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 (著名哲學家)
出生 1883年2月23日
奧爾登堡
國籍 德國
別名 Karl Theodor Jaspers
職業 存在主義哲學家、神學家、精神病學家
知名於 1980年歐洲極真空手道冠軍
知名作品 《存在哲學》
《歷史的起源與目標》
《什麼是教育》[2]



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神學家、精神病學家。雅斯貝爾斯主要在探討內在自我的現象學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問題。他強調每個人存在的獨特和自由性。

生平簡歷

1883年出生於奧爾登堡的小家庭的雅斯貝爾斯,父親是法學家。自幼對哲學感到興趣,但因父親的法學專業影響而入讀大學的法律系。他很清楚知道自己不喜歡法律,1902年轉讀醫學。

1909年在醫學院畢業,到海德堡精神科病院工作。當時艾米·卡普林(Emil Kraepelin)已經在那裡工作。雅斯貝爾斯對當時的醫學界對精神病的研究方式很不滿,立志要改善精神病學研究。1913年,他在海德堡大學得到臨時心理學教師一職。後來,轉為長期聘任,從此不返回臨床工作崗位。

40歲的雅斯貝爾斯,從心理學轉投哲學,並且擴展到精神病學的工作。他便成了鼎鼎大名的哲學家,在德國與歐洲享有盛名。1948年雅斯貝爾斯來到瑞士巴塞爾大學工作。他在哲學界中仍然表現突出,直到1969年與世長辭。

代表著作

《這個時代的人》1933年

《時代的精神狀況》(Die geistige Situation der Zeit,1931)

尼采》(Nietzsche,1936 )ISBN 3-11-008658-1

《存在哲學》(Existenzphilosophie,1938)

《歷史的起源與目標》1949年[3]

《哲學入門》(Einführung in die Philosophie,1950)

《什麼是教育》(THE ENTEITIMENT)

《大學教育中的自由》The freedom of the college education

時代理論

1883年,馬克思去世。但在同一年,德國又迎來了另一位哲人的誕生,他就是雅斯貝爾斯。

如果你不是雅斯貝爾斯的至親好友,那麼當你去拜訪他的時候,他一定會高高在上地坐在他的沙發椅中,就像一位親王那樣從他的寶座上慈祥地俯視着你。他會聽你談論上帝、世界和人類的知識。但是他會在親切地贊同或反對之後,繼續陳述他自己的觀點。有人說,這多少有點儀式化的小把戲中的些許威嚴,不免讓你頓生涼意。

這的確就是卡爾·雅斯貝爾斯的寫照。他年幼時得過一種怪病,使他無法進行爬山、騎馬、跳舞等激烈的運動。於是,他長期過着單調的生活,顯得十分孤獨而又很難與別人進行溝通。除了公務,他從沒有去過公共場所。而在大學教書期間,他和同事間也從來沒有什麼親密的聯繫,更不用提他對哲學家大會的厭惡了。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他孤獨地,但又十分固執地同所有人辯論。他的這種不容分辯的說教口氣,被有的人稱作"雅斯貝爾斯式的表演"。

雅斯貝爾斯有一個很著名的命題---"軸心時代"。

他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說,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軸心時代"發生的地區大概是在北緯30度上下,就是北緯25度至35度區間。這段時期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在軸心時代里,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着人類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雖然中國印度中東希臘之間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但它們在軸心時代的文化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個時代,古希臘、以色列、中國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發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換句話說,這幾個地方的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同時也產生了宗教。它們是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類型決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國、伊斯蘭不同的文化形態。

那些沒有實現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倫文化、埃及文化,雖規模宏大,但都難以擺脫滅絕的命運,成為文化的化石。而這些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文化一直延續到今天。每當人類社會面臨危機或新的飛躍的時候,我們總是回過頭去,看看軸心時代的先哲們是怎麼說的。

家人

納粹上台後,雅思貝爾斯因妻子的猶太身份而受到當局的迫害,這位德國著名的哲學教授隨即失去了工作,他的作品被禁止出版,他的妻子不想連累丈夫的學術前途而要求丈夫放棄自己,雅思貝爾斯回答說:"我如果這樣做的話,我的全部哲學沒有任何意義。"

