。冷月落沙洲,澄江如彩絹,千里蘆花望斷,不見歸雁行蹤。

默默愁煞庾信,可憐夜夜脈脈含離情。只有那一葉梧桐悠悠下,不知寄託了多少秋涼悲聲!

注釋

清平樂: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又名《清平樂令》、《憶蘿花》、《醉東風》等。雙調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韻;後段四句三平韻。又一體,前段四句四仄韻;後段四句三仄韻。

蛩(qióng):蟋蟀。

練:素白未染之熟絹。

蘆花:蘆絮。蘆葦花軸上密生的白毛。

愁損:愁殺。

蘭成:北周庾信的小字。

關情:動心,牽動情懷。

賞析

據《珊瑚網》卷八記載:陸行直《清平樂·重題碧梧蒼石圖》序中有「候蟲淒斷,人語西風岸。月落沙平流水漫,驚見蘆花來雁。可憐瘦損蘭成,多情因為卿卿。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一詞。詞中所言「卿卿」為當時陸之歌伎,才色皆稱。此詞定稿後關鍵字句有較大改動。大概是在作者收入詞集時,有意為之。原詞無非是寫一點「花情柳思」,表達出一種風流艷情,而定稿則將艷情轉向「愁情」——為國破為家亡而發的感慨致深的悲愁。[2]

上片「候蛩」四句寫出秋意:候蛩(即蟋蟀)的哀鳴,西風的衰颯,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淨,無雁的蘆花,一幅蕭殺的「秋曉圖」。以中,人們不難觸發出一股悲憤憂愁的「共鳴」來。作者選景立意頗深:寫秋寒,不言西風呼嘯,而言候蛩淒斷;寫秋感,不半個愁字,而言蘆花盼雁。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現作者深厚的功力。

下片「暗教」四句,道出無限「秋愁」:「蘭成」,南朝梁時詩人廋信的小字,後其被北方政權所俘。「梧葉」,梧桐之葉,其最易引發秋感。白居易《長恨歌》中有「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把「秋雨梧桐」作為人世中最易引起愁情悲感的事來寫。而晚唐詞人「溫庭筠」又有「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更漏子》),更為梧葉增添豐厚的感情積澱。而作者言梧葉而寫「一枝」,正是更加形象地表現出孤苦潦落,刻劃人物情景入木三分。下片短短几句,卻把上片所寫之景統統升華、提煉成了情語,借廋信之事道出人間道不盡的悲歡離合,借梧葉之孤義表達人世的蒼滄。而最後一句「梧葉秋聲」又極具概括性和藝術性,又成為蓋世佳句。

此詞在藝術上是成功的,從選景的巧妙,從言情的深遠,都極具特色。其筆調精練,含蓄;其風韻幽雅獨特;其意境清空淡遠;其情感真切感人。正是由於這樣的造詣,張炎的「秋詞」可以與宋玉的《九辯》、歐陽修的《秋聲賦》並列。

創作背景

此詞見於《山中白雲詞》卷四。原是張炎贈給他的學生陸行直(又稱陸輔之)的。其時,張炎年五十三歲。

張炎

張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號玉田,晚年號樂笑翁。祖籍陝西鳳翔。六世祖張俊,宋朝著名將領。父張樞,「西湖吟社」重要成員,妙解音律,與著名詞人周密相交。張炎是勛貴之後,前半生居於臨安,生活優裕,而宋亡以後則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雲詞》,存詞302首。張炎另一重要的貢獻在於創作了中國最早的詞論專著《詞源》,總結整理了宋末雅詞一派的主要藝術思想與成就,其中以「清空」,「騷雅」為主要主張。

參考文獻

  1. 古詩文網.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2020-02-01. 
  2. 搜狐網.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201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