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花木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花木蘭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花木蘭這個人?秦漢以降的朝廷大多設有專門的樂府官署,南北朝也不例外,具體職能是負責收集整理民歌、訓練樂工等常寺該管。《木》被宋代郭茂倩收入《樂府詩集》,與《孔雀東南飛》並稱為樂府雙璧,不是沒有道理的。郭茂倩的父親郭源明曾做過太常博士,家學淵源、慧眼獨具。[1]

樂府歌辭的來源一般有兩種:御用文人創作和民間採集。《木蘭辭》顯然屬於後者。重讀,我們眼前會呈現這樣的景象:一個利落樸素、自戀成痴的姑娘,在娓娓敘事,旁邊還有一個小秀才做記錄。

實際上,漢魏時期流傳下來的《戰城南》、《東門行》、《十五從軍征》、《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樂府經典,無不帶有上述「寫實」的特點。

這種民間「寫實」非常可貴,我們稱其為「民間述史」,也即老百姓自己寫的歷史,相當於某人傳記或非官方大事記。為何這麼說呢?古代官方修史,帝王將相、改朝換代是大餐,后妃本傳、怪力亂神只是小菜兒,民間小事小情小人物,史書不顯。

老百姓通過民歌創作的形式,把一些他們看到的親歷的認為有意義的事口述下來,經民間文人的潤色,再被官署採集後稍加整理,即成樂府歌辭而傳世。它們,可為史料之補充,其真實性,足與地方志、文人筆記相媲美。

從北魏史料中尋找木蘭代父從軍的可能

有人跟我較真兒,說《隋唐演義》里還有花木蘭故事呢。沒錯,那能說明什麼?隋恭帝在位不足半年,還是唐高祖李淵立的傀儡。中原百姓有稱皇帝為「可汗」的嗎?「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又怎麼解釋?

在北魏官方文獻里,孝文帝改革之前,皇帝一般稱為「可汗」,這是不爭的事實。稍往前溯,五胡十六國也有稱皇帝為「可汗」的,但在內蒙額爾古納附近連續征戰超過十年的,恕我淺陋,找不到。唯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與柔然族的戰爭達到了25年之久;且孝文帝改革後,朝野全面漢化,已不再有「可汗」的稱謂。也就是說,花木蘭若史有其人,應該生活在拓跋燾時代。

關於花木蘭的籍貫,如今爭議也頗多。有說她是譙郡人,有說她是宋州人,有說她是黃州人,有說她是商丘人。如果熟悉史料的話,這些爭議其實不是爭議,因為歷史上的譙郡、宋州、商丘等,指的都是河南商丘市虞城縣一帶。

商丘原是南朝劉宋的土地,拓跋燾在433年將劉宋勢力驅逐,至439年完成了中國北方的統一。其發動對柔然的戰爭,從424年開始至449年結束,歷時25年。這個時間段,與目下流行的花木蘭的生平亦基本相當。

比如說花木蘭生於412年,若成立,那麼433年商丘歸屬北魏,木蘭應是21歲,在年齡上具備了代父從軍的可能。北魏在孝文帝改革前,還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階段,「可汗大點兵」和「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等,符合當時的史實,奴隸主或部落首領發動戰爭,每家每戶出一男丁為兵。「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從行孝的角度出發,花木蘭代父從軍,也成為可能。

花木蘭「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抵禦柔然的故事,應發生在拓跋燾擊潰高句麗等柔然附屬部落之後,在東北設六鎮戍邊期間,約435年到447年或449年。因為439年雙方通過和親改善了關係,其後的戰爭走向主要圍繞西域的爭奪,東北部只是在444年有過一次大規模戰爭,中山王拓跋辰等八將「坐擊柔然後期,靳於都南」,北魏大獲全勝。其他時間基本沒什麼大仗。

木蘭勝利凱旋之時,約35歲或37歲,朝廷封其為尚書郎,亦並不出格。北魏漢化前期,奴隸憑戰功可以獲得自由民的身份,自由民的軍功累積到「策勛十二轉」的地步,亦可以做官。且尚書郎的官職雖然靠近中樞,但級別並不大,位居尚書台下屬各曹,比起郎中、侍郎等中高層官員,還差老大一截呢。

史無確載,但史家學者多有認可

花木蘭是否真有其人?目前學界說得最多的就是五個字——「史書無確載」。但唐代詩人白居易杜牧,南宋學者程大昌,明代學者徐文長,清代史學家姚石甫宋虞庭等人,都認為花木蘭確有其人,只是年代背景不盡相同而已。這些人既是文學家,又是飽學經史的大學者,自不會憑空亂說。

成書於清代的《商丘縣誌》也值得參考,其載曰:「……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諡『孝烈』。」該縣誌史料依據源自元代碑文《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

前半段或是可信的。因為北魏前期實行「齊整人倫,分明姓族」的民族政策,貌似提高了漢人士族官僚的地位,其實不然,鮮卑貴族及其分支勛貴依然唯血統論,史官述史基本也遵循這個原則。我的推論是,花木蘭有可能是鮮卑奴隸移民至商丘,憑戰功躋身貴族行列,《魏書》和《北史》原本應該有她的傳記,但「以事聞於朝」,她的女兒身暴露了,犯下欺君之罪,雖赦免,青史留名的機會隨即被褫奪。後半段說木蘭被拓跋燾強納為妃、不從自盡云云,絕無可能。

拓跋燾其人,首先是個軍事家,然後才是政治家。軍事家的謀略,不僅在於如何打勝仗,還在於愛惜士卒和攏固軍心。比如他對在戰爭中「盡忠竭節」、「蹈鋒履難」的將士,升官晉爵,人口牲畜、金銀古玩繒帛等,賞賜很重,毫不吝嗇。木蘭代父從軍之事已然朝野皆知,作為一代開化君主,且能尊崇孔子、提倡儒學的拓跋燾,娶其為妃或可謂之獎賞的一種,但還不至於欺男霸女。當然,若真有其事,史官亦會「為尊者諱」,不予記載。

孝烈將軍

歷史上花木蘭是真實存在的。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2]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復知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道花弧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比較起版來北魏時人的說法比較可靠。

說到籍貫里居,姚瑩以為她是涼州人,河北省《完縣誌》說她是完縣人,《大清一統志》說她是穎州譙郡東魏村人,權還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或黃州人,河南省《商丘縣誌》則說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誌》的說法比較合理。

然而不管怎麼說,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所言:「考證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視頻

參考文獻

  1. 平行學社,搜狐網.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花木蘭這個人?. [2016-10-26]. 
  2. 中國歷史網. 歷史上真有花木蘭這個人嗎. 2020-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