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絲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印度絲鰺 |
---|
學名 Alectis indica 命名者 Rüppell, 1830 英文名 Indian threadfish 別名 Alectes indicus, Alectis indicus 觀賞魚/食用魚 否/是 最大體長 165 cm |
分類 |
綱 輻鰭魚 Actinopteri 目 鯉形 Cypriniformes 科 鯉 Cyprinidae 屬 梭短吻魚 Albulichthys |
印度絲鰺,脂性眼瞼不發達。幼時體甚側扁而高,體長與體高約等長,略呈菱形;隨著年齡的成長,魚體逐漸向後延長,最大體長可達165公分;頭高大於頭長,使得頭背部輪廓明顯陡斜。
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含瘤狀鰓耙)21~26枝。側線直走部起於第二背鰭第9~10鰭條的下方,直走部後半部具有弱的稜鱗。第一背鰭在小魚時有6~7硬棘,隨成長而逐漸退化;
幼魚時,第二背鰭、腹鰭和臀鰭前方數鰭條延長如絲狀,隨著成長而逐漸變短。體銀色,背側較深;幼魚體側具4~5條弧形黑色橫帶,隨成長而逐漸消失。[1]
棲地環境及深度
熱帶大洋、礁區、近海沿岸。深度範圍約20-100 m。
成魚主要巡遊於近海及大洋中,有時會游於淺礁區至水深100公尺處,中、小型魚則較常聚集於內灣或沿岸沙質海灘。
在超過低於60米的珊瑚礁有被發現。在地表水和河口中發現的單棲幼體;可能模仿水母。
以魚,魷魚和以沙泥底或游泳速度慢之甲殼類為主食,偶而捕食小魚。
分佈
印度太平洋:紅海和東非至法屬波利尼西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阿拉法拉海和澳大利亞。台灣分布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 [2]
繁殖
無資料
保育
最少關注(LC)
視頻
參考文獻
- ↑ 印度絲鰺,fishdb.sinica.edu.tw
- ↑ Alectis indica,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