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反求諸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反求諸己
來自簡書的圖片
fǎn qiú zhū jǐ

近義詞 :怨天尤人、怨天怨地、苛求於人

反義詞

出 處 :《詩品

體 裁成語

屬 於 :中性詞

反求諸己是一個中國的漢語成語。拼音fǎn qiú zhū jǐ,遇到挫折時切莫責怪他人,而應先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的癥結,並努力加以改正。一般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它的含義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係處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們平時的做法卻往往與聖人背道而馳。有了問題,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

原文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1]

譯文

孟子說:「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近,那就應反問自己的仁愛是否不夠;管理別人卻不能夠管理好,那就應反問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問題;禮貌待人卻得不到別人相應的禮貌,那就應反問自己的禮貌是否到家——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詩經》說:『常思慮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天理,以求美好的幸福生活』」

解讀

我們在《公孫丑上》里已聽孟子說過:「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意思都是一樣的。從個人品質說,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評。也就是孔子所說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從治理國家政治說,是正己以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儒家政治,強調從自身做起,從身邊事做起,所以,多與個人品質緊緊連在一起。而自我批評則是其手段之一,其相關論述,在《論語》《孟子》中可以說是不勝枚舉。當然,古往今來,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又的確是太少了,所以仍然有強調的必

典故

相傳四千多年前,正是歷史上的夏朝,當時的皇帝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禹

有一次,諸侯有扈氏起兵入侵,夏禹派伯啟前去抵抗,結果伯啟打敗了,部下們很不甘心,就一致的要求再打一次仗。伯啟說:「不必再戰了。我的兵馬、地盤都不小,結果還吃了敗戰,可見這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教育部下的方法不如他的緣故。所以我得先檢討我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才行。」從此,伯啟發憤圖強,每天天剛亮就起來工作,生活簡樸,愛惜百姓,尊重有品德的人。這樣經過了一年,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來侵犯,反而心甘情願的降服歸順了。

視頻

反求諸己

參考資料

  1. 反求諸己,漢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