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即利濟巷慰安所舊址所在,是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利濟巷2號的一組建築群,現由七幢建築組成,面積約二千平方米。

此處建築完成於1935年,是中將楊普慶出資建造的高級住宅區「普慶新邨」或稱「普慶新村」,為水泥磚瓦結構的二層洋房,由若干幢洋房與一座L形門面樓組成。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占領南京,12月28日,日軍審議通過《關於設立南京慰安所的方案》。今南京市境內有據可考的慰安所舊址有40座。「普慶新邨」被日軍徵用後,改為慰安所,由姓千田的日僑娼業主經營。當時稱「東雲慰安所」或「東方旅館」,在此間的慰安婦多為來自朝鮮半島的年輕女性。緊鄰的利濟巷18號則是「故鄉樓慰安所」,慰安婦多為日本籍女性。

2003年11月,朝鮮籍慰安婦朴永心在南京,指認此處慰安所。2004年,慰安所舊址曾面臨拆遷。2008年,舊址失火,後又淪為垃圾場。大部分建築屋頂、窗戶不存。2013年初,舊址被列為「太平南路沿線控制保護建築」。2014年6月7日,南京市人民政府以「利濟巷慰安所舊址」之名,增補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6月25日,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利濟巷慰安所舊址」碑舉行揭碑儀式。2015年5月,開始修繕。11月的報道稱:修繕完成後,將作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分館開放。

2015年12月1日,以「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之名,舉行開館儀式並試運行。2019年10月,以「侵華日軍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之名,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建築規模

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由8幢淡黃色的兩層建築組成,總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利濟巷一帶的慰安所舊址包括:利濟巷2號的「東雲慰安所」,又稱「東雲旅館」;利濟巷18號的「故鄉樓慰安所」;科巷南壽星橋口的「吾妻樓慰安所」。南部的東雲「慰安所」關押朝鮮籍婦女,主要接待日本士兵;北部的故鄉樓「慰安所」住着日本籍慰安婦,主要接待日本軍官。史學界認為,利濟巷的慰安所是二戰期間日軍在亞洲建立的最大規模、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

南京工業大學相關調查顯示,當年侵華日軍在南京設立的慰安所多達40餘處,現多數已被拆除,其中位於中山東路樹德里的「浪花樓慰安所」、位於傅厚崗的「傅厚崗慰安所」、位於文昌巷的「青南樓慰安所」和「菊花樓慰安所」等五六處尚存。

由著名雕塑家吳顯林創作的「慰安婦」主題雕塑,靜靜地安放在陳列館入口處。雕塑由三位「慰安婦」組成,其中一位身懷六甲,身形虛弱,一手護住腹中胎兒,一手搭在另一婦女身上,她們的神情,無力,無助,無望。這組雕塑的由來並非臆想,創作原型是二戰時期隨軍記者拍攝的中國戰場上懷孕的朝鮮籍「慰安婦」朴永心。

雕塑的背後,是一整面牆的眼淚。13顆碩大「淚滴」,參差灑在斑駁陳舊的牆面,凝重而悲愴。在右側的另一面牆上,密密麻麻拓印着當年「慰安婦」的黑白頭像照片,每一張臉上都是屈辱和憤怒,每個人的眼裡都含着淚水。這面牆下面,辟出一小塊裸露的黑土地,時間的年輪雖然過去了半個多世紀,「慰安婦」倖存者的眼淚卻從未休止,浸濕了這片記錄下日軍滔天罪行的土地[2]

視頻

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 相關視頻

探訪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
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開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