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齊書·虞願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齊書·虞願傳出自《南齊書》,次數為「二十四史」之一,是南朝梁蕭子顯所撰的歷史書,書中記述了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於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1]

原文

虞願字士恭,會稽餘姚人也。年數歲,中庭橘樹冬熟,子孫競來取之。願獨不取,家人皆異之。

元嘉末,為國子生,再遷湘東王國常侍,轉潯陽王府墨曹參軍。明帝立,以願儒吏學涉,兼蕃國舊恩,意遇甚厚。帝性猜忌,星文災變,不信太史,不聽外奏,敕靈台知星二人給願,常直內省,有異先啟,以相檢驗。

帝以故宅起湘宮寺,費極奢侈。以孝武莊嚴剎七層,帝欲起十層。不可立,分為兩剎,各五層。新安太守巢尚之罷郡還,見帝,曰:「卿至湘宮寺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願在側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賣兒貼婦錢,佛若有知,當悲哭哀愍,罪高浮圖,有何功德?」尚書令袁粲在坐,為之失色。帝乃怒,使人驅下殿。願徐去無異容。以舊恩,少日中,已復召入。

帝好圍棋,甚拙,去格七八道,物議共欺為第三品。與第一品王抗圍棋,依品賭戲。抗每饒借之,曰:「皇帝飛棋,臣抗不能斷。」帝終不覺,以為信然,好之愈篤。願又曰:「堯以此教丹朱[注],非人主所宜好也。」雖數忤旨,而蒙賞賜,猶異餘人。遷兼中書郎。

出為晉平太守,在郡不治生產。前政與民交關,質錄其兒婦。願遣人於道奪取將還。在郡立學堂教授。郡舊出蚺蛇,膽可為藥。有餉願蛇者,願不忍殺,放二十里外山中,一夜蛇還床下。復送四十里外山,經宿,復還故處。願更令遠,乃不復歸,論者以為仁心所致也。海邊有越王石,常隱雲霧,相傳云:「清廉太守乃得見。」願往觀視,清澈無隱蔽。後琅鋣王秀之為郡,與朝士書曰:「此郡承虞公之後,善政猶存,遺風易遵,差得無事。」以母老解職,除後軍將軍,褚淵嘗詣願,不在,見其眠床上積塵埃,有書數帙。淵嘆曰:「虞君之清,一至於此。」令人掃地拂床而去。 (《南齊書·虞願傳》節選) [注]丹朱:堯的兒子。堯認為他不肖,不足以授天下。

譯文

虞願,字士恭,會稽餘姚人。庭院中的橘樹冬天果實成熟了,子孫輩都爭着來摘取。虞願年僅數歲,卻獨獨不來摘取,家裡人對此都感到奇異。

元嘉末年,虞願為國子生,後又遷任湘東王的常侍,轉任潯陽王府墨曹參軍。宋明帝即位後,認為虞對儒學和吏治都有研究,再加上在封國時的往日恩情,所以對虞願待遇十分優厚。皇帝生性猜疑,星象天文的災異變化,不相信太史,不聽外面大臣奏告,命令靈台把觀察星象的兩個人交給虞願,常年在內省當班,有災異情況就預先稟告,以便檢驗審查。

皇帝用舊宅的地皮建造湘宮寺,費用極其奢侈。由於宋孝武帝的莊嚴剎有七層,皇帝要建造十層。十層太高難以建立,便分為兩剎,各有五層。新安太守巢尚之離任回京都,拜見皇帝,皇帝說:「你去了湘宮寺沒有?我建造這座寺院,是一個大功德。」虞願在一旁說:「陛下建造此寺,用的都是老百姓賣兒賣女典當老婆的錢,佛如果有知,就應當悲哭哀愍,罪孽和佛塔一樣高,哪有什麼功德?」尚書令袁粲當時也在座,聽了這話大驚失色。皇帝於是大怒,叫人把虞願驅趕下殿。虞願從容而去,神色不變。因為有舊日的恩情,所以幾天後就又被召進去了。

皇帝喜歡下圍棋,但棋藝很笨拙,去棋格有七八道,人們評議時都虛稱他為第三品,他曾與第一品王抗下圍棋,按照棋品賭博遊戲。王抗經常讓他,並說:「皇帝下的飛棋,我無法抵擋。」皇帝始終不醒悟,以為果真如此,喜好越來越深。虞願又說:「堯曾經用圍棋教他的不肖子丹朱,這不是人主所應喜好的東西。」虞願雖然多次觸犯皇帝的意旨,但蒙受的賞賜,還是超過其他人。後遷職兼任中書郎。

後出任晉平太守,在郡中不經營家產。前任官吏與一平民有糾葛,將他的兒媳婦抓去做人質。虞願派人在半路上將她奪下並放回家。在郡中還設立學堂進行教育。郡中以前出產蚺蛇,蛇膽可以做藥。有人贈送給虞願一條蚺蛇,虞願不忍心殺它,就把他放回二十里外的山中,過了一夜蛇又回到他的床下。又送到四十里外的山中,經過一個晚上,又回到原來的地方。虞願又下令把它送得更遠,這才沒有再回來。評論的人都認為這是他的仁愛之心所致。海邊有一塊越王石,常年隱藏在雲霧中,相傳說:「清廉的太守來才看得見。」虞願前往觀看,越王石清澈沒有隱蔽。後來琅鋣人王秀之繼任郡太守,在寫給朝中士人的信中說:「此郡承蒙虞公治理之後,善政仍然存在,遺風易於遵守,我幾乎清淨無事了。」虞願因母親年老辭去官職,後來又被任命為後軍將軍。褚淵曾經去拜訪虞願,虞願不在,只見他的臥床上積滿了塵埃,堆有好幾卷書籍。褚淵感嘆說:「虞君清廉,到了這種地方。」他叫人為他掃地拂床,然後離去。[2]

作者簡介

蕭子顯(487—537年),字景陽,南朝梁朝史學家,文學家。蕭衍建立了梁朝,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梁武帝。在梁朝,蕭子顯憑着他的才華、風度、談吐的出眾,受到梁武帝的禮遇和信任,官至吏部尚書。

蕭子顯是一個「頗負才氣」的人,他的文才是有社會影響的。蕭子顯一生撰寫五部歷史著作,只有《南齊書》存於世。[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