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歷城區董家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歷城區董家鎮地處濟南市歷城區,總面積64.45平方公里,人口4.9萬人,北臨濟南國際機場,南依膠濟鐵路大動脈,西接濟鋼工業區,東連著名的龍山古文化發源地和白雲湖旅遊度假區,地理位置十分優越。[1]

中文名: 董家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山東濟南歷城區

地理位置: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

電話區號: 0531

郵政區碼: 250105

機 場: 濟南遙牆國際機場

火車站: 濟南站、濟南東/西站

車牌代碼:魯A

建制沿革

據董家莊《呂氏族譜》所載:明初洪武年間,山西董姓家族遷此居住,形成聚落,稱董家莊。至永樂末年,聚者漸多,形成董、呂、張、孫等諸姓合居之大村。

明崇禎十三年(1640)屬巨冶河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屬東北鄉。

民國十三年(1924)屬老僧口鄉。

1948年董家區。

1950年設第四區董家鄉。

1956設董家區董家集鎮鄉。

1958設平原公社。

1959屬平原公社董家管理區。

1961年將平原公社改稱董家區。

1968年撤區改為董家公社。

1984年政社分開改稱董家區,

1985年撤區設立董家鎮至今。

2010年5月,董家鎮路家窪、裴家莊2個行政村參與組建鮑山街道;小達子營等8個行政村參與組建臨港街道;董家鎮轄董家莊等39個行政村,鎮機關駐地不變。

2016年,撤銷董家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董家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董家鎮政府駐地。

行政區劃

轄39村:董家莊村、院後村、姚家村、邢家窪村、荀於村、崔家村、王新村、謝家屯村、寇家村、林家村、江家村、任家村、趙家橋村、西方家村、西楊家村、張而村、王合村、城角巷村、蘇家村、西郭村、呂家村、徐家村、東楊家村、季家寨村、溫家村、時家村、甄家村、東郭村、城子村、三官廟村、全節河村、潘新村、袁家村、柿子園村、前二舍村、後二舍村、衛東村、五里堂村、曹家村。

環境氣候

這裡屬內陸性氣候,四季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8℃,無霜期達198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620mm。

資源狀況

土地平坦,沃野連綿,阡陌縱橫,物產豐富,肉、禽、蛋、蔬菜、瓜果、糧食等農副產品資源豐富。

基礎設施

境內輸配電網完善,電源充足,建有500千伏變電站,擁有溫家線、新風線(濟青路)兩條雙迴路進線。程控電話裝機容量達13000門,鎮內賓館、中小學、幼兒園、醫院、郵局、金融機構等服務設施齊全。

交通條件

濟青高速公路、102省道橫穿東西,濟南繞城高速公路、機場路、郭唐公路、孫唐公路縱貫南北。距濟南市區只有20分鐘的行車裡程,距濟南國際機場10公里,距濟南東繞城高速公路出入口3公里,距青島港只有2小時的高速公路行車裡程,距平陵火車貨運站7.5公里,距郭店火車貨運站3公里,距歷城火車貨運站8公里。境內公路主幹道路寬均在32米以上,且已形成「一橫四縱」的發達公路交通網絡。