哲學思想

「軸心時代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 原圖鏈接 原圖來自一點資訊網[4]

雅斯貝爾斯把哲學的任務規定為描述人的存在的意義。

認為人的存在有4種形式,即"此在"、一般意識或意識本身、精神、生存。他強調只有生存才是人的真正存在的形式,而唯一能達到生存的途徑是顯示生存,即發現人的各種可能性。他承認個人的生存和自由受到限制,但又認為通過"超越存在"的追求可達到無限和完滿,並指出要想達到超越存在,只有藉助非理性的內心體驗以及信仰。這就使他的存在主義直接通向了宗教信仰主義。

他嘗試採用現象學的理念,直接研究患者的意識經驗,企圖建立單獨屬於精神病的病理學。1911 年將他的臨床經驗及病例解釋撰成《普通精神病理學》一書發表,引起德國醫學界重視,從此使他從醫學領域跨進了哲學範疇。1913 年進入海德堡大學哲學系,1916 年升為助理教授,1921 年升為正教授,此後 10 年,雅斯貝爾斯已成為德國著名哲學家。在其 1931 年的《現代人》一書中,他提出了他的存在主義哲學。1932 年發表了他的主要著作《哲學》三卷本,系統的闡述了他的存在主義的基本思想。1933 年納粹執政後,他因其妻是猶太人而遭迫害,1937 年,被納粹政府解除大學教授職務。1942 年朋友們像協助他逃往瑞士,德國政府開出條件留下其妻方放行,他拒絕接受,準備和妻子一起自殺。幸虧不久盟軍擊敗納粹(1945),他采重獲自由。1948 年他遷往瑞士,任巴塞爾大學哲學教授,並取得了瑞士國籍。

雅斯貝爾斯和 M.海德格爾被認為是 20世紀 實際存在主義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雅斯貝爾斯在其三卷本著作《哲學》中詳盡敘述了人所體驗的三種存在方式:

客觀存在

客觀存在(being - there,又稱現實存在)指我們通過外在客觀現實世界的觀察所認識到自己的的存在。人們首先是在各種各樣的時空客體中把握存在的,對時空客體的研究是各門科學的事情。然而,科學只是不充分的把握真正存在的東西,得不到統一的、完整的世界圖景,惟有窺測世界的哲學才能超越各門科學的界限。

自我存在

自我存在(being - oneself)指一個人的個體存在或意識到我們的自我,我們的矛盾、願望和期待。我們的存在從來都不是作為客體給予的,而只有通過一次飛躍,我們才能脫離感性事物的時空世界,進入自我存在這個真正實存的世界。這裡,愛、共存、交往、畏懼、孤獨、自我神化等等都是進入自我存在、意識到自我的本質的形式。根據雅斯貝爾斯的主張,選擇積極活下去的人,才能體驗到自我存在。

自在存在

自在存在(being - in - itself)指體驗自我存在之後超越世界和認識其他世界的境界。在自我存在的階段,既有自身也有環境,或者艱苦卓絕、堅持奮鬥,或者精疲力盡、逆來順受,既有快樂也有痛苦,既有恐懼也有希望,還不能自滿自足。為了實現自滿自足,人應從自我存在非向自在存在。只有在認識時空客體的活動中遭到失敗的時候,只有在實存的自滿自足欲望中遭到失敗的時候,人們才會力求達到超越的本質。 根據存在主義傳統,雅斯貝爾斯還提及了人類必然面臨的主要問題:死亡、衝突、痛苦和憂患。一個人不需要單獨處理這些問題,而且,根據同樣的存在主義傳統,各種思想體系之間的交流是不必要的,因為沒有一種哲學體系本身含有絕對的真理。在雅斯貝爾斯看來,自我只有處於其他自我的反思中,即與其他自我交往才成為真正的自我,個人的自由也只有通過與別人交往才能實現。人們在交往中儘管存着猜疑、成見、恐懼,但都是心心相應的。

雅斯貝爾斯的存在主義思想對以後人本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果將他的存在主義思想換成更通俗的話來說,那就是: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和實現自我。

相關影片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