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水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南洋水師 |
[圖片網址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
中文名稱: 南洋水師 別名: 南洋艦隊,南洋海軍 成立時間: 1875年 成立地點: 江寧府 隸屬: 中國清朝 |
南洋水師,又稱南洋海軍,或稱南洋艦隊,職責主要負責江浙一帶的海防事務,由1875年新升任的兩江總督、南洋大臣沈葆禎受命開始在經營福建船政的同時籌辦南洋海防。
1884年初具規模,至甲午戰爭前,實力僅次於北洋海軍。
1888年,正式成軍。在1909年南北洋海軍合併後,作為獨立艦隊的存在正式消失。[1]
創建歷史
南洋水師,或作南洋艦隊、南洋海軍,是清朝洋務運動中建立的其中一支現代海軍艦隊。正式建立是在1875年,命時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建立。至1884年中法戰爭前已頗有規模,有巡洋艦、炮艦等十七艘約二萬噸。1884年中法戰爭中,南洋艦隊失去兩艦,又因意外沉沒一艦。南洋水師的軍艦多數為江南製造局及福州船政局所製造,只有少量購自英、德國。由於清廷的政策是先集中力量發展北洋水師,故此南洋水師無論是噸位、裝備、人員及實力皆與之相差甚遠。南洋水師負責海域為江浙一帶,停泊地則主要為上海、南京。
1874年日本企圖入侵台灣,引起清政府警惕。琛年底恭親王奕訢開始籌議海防,至1875年中決定由李鴻章、左宗棠分別督辦北洋、南洋海防;並在北洋先創立水師一軍,購置鐵甲艦一二,準備日後以一化三,擇要分布。每年從海關預算四百萬元,分解南北二洋。後沈葆楨以四百萬分建兩軍分散太少,提出全數解北洋。1885年中法戰爭時,南洋水師曾派五艦赴台支援,在海上與遇法艦九艘。南洋艦隊中三艦退避入港,另外二艦進入石浦灣後自沉。之後南洋水師一度長期停止建購新艦。甲午戰爭後北洋水師覆沒後,南洋水師部份艦艇調防北洋。至1909年,南北兩洋水師合併,改成立巡洋艦隊及長江艦隊。南洋艦隊正式消失。
相關學堂
發展歷史
從南京城西的挹江門進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風格獨特的西式牌樓,這裡就是被稱為中國海軍搖籃的江南水師學堂遺址。
江南水師學堂又稱南洋水師學堂、江寧水師學堂,光緒十六年(1890年)開設,校址在南京下關儀鳳門內,主要為南洋水師輸送人才。
學堂制度參照天津水師學堂,分駕駛、管輪兩科,每科又分頭、二、三班,每班派一教員專課。課程分堂課、船課。學生入學後進入三班,專門學習英語等基礎知識,升入頭班後方才教習專業知識,包括天文、海道、御風、布陣、修造、汽機、演放水雷等。每隔若干年,由海軍提鎮率學生乘練船下外洋實習,途中對學生進行考核,分記等第。全程學習共6-7年,畢業生擇優送英國留學。該校原定學生為120名,但學堂成立後,因缺乏練船,不能滿足學生實習需要,遂逐年裁減學生名額。直至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兩江總督劉坤一遵旨規復原定名額,並添設"寰泰"練船一艘,以供學生出洋實習。
人物誌
江南水師學堂較福州船政、天津水師學堂為後起,但辦理頗積極,畢業生或送往日本留學,或往英國軍艦實習,造就人才頗多。至清朝覆滅,江南水師學堂共畢業駕駛班七屆107人,管輪班六屆91人,魚雷班(由江南魚雷學堂併入)五屆13人。畢業生中著名人物有:林建章、杜錫圭、陳季良、陳紹寬、趙聲等。另外周樹人(魯迅)、周作人兄弟也曾在江南水師學堂就讀,魯迅於1898年入管輪班,不過那時的江南水師學堂早已腐敗、破落不堪了。
民國成立後,1912年江南水師學堂被改為海軍軍官學校,培訓海軍高級軍官,由留英學生孟慕超出任總教官,1915年改為海軍雷電學校,挑選海軍艦隊軍官及煙臺海校航海班學生入校,學習新式魚雷技術,又選高中畢業生入校,學習無線電技術,由挪威籍無線電工程師薩文生(A·E·Salvesen)教授。1917年,煙臺海校的槍炮練習所併入,遂更名為海軍魚雷槍炮學校,由海軍少將鄭倫擔任校長。
自1915-1917年,無線電班畢業三班,共86人,然後停辦。魚雷班、槍炮班在1915-1927年間,畢業400餘人,1927年也被停辦。
1898年4月,18歲的魯迅考入該學堂的輪機班就讀,同年11月因不滿該校烏煙瘴氣的校風,憤而退學。辛亥革命後,江南水師學堂停辦,改為海軍部的辦公地,後又為海軍軍官學校、國民政府海軍部、海軍司令部等單位駐地。今存總辦提督樓、英籍教員辦公樓和國民政府海軍部大門等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