農業發展

作為濟南農業發展的一面旗幟,董家農業以科技開發為依託,以市場為導向,大力引進資金、良種和先進技術,着力發展名、優、新、特、稀農副產品,發展以大棚設施生產為主的高效優質農業,其中大棚脫毒草莓、大棚油桃種植面積分別已達12000畝和2000畝,出產的草莓以無公害、色澤鮮艷、口感香甜而著稱,為董家贏得了「億元草莓鎮」的美譽。農業逐步實現了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特別是在.瓜果、花卉生產上,運用生物工程原理,大力推廣應用國內外高新農業技術,發展精細農業生產,闖出了一條擺脫傳統農業模式,以民間投資為主體,培育專業大戶,推進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的發展路子,顯現出巨大的潛力和優勢。在農業生產中,本着「求新、求特、求精、求實」的原則,實現了「三個轉變」即逐步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由小規模生產向集約化經營轉變,由產、供、銷分離向貿、工、農一體化轉變,並做到科技與生產相結合,示範與推廣相結合,精品與規模相結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觀光農業和出口創匯農業。董家有耕地3955公頃,其中糧田2658公頃,菜田1297公頃,是全區農業大鎮之一。地處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發展農業有優勢條件。自1986年以來,不斷探索由傳統農業向商品農業轉化的路子,促使農業發展。1995年農業總產值10673萬元;糧食總產33153噸,比1986年增加11146噸。蔬菜總產181612噸,比1986年增加139718噸。全鎮重點抓了五方面的工作:一是狠抓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集中進行了「黃淮海」平原農業項目的開發,實行水、田、林、路綜合治理。1988~1995年投資370多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71萬元(按期收回部分85.9萬元),自籌資金200多萬元,新打和修復配套機井150眼,擴大灌溉面積187公頃,有效灌溉面積達2880公頃,新建地下節水管道15萬米,控制灌溉面積1830公頃。另外,建立三護房120座,修橋涵30座,鋪砂石路和生產路150多公里,挖魚塘5.3公頃,整地改土266.7公頃,開荒復墾26.7公頃,實現了水利設施配套,農田保護網、渠健全的格局。二是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1986年常年菜70公頃,1988年新上塑料大棚200多個。1992年常年菜發展到450公頃,截至1994年大中小棚蔬菜發展到600多公頃。1995年全鎮蔬菜播種面積2733公頃,產菜181612噸。全鎮確立了小康富民工程的6個基地建設。即張而莊、張安村冬暖棚草莓基地60公頃,生產的草莓上市早、品質好、產量高、效益顯著,經省市專家鑑定為國內先進水平,被譽為「濟南第一果」;張而莊「優夏王」夏季白菜基地130公頃,被國家農業部種子課題組鑑定為國內領先水平,被譽為「中華第一菜」;全鎮冬暖大棚、中小棚蔬菜基地900公頃;大張莊大棚無籽西瓜和洋香瓜基地6公頃;張而莊大白菜良種繁育和花卉苗木基地7公頃;蘇辛、季家等村的黃牛、豬、雞養殖基地已具規模。三是引進推廣高新技術,提高產品附加值。先後推廣應用了日本EM生物技術,以色列微滴灌技術,有色膜覆蓋技術和脫毒苗木、促成栽培、高壟密植、陽光溫室、立體種植等高新技術,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四是發展農業機械化。1995年農業機械總動力21394千瓦,比1986年增加2332千瓦,機耕面積2666公頃。五是動員社會力量加快平原綠化。建立健全專職護林隊伍,嚴格林木種植採伐制度。1986年有林地164公頃,農田林網1000公頃,僅1992年植樹達45萬株,被評為濟南市平原綠化達標先進單位。至1995年完成農田林網2533公頃,綠化路渠溝總長350公里,林木覆蓋率達16%以上,比1986年提高9%。

農產品

地瓜、蔬菜、草莓、油桃

教育科技

董家圍繞實現「兩基」達標,發展基礎教育。堅持人民教育人民辦的原則,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其中校舍投入511.7萬元,儀器投入667.4萬元。1988年投資120萬元,建起鎮中心中學,建築面積為3000平方米,1989年竣工啟用。1993年投資60萬元建起溫家中學教學樓,建築面積800平方米,1994年9月竣工啟用。新建、擴建、改建小學30所,建築面積18964平方米。中小學內部設施配套達標率為90%以上。1986年有初級中學6所,小學46所,1989年合併為2所中學,35所小學,1992年建鎮成教中心。1989年全鎮實施九年義務教育。1995年有鎮辦中學2所,48個教學班,在校生3008人,教職工171人;小學35所,119個教學班,在校生3734人,教職工195人;成人教育中心有中等職業會計班2個,在校生138人;幼兒園36所,50個教學班,在園幼兒1097人。全鎮中、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80%、93%,幼兒教師學歷達標率81%。初中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升學率和17周歲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分別達到99.7%、99.5%、100%、42.1%和100%,小學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為100%。1995年,被市政府驗收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達標鄉鎮」。靠科技求發展,提高農民素質。鎮有農技推廣、蔬菜、畜牧獸醫等科技機構8個,建立大白菜、食用菌、蔬菜、草莓等民營科技機構8個,村級組織65個,科技人員1534人。科技示範村5個,示範戶634戶,科技示範企業5個,引進科技人才32人。自1990年以來,與15所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建立了經濟技術協作關係,開發推廣新產品28種。

文化衛生

董家1986年以來,建起文化站、廣播站、有線電視轉播站,通播2000餘戶;電影院年放映電影400多場次,建立村文化大院30處;書刊、攝影、書法等專業戶30餘戶。群眾文化活動日趨活躍。歌詠比賽8次,民間藝術調演10次。 區人民醫院董家分院,1986年有平房34間,設有4個科室,病房34間,病床50張,職工83人。1989~1993年征地0.77公頃,投資150萬元,建職工宿舍33間,819平方米;建起1800平方米門診樓。1995年,有職工8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75人,固定資產248萬元,比1986年增長4.4倍。同時,完成了兒童查體、婦女病檢查、婚前查體、接生員培訓、免疫接種等任務,1995年收入179.4萬元,比1986年增加139萬元。1993年經市驗收評審達到「一級甲等醫院」標準,1994、1995兩年被授予市級文明單位。村村建立了衛生室,甲級衛生室達80%,健康教育普及,婦幼健康和兒童免疫得到了保障。董家鎮村鎮建設起步較晚,自1992年開始,從道路建設入手抓村鎮開發建設,4年投資500多萬元,拆遷房屋600餘間,投義務工2萬餘個,拓寬長4公里、寬25米的郭唐公路董家路段,1994年正式通車後,路兩側建起了商貿大樓、鎮政府宿舍樓、信用社辦公樓、郵政大樓、電信大樓等40多幢。1994年投資200多萬元,拓寬溫梁公路董家莊至謝家屯村西長4公里、寬30米的路段,完成路基工程。機場路工業區、商貿街已形成。孫唐公路加工小區、龍山橋商貿預製城規模擴大。全鎮49個行政村修了環村路,40個村安裝了電話,裝機500門。加強舊村改造,張而莊列為全區小康屋建設試點村。

