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又見清源(許建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又見清源》中國當代作家許建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又見清源

上一次親密接觸清源山已是六年前。與同事一起雨中漫遊,那時的清源山,剛剛榮升5A景點,周末的驟雨,遊人稀少,不見團客。一行冒雨登山,別有一番韻味,至今記憶猶新。

六年前在微信上寫下一段清源山文字,朋友留言感慨:「不當作家可惜了」,言者無意,不料卻一語中的。數年後,我流連在自由飛翔的文字里,赤足行走在醫學和文學間,怎不嘆世事難料,造化使然!

五四青年節後第一天,天空中霏雨時斷時續,又一次走進清源山,聆聽春雨的小曲,叩擊逸動的心扉,感受多元的文化。雨露均沾的清源愈發雋秀與幽靜,老君一如慈祥地端坐山間,四周古老的榕樹隨和風細雨輕誦道德經,和藹可親的老子依然「天下第一」、風采依舊,只是凡間的匆匆過客,再回首已是華發催白,我們是否依然青春?

漫山的相思樹牽手各種顏色的梔子花,吐露雨後的野香,踩下石台階紛紛落下的相思小黃花,緩緩攀爬在千年的名山中。清源洞、元元洞天掩身山石叢樹中,「朱雀玄武」「太上靈台」「道根」摩崖石刻和仙人腳印石,釋放道的真諦,不枉明代著名書法家張瑞圖書「道教聖地」稱號。

高聳的見龍台底蘊深厚。除了美麗的呂洞賓雲遊傳說外,隱藏着一個真實的「黃龍三見」故事。明嘉靖十一年進士、官至雲南知府、南安石井人鄭普《黃龍三見題跋》載:嘉靖辛丑春三月望,余與節度推官葉素峰同登清源山。公語余曰:「昨大雨中,隱隱若龍起於四方者。」……語未竟,春榜之報:「黃小竹君會試第二人。」……頃閱舊志,吾邑有黃龍溪,昔黃龍見於溪南,而曾楚公為會試第二名……乾道四年,龍復見,石起宗亦為進士第二。今龍三見,而小竹君復起為進士第二……黃龍三見,泉人應瑞。鄭普特於黃養蒙半山書室榜文曰:「黃龍三見,志瑞也。」並跋之。清源山之歷史厚重,可見一斑。

山的西面是道的世界。駐足弘一大師所書「無塵」渾圓碣石前,停下匆匆的步伐,這裡是智慧天階道和佛的交界處,靜靜感受無欲無剛的無塵境界。遠方的刺桐古城,雲霧籠罩,東西雙塔若隱若現,塵世間的歡愁,凡夫俗子誰又能一掃而光?

過「無塵」石,山的東面是佛教、儒教的世界。古老的佛塔、弘一大師的舍利塔、千手釋迦牟尼石像、元代喇嘛教三世佛……各有說不盡的歷史。多元文化在這一山痴情融合,弘一大師書墨寶盛讚清源山「閩南砥柱,佛法金域」,名不虛傳。

畢生致力普度眾生,傳播佛法的弘一大師,臨終寫下流芳千古的「悲欣交集」,如今這一方石刻和清源山一起,常伴着一代宗師的珍貴舍利。不禁默默吟唱虞愚先生詩《留題弘一法師舍利塔》:「春滿花枝不可尋,清源山上柏森森。懸知諸藝皆餘事,直契孤雲有本心。東海學歸偏托缽,南山律廢賴傳音。際天石塔巍峨在,依約曇光遠照臨。」一路繼續向東攀登。

巍峨的瑞像岩下,一位鶴髮童顏的本地老者悠然自得,與僧人對視品茶,他們的口中,除了香醇的清源春茶,還有誘人的本地小吃「滿煎糕」。老者熱情招呼我們品茶,古樸的清源山與低調的古城如出一轍,骨子裡透着小資文藝的芬芳。

碧霄岩頂,福建「第一高壽」摩崖「壽」字石刻碩大醒目。南宋淳熙年間晉江縣令林爽書「忠勤正直」;清咸豐帝御賜黃宗漢、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書「抗直敢言」;南台岩上,明嘉靖抗倭名將俞大酋書「君恩山重」石刻,字跡古樸蒼勁、揮灑自如,處處透出儒家的思想。

「三蟒出洞」「寒山岩」「石門石城」簇擁着「望州亭」石。據此遠眺刺桐全城,果然風光無限。雨點愈發大了些,我們顧不上午餐,「忘返」正如石刻所銘。

雨後的清源,沒有如織的遊客,只有散落在山林間木棧道略顯孤寂的尋覓者,虔誠感受它寬廣的胸襟、多元的文化內涵。又多年過去了,那山還固守心中的情操……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曾有詩銘刻山中碣石,贊曰:「青山似畫水如油,綠滿春江憶此游。我愛閩南風景好,泉州未必遜杭州」。

另路返回,千手岩旁「雲龍」石上,豎立着宋代書法名家米芾所書「第一山」石碑,霸氣外露。

又見清源,「滿山都是文化,滿山都是歷史」,偷得一日閒,雨中品清源;幸得一日閒,清源閱千年。[1]

作者簡介

許建軍,男,籍貫:福建南安石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