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陽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陽遺址,是春秋戰國時期遺址,位於河北省容城縣城東14公里的南陽村村南200米處,被村民稱作「城坡」,遺址的東、南、西三面有故河道,即「南河」、「後河」、「東河」、「西河子」。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800米,南北寬700米,面積56萬平方米。南陽遺址的北坡高出地表2-3米,南坡高出地表0.5米,東坡高出0.3米。占地面積七萬多平方米。出土「西宮」銅壺一件、銅鼎兩件、「右征」銅壺蓋一件,「易市」陶缽、陶罐各一件以及陶鬲、陶鼎、陶豆、陶罐、陶尊、銅鏇等文物四十多件。尤其是一九八四年出土的春秋時期錢幣「尖首刀」[1],為此遺址的斷代提供了充分依據。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簡介

南陽遺址位於河北省容城縣城東14公里的南陽村村南200米處,當地村民叫「城坡」,為周代時期遺存[2]。遺址四周均有古河道,即「南河」、「後河」、「東河」、「西河子」。占地面積7萬多平方米。出土「西宮」銅壺1件、銅鼎2件、「右征」銅壺蓋l件,「易市」陶缽、陶罐各1件以及陶鬲、陶鼎、陶豆、陶罐、陶尊等文物40多件。尤其是1984年出土的春秋時期錢幣「尖首刀」,為該遺址的斷代提供了充分依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記載

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載:「宣侯十三年卒,子桓侯立。桓侯七年卒,子莊公立。」《集解》引《世本》曰:「桓侯徙臨易。」宋忠曰:「今河間易縣也。」後漢時的河間(國)易縣,即今容城縣東部南陽、古賢及雄縣西部一帶。《括地誌》載:「雄縣北廢易縣,是春秋魯莊公時(前六九三至前六六二年)燕桓侯徙於臨易的地方。」還說:「廢易縣,在今縣(指雄縣)北三十五里,本燕都邑也。春秋魯莊公時燕桓侯徙臨易即此。」

趙一清《水經注釋》說:「自薊徙臨易水,謂之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其方位、距離與今南陽遺址都大體一致。關於易都的年代,《嘉靖雄乘》載:「周武-商三年,封召公於北燕,莊王三年(前六九四年)燕桓侯徙都易。」《韓非子·有度》篇載:「燕襄公以河為界,以薊(都)為國。」由此可見,燕國易都的營建年代是公元前六九四年,至燕襄公時(前六五七年),又自易都回薊城,以易為都的時間三十七年左右。據遺址出土的文物看,後來易都也並未廢棄,仍是燕國南陲一重要城邑,燕昭王時,國政劇辛在此駐防。

遺址近況

南陽遺址發現近20年來先後出土了「西宮」銅壺、「左征」銅壺蓋、「燕王職」銅戈、「燕侯載」銅戈和「易市」陶器、銅鼎、銅鑿、刀幣、鹿角錘等一些重要的文物。這些器物都顯示出了燕國制器的風格,其地理位置也與史書中所記載的燕國都城「臨易」相近,因此它具有較為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南陽遺址於1982年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

南陽遺址 相關視頻

南陽遺址最新進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