勝果寺

坐落於原董家莊(今董家鎮政府駐地)東北方約250米處,為元朝建立的佛教寺院。據記載,時勝果寺山門八字粉牆,門前有古柏兩株,胸徑約半米,鬱鬱蔥蔥、直插青空,蔚然壯觀。山門內有「四大天王」的泥胎彩塑,莊嚴威武。第二殿為觀音菩薩,第三殿為主建築「大雄寶殿」,內供佛祖「釋迦牟尼」。大雄寶殿前東側,立有兩塊龜馱碑,為元代重修寺廟時所立。碑文字跡模糊,較難辨認。但石碑背面的「施財善人」(指捐錢修廟者)姓名與眾不同。都是第一字為姓,末一字為「仔」,姓與仔之間全是數字。如「李四仔」「王六仔」等。

老龍灣

勝果寺前東南,原有一個水塘叫「老龍灣」,今已填平。原址在今董家衛生院大樓東端。1930年代,附近十幾個村子的群眾,於每年正月十六,舞着龍燈,踩着高蹺,到勝果寺前參加龍燈會,拜佛祈福保平安;到老龍灣畔「龍取水」,盼風調雨順、保豐收。這種活動可以上溯一百年。燈會熱鬧非凡,村村龍舞,各有特色。僅高蹺就有崔家莊的「九天仙女」、陳家嶺的「神奇竹馬」、謝家屯的「八仙」。高蹺腿都在60厘米以上,隨走隨誦詩句,技藝高超。勝果寺東鄰為另一大院,柵門裡面是寺里的打麥場,場北面有門,進門便是禪房。1950年後,為治理黃河洪水,把寺院拆除,石料運往抗洪一線,木材被製作教學用的桌椅。寺廟早已不復存在,遺址現為歷城區人民醫院董家分院。

福順醬園

「福順醬園」位於董家府前街中段,明代以來就以醃製和銷售醬菜而享有盛名。「福順醬園」醬菜醃製是歷城境內久負盛名的民間手工技藝。時有村民呂守業,因子女眾多,家計艱難,乃在村南虞山山坡開荒種菜。果腹之餘,將剩餘蔬菜醃製成醬菜趕集出售,因醬菜口味獨特,聲名鵲起。後其四子承傳父業,於宣德九年(1434年)臨街開辦「呂記雜貨鋪」,主營醬菜。自此呂氏後人皆以醬菜為主業,代代延續,聲名遠播。至清咸豐二年(1852年),「呂記雜貨鋪」由呂氏兩兄弟一分為二,字號分別為「公順雜貨」和「福順醬園」。歷經清末、民國戰亂,一度生意蕭條。1950年後,「福順醬園」與董家供銷社公私合營,其醃製之方由呂氏後人呂多文帶入作坊。呂氏醬菜遂成為供銷社獨特產品,除本地銷售外,還遠銷河北、內蒙等地。「福順醬園」醃製醬菜的原料皆來自董家莊村南虞山一帶。虞山是火山熔岩山,山坡土壤養分大,透氣性強,所產的薺菜疙瘩、青蘿蔔、胡蘿蔔等質地細密,含水量少,是醃製醬菜的極好原料。「福順醬園」所產「醬醃疙瘩」久負盛名,色澤紅潤,口感筋道,回味悠長,享有「東有同源醬瓜,西有福順疙瘩」的美譽。

著名人物

清末名震一時的「神童」江希張,1907年生於董家鎮江家村。三、四歲時能作簡單詩文。後被山東巡撫孫寶琦推薦為清宣統帝溥儀的伴讀。溥儀遜位後即隨父返回山東。七、八歲時,撰寫並出版了《四書白話解說》一書,發售量達上百萬部之多。後拜康有為為師,住在上海康有為寓中,與徐悲鴻等同學研讀。十幾歲時,進入泰安萃英中學。後轉入北京匯文大學讀預科。1927年春赴法國勤工儉學,在巴黎大學攻讀化學。1929年在法國與學習鋼琴的宋以蓮女士結婚。宋父為當時我駐澳大利亞總領事。受宋父影響,江又考入巴黎大學法學院國際關係研究院。畢業後曾前往澳大利亞。回國後,1935年出版《四書新編》。抗戰爆發後,曾在南非擔任《僑聲報》總編輯。1946年回國,在一化工廠擔任技術工作。1956年調入輕工業部上海輕工業設計院任總工程師,曾翻譯世界名著《精油》,為新華社撰寫並在歐美國等刊物上發表專業論文多篇。

視頻

歷城區董家中學初一學生舞蹈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