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岩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雙岩寺 |
中文名稱;雙岩寺 外文名稱;Double temple 地理位置;江西省弋陽 占地面積;總面積135平方公里 年代;唐代大中年間 |
雙岩寺弋陽距縣城南5公里,位於南岩鎮,圭峰旅遊風景區境邊·早在唐代大中年間(847-860),就有僧人開山建寺。宋崇寧年(1102-1106)經重修後聲名鵲起了不少觀光人進香者。明萬曆年間、雙岩古寺又進入一個興旺時期,邑人花,又重建殿堂三所,邑人范有韜題文鐫刻其岩洞上方,"雙岩寺"三個大字。[1]
修建史
釋修慧做到"不為自得安樂,但壓大眾腸離苦."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做到自養、自持、自傳、自身建設精神。在黨政府領導下,各界人士、居士和信眾的幫助下.建設了如下:
1996年建二層宿舍樓、齋堂、會議室,280平方米97年7月建好。
1998年建海會塔、化身窖、龍泉井,鐵香爐長1米,高2.7米:
1999年建鐘鼓樓房40平方米.1千1百斤大鐘1個。1.6米鼓I個.鐵寶鼎1台:
2000年觀音殿40平方米,西方蓮池和花園242平方米.龍風花板14塊,獅子頭花住26根,鐵香爐長一台:
2001年建放生池壩長20米、寬3.6米.有龍風花板、獅子頭花柱總面積788平方米.建大雄寶殿地下室280平方米:
2002年建大堆寶殿上層建好,中間三尊大佛,諸尊等菩薩.總面積360平方米:
2003年建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一尊,佛基和花園面積168平方米。
2004年建廚房和流通處兩層共200平方米
2005年大殿地下室、天王殿地下室粉刷好.又請鐵香爐1台,建天王般上層.
2006年天王殿建成功,有請鐵香爐2台,請2米高樟木地藏菩薩和兩父子共3尊。
寺廟文化
雙岩沉積着豐厚的文化,是古代江南佛教文化傳播的一處重要場所。早在唐代大中年間(847-860),就有僧人開山建寺,宋崇寧年間(1102一1106)經重修後聲名鵲起,引來了不少觀光和進香的人們,後又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滄桑,屢興屢廢,到明萬曆年間(1573-1620),雙岩古寺又進入一個興旺時期,邑人花懋文重建殿堂三所,邑人范有韜題文鐫刻其岩洞上方,雙岩寺再度輝煌。雙岩寺一度成為官寺,受到歷任縣官的重視。清順治十五年(1658),弋陽縣令劉臨孫親自為雙岩寺募捐籌款,雙岩寺主持成芯再度修繕成為遠近聞名的佛教勝地,寺內還創辦了慈濟學堂,容納善、教之道,育社會孤兒於一體,廣播善事,使雙岩的知名度大增,影響甚盛。[2]
中國寺廟
廟--中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寺"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為尊重佛教,對佛教建築的新稱呼。如白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廟。還有石窟,那是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這種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開門,三面開鑿小龕,供僧人在龕內坐地修行;一種為支提窟,山洞面積較大,洞中靠後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會拜佛。在蒙古語中稱"寺"為"召"。如大召、五當召等。另外,有稱之為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等.
在道教中,寺廟的稱謂也很多:道教創立之初,其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治"稱之。又稱為"廬"、"靖"、也稱為靜寶。在南北朝時,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北周武帝時,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觀",取觀星望氣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認老子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稱為"宮",所以道教建築也稱為"宮"了。其它還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儒家則稱之為"廟"、"宮"、"壇",如孔廟、文廟,雍和宮,天壇等。伊斯蘭教稱之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稱之為"教堂"。在原始或民間中,稱之為"廟"、"祠",如舊時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地方。叫太廟、中嶽廟、西嶽廟、南嶽廟、北嶽廟、岱廟等。如祖廟、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有武侯祠、韓文公祠等.
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中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在國家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及相關設施約占一半,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乃當之不愧。寺廟建築與傳統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寧德那些年文殊院飛鐘的傳說 , 搜狐 2018-11-19
- ↑ 福建雙岩寺圓滿解七 , 美篇 201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