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原野上走路——三千里步行之二(穆旦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作品原文

我們終於離開了漁網似的城市,

那以窒息的、乾燥的、空虛的格子

不斷地撈我們到絕望去的城市呵!


而今天,這片自由闊大的原野

從茫茫的天邊把我們擁抱了,

我們簡直可以在濃郁的綠海上浮游。


我們泳進了藍色的海,橙黃的海,棕赤的海……

O!我們看見透明的大海擁抱着中國,

一面玻璃園鏡對着鮮艷的水果;

一個半弧形的甘美的皮膚上憩息着村莊,

轉動在陽光里,轉動在一隊螞蟻的腳下,

到處他們走着,傾聽着春天激動的歌唱!

聽!他們的血液在和原野的心胸交談,

(這從未有過的清新的聲音說些什麼呢?)

O!我們說不出是為什麼(我們這樣年青)

在我們的血里流瀉着不盡的歡暢。


我們起伏在波動又波動的油綠的田野,

一條柔軟的紅色帶子投進了另外一條

繫着另外一片祖國土地的寬長道路,

圈圈風景把我們緩緩地簸進又簸出,

而我們總是以同一的進行的節奏,

把腳掌拍打着鬆軟赤紅的泥土。


我們走在熱愛的祖先走過的道路上,

多少年來都是一樣的無際的原野,

(O!藍色的海,橙黃的海,棕赤的海……)

多少年來都澎湃着豐盛收穫的原野呵,

如今是你,展開了同樣的誘惑的圖案

等待我們的野力來翻滾。所以我們走着

我們怎能抗拒呢?O!我們不能抗拒

那曾在無數代祖先心中燃燒着的希望。


這不可測知的希望是多麼固執而悠久,

中國的道路又是多麼自由和遼遠呵……


1940年10月25日

註:本詩中的感嘆詞「O」,原文為「口歐」,缺字。

作者簡介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錚,中國現代主義詩人、翻譯家,九葉詩派成員之一,祖籍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出生於天津,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1]

穆旦6歲即發表習作,青年開始詩歌創作,之後一直寄情於現代詩,聯大畢業後,曾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國外深造回國後,擔任南開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文革中遭受迫害調圖書館工作。1977年穆旦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享年59歲。[2]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青年詩人,他的詩在上海詩人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四十年代初期,聞一多遍選《現代詩鈔》時,選入了他詩作十一首,數量之多僅次於徐志摩一首。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譯《中國現代詩選》在倫敦出版,其中就選譯了穆旦詩九首。1952年,穆旦的兩首英文詩被美國詩人赫伯特·克里克莫爾(Hubert Creekmore)編選入《世界名詩庫》(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同時入選的其他中國詩人只有何其芳。穆旦詩作的藝術風格、詩學傳統、思想傾向和文學史意義,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詩人和評論家較為深入地討論着,並被介紹到英語文學界。

五十年代初以來,穆旦頻受政治運動的打擊,身心遭到極大的摧殘,被迫從詩壇上銷聲匿跡,轉而潛心於外國詩歌的翻譯,直到驟然去世。穆旦去世多年以後,才逐漸被人們重新認識。人們出版他的詩集和紀念文集,舉行「穆旦學術討論會」,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二十世紀中國詩歌大師」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這種種的不尋常,被稱為「穆旦現象」。[3]

袁可嘉在《詩的新方向》中認為,穆旦「是這一代的詩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遠的人才之一」,現在看來這一判斷是準確的。

袁可嘉回憶了現代文學史上現代化新詩潮的由來和發展,認為「穆旦是是站在40年代新詩潮的前列,他是名副其實的旗手之一。在抒情方式和語言藝術『現代化』的問題上,他比誰都做得徹底」。不過袁又指出,這樣的「徹底性」難免在某些尚不成熟的詩作中帶來一定程度的生硬和晦澀,使他的作品到今天還不能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欣賞,是我們應當吸取的教訓。[4]

王佐良認為「無論如何,穆旦是到達中國詩壇的前區了,帶着新的詩歌主題和新的詩歌語言,只不過批評家和文學史家遲遲地不來接近他罷了」。王佐良還談到了穆旦晚年的詩作,認為詩人經過將近三十年的坎坷,仍有那無可企及的詩才。他認為《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