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古牆(穆旦詩歌)

作品原文

一團灰沙捲起一陣秋風,

奔旋地瀉下了剝落的古牆,

一道晚霞斜掛在西天上,

古牆的高處映滿了殘紅。


古牆寂靜地弓着殘老的腰,

駝着悠久的歲月望着前面。

一隻手臂蜿蜒到百里遠,

敗落地守着暮年的寂寥。


凸凹的磚骨鐫着一臉嚴肅,

默默地俯視着廣闊的平原;

古代的樓閣吞滿了荒涼,

古牆忍住了低沉的憤怒。


野花碎石死死擠着它的腳跟,

蒼老的胸膛紮成了穴洞;

當憔悴的瓦塊傾出了悲聲,

古牆的臉上看不見淚痕。


暮野里睡了古代的豪傑,

古牆系過他們的戰馬,

軋軋地馳過他們凱旋的車駕,

歡騰的號鼓盪動了原野。


時光流過了古牆的光榮,

狂風折倒飄揚的大旗,

古代的英雄埋在黃土裡,

如一縷濃煙消失在天空。


古牆蜿蜒出剛強的手臂,

曾教多年的風雨吹打;

層層的灰土便漸漸落下,

古牆回憶着,全沒有惋惜。


怒號的暴風猛擊着它巨大的身軀,

沙石交戰出哭泣的聲響;

野草由青綠褪到枯黃,

在肅殺的原野里它們戰慄。


古牆施出了頑固的抵抗,

暴風衝過它的殘闕!

蒼老的腰身痛楚地傾斜,

它的頸項用力伸直,瞭望着夕陽。


晚霞在紫色里無聲地死亡,

黑暗擊殺了最後的光輝,

當一切伏身於殘暴和淫威,

矗立在原野的是堅忍的古牆。


  • 原載北平《文學》雜誌1937年1月詩歌專號。以上據李方《穆旦詩全集》本。曹元勇《蛇的誘惑》本有文字出入,如「奔旋」作「奔馳」、「嚴肅」作「嚴悚」、「肅殺」作「悚殺」等。

作者簡介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錚,中國現代主義詩人、翻譯家,九葉詩派成員之一,祖籍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出生於天津,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1]

穆旦6歲即發表習作,青年開始詩歌創作,之後一直寄情於現代詩,聯大畢業後,曾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國外深造回國後,擔任南開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文革中遭受迫害調圖書館工作。1977年穆旦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享年59歲。[2]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青年詩人,他的詩在上海詩人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四十年代初期,聞一多遍選《現代詩鈔》時,選入了他詩作十一首,數量之多僅次於徐志摩一首。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譯《中國現代詩選》在倫敦出版,其中就選譯了穆旦詩九首。1952年,穆旦的兩首英文詩被美國詩人赫伯特·克里克莫爾(Hubert Creekmore)編選入《世界名詩庫》(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同時入選的其他中國詩人只有何其芳。穆旦詩作的藝術風格、詩學傳統、思想傾向和文學史意義,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詩人和評論家較為深入地討論着,並被介紹到英語文學界。

五十年代初以來,穆旦頻受政治運動的打擊,身心遭到極大的摧殘,被迫從詩壇上銷聲匿跡,轉而潛心於外國詩歌的翻譯,直到驟然去世。穆旦去世多年以後,才逐漸被人們重新認識。人們出版他的詩集和紀念文集,舉行「穆旦學術討論會」,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二十世紀中國詩歌大師」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這種種的不尋常,被稱為「穆旦現象」。[3]

袁可嘉在《詩的新方向》中認為,穆旦「是這一代的詩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遠的人才之一」,現在看來這一判斷是準確的。

袁可嘉回憶了現代文學史上現代化新詩潮的由來和發展,認為「穆旦是是站在40年代新詩潮的前列,他是名副其實的旗手之一。在抒情方式和語言藝術『現代化』的問題上,他比誰都做得徹底」。不過袁又指出,這樣的「徹底性」難免在某些尚不成熟的詩作中帶來一定程度的生硬和晦澀,使他的作品到今天還不能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欣賞,是我們應當吸取的教訓。[4]

王佐良認為「無論如何,穆旦是到達中國詩壇的前區了,帶着新的詩歌主題和新的詩歌語言,只不過批評家和文學史家遲遲地不來接近他罷了」。王佐良還談到了穆旦晚年的詩作,認為詩人經過將近三十年的坎坷,仍有那無可企及的詩才。他認為《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