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發揮馬太效應的積極作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發揮馬太效應的積極作用》作者:潘興旺 編,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副標題:基督教中國化論文集。

基督宗教發端於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統治下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團體。1至5世紀是基督宗教創立並從以色列傳向希臘羅馬文化區域的時期[1],是基督宗教發展的早期階段,是使徒和早期教父建立基督宗教基本教義[2]和神學學說的時期。

內容簡介

馬太效應。「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這段經文是「馬太效應」的由來,當時耶穌教導門徒要按各人不同才幹能力,做有良善、有忠心、有見識的人,否則,將來上帝審判算賬時,有的得獎賞得稱讚、有的受批評受責罰,甚至把懶惰者原有的奪過來給那得稱讚的。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是鼓勵人們努力工作、勤奮創業、務實作為,盡力發揮才幹,做有責任、有擔當、有良善、實實在在的人,不要做又惡又懶的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Merton)提出「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富者越富、貧者更貧的現象,其積極作用是對貧者、少者、懶者具有推動奮鬥、促使做工、努力向前的作用,消極作用是對富者、成功者具有麻痹懈怠作用,使其產生居功自傲的態度。「馬太效應」是一種多領域的現象,會造成兩極分化的現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正確理解和運用「馬太效應」定律,使基督教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基督教主張以生命至上的價值取向,以品德為重的事業根基,以信仰為由的專業服務,以契約信任的經營關係,以管理時間的認知實踐,以享受生活的智慧喜樂走向未來的世界。「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十九大報告指出:「鼓勵勤勞守法致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具有積累優勢的富強者不應以「馬太效應」為藉口迴避社會現實、逃避社會責任,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歷史文化根脈,是「天之道」與「人之道」的天人合一,體現余少相成、貧富相助、強弱相連、城鄉相依的優越性。

作者介紹

潘興旺,1965年10月出生,牧師。曾就讀於浙江神學院、金陵協和神學院、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專業研究生班、中國人民大學全國愛國宗教屆人士研修班。專職從事神學教育30多年,著有《牧人之牧》,主編《浙江神學院20周年論文集》《和在愛中》《愛在行動》《舉三自愛國旗走中國特色路》《傳承文化見證文明》《生存·生態·生活》《發揮「馬太效應」的積極作用》等書。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有獲杭州市第十二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被選人《中國當代思想寶庫》現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席、浙江省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浙江神學院院長。

視頻

發揮馬太效應的積極作用 相關視頻

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建築特點
世界三大宗教

參考文獻

  1. 基督教起源,新浪博客,2013-08-30
  2. 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是什麼,學習啦,2021-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