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代中國考古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代中國考古學》,中國史前及夏商周三代考古的研究專著。張光直(見「商王廟號新考」)著。1963年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社初版,1968年第2版,1977年第3版,1986年修訂第4版。第4版約20萬字,插圖337幅。

本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除《導言》和《附錄》外,共有7章組成。第1章舊石器時代的基礎;第2章早期農民(8 000—5000BC); 第3章華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發展(5 000—3 000BC);第4章華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發展(5000—3000BC);第5章中國的交互作用圈和文明的基礎;第6章最初的文明:三代和第7章最初的文明:三代之外。與前3版相比,第4版從內容到體例都有重要變化。第1章概述中國更新世時代的自然境觀和古代人類及其文化的發現與研究狀況。第2章主要對北方以裴李崗文化為代表的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和華南以繩紋陶為代表的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進行了研究。第3章主要對發現於黃河流域及東北地區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等展開討論;第4章則主要對長江流域及華南地區的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大岔坑文化等展開討論。第5章對龍山文化時期的諸文化進行探討,提出晚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相互作用及由此形成的文明基礎。第6章專門探討夏商周三代文明的興起及它們的相互關係,最後一章則是對夏商周三代周邊地區考古學文化的討論,集中探討了東北、西北及南方地區的夏家店下層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印紋陶文化等文化共同體。第4版去掉了周代以後的部分,專門探討周代(具體說是1000BC)以前的中國考古學。在篇幅上,史前時期占有三分之二以上。重點探討了人類文化的起源、農業的起源以及文明的起源等重大理論問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導言認為中國的歷史學傳統對考古學影響重大,而前者最濃重的色彩便是它的倫理(道德)意識。導言還對金石學的發展、田野考古學的傳入、地層學和標型學的局限性進行了具體的分析。高度評價李濟在中國考古學史上的地位,批評了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存在的教條化傾向。第2章不再使用「中石器時代」的概念,把沙苑、靈井等遺存歸入「後舊石器時代」的範疇。在論述文明的產生時,使用了「交互作用圈」(Interactional sphere)這一概念。指出,早在公元前4 000紀,中國各地區的文化就發生了相互作用。自此以後,中國文化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趨同,即各種文化的特徵趨向同一;一是趨異,即各種文化趨向於複雜化,最終為各地區文明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各個地區文化向文明的過渡是文化發展過程的兩個方面。文明的誕生只有在文化的相互碰撞、文化的相互作用加強的情況下才能完成。公元前3 000—2 000年的中國文化,在許多方面趨向同一,形成所謂「龍山時代」,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中國文明才得以發生。在論及商周的銅器、玉器等禮器時把禮器上的圖案與宗教進而與權力相聯繫,提出三代的文明是薩滿式的文明。把二里頭文化當成為夏文化,但是又認為要解決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或是早商文化的爭論必須等待二里頭文化中有關文字的發現。認為夏商周三代並非是在一條線上發展起來的,在某種程度上講他們是平行的關係,認為用「三國」代替「三代」可能更合適些。

本書是迄今較全面系統地論述中國古代考古學的專著,在西方影響很大,對它的評價散見於歐美許多刊物。作者的一些觀點在國內外存在不少的爭議,但是本書在展示中國考古學的成就,開闊中國考古學者的思路方面都起到積極作用。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1]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書以專著為主,少數是全集、選集,以及在科學上有開創性的論文[2],公認的有很高價值的單篇文學作品。以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為主要對象。

視頻

古代中國考古學 相關視頻

考古算是盜墓嗎?中國考古界有一條鐵律,誰也不敢違反!
為防後人盜墓,中國考古學鼻祖故設疑冢,900多年後卻被子孫盜了

參考文獻

  1. 文獻的定義是什麼,有途網,2020-06-19
  2. 專著和學術論文,豆丁網,2017-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