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中軸線起點永定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中軸線起點永定門要想了解北京這座城市的歷史,離不開中軸線。在歷史上,這條中軸線也被稱作「龍脈」。它是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到鐘鼓樓,長達7.86公里的線路上,匯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築的精髓。建築大師梁思成曾這樣讚美這條中軸線:「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是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1]

歷史上的永定門城樓

在這條中軸線上,作為京城外城最重要的城門,也是南中軸線起點的永定門,作用至關重要。而永定門,因為獨特的位置,呈現出別樣的韻致。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城迎來了又一次大規模建設高潮。此次工程的主要目的是環繞着原有的京城修築一圈「外羅城」,以保護各城門關廂地區以及京城周邊東西南北四郊各壇廟不受到北方蒙古軍隊的侵襲。然而由於經費有限,原有計劃最終擱淺,取而代之的是只在南側修建起了一座「南城」,並開有七座城門,這七座城門中最為宏偉的當屬永定門了。永定門最早稱為「正陽外門」,明嘉靖四十三年正式命名為永定門。

永定門位於外城南側城牆的正中央,也是北京城中軸線的南側起點,其規制完全依照內城城門的做法,採用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樣式,面闊七間,但進深略小,只有三間,所以可以說永定門是「瘦版」內城城門。

不過永定門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這個樣子,當年嘉靖皇帝修築外城的時候畢竟財力有限,因此當時的永定門,第一是沒有興建箭樓,只有一圈瓮城,城門樓也只是和其餘六座城樓一樣的單檐歇山頂的三開間建築,這一點能從乾隆十五年(1750年)所繪製的京城全圖中看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這座城樓才被升格改造,並增建了箭樓。新改造的永定門和北側的正陽門遙相呼應,並和其間交錯分布着的皇家祭壇和繁華街區一起勾勒出了北京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即便是民國時期,這裡依然風景獨好。上世紀30年代瑞典的建築學家奧斯伍爾德·喜仁龍在考察完北京的所有城門後,在《北京的城牆與城門》中曾用這樣的話描述當時永定門的情景:「瓮城內景色優美,有若干樹木和店鋪。除了用長扁擔挑着筐子的人,還有人力車、手推車、駱駝隊和軍用物資(運往南面營地),山流不息地從這裡通過……」

在這些景觀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永定門外的燕墩,雖然這只是一座墩台式的烽火台,但它的身份確是北京城的五大鎮物之一。元明兩代,在京城南方五行屬火的方位築起了這座烽火台。對於這京城五鎮的說法,清代的乾隆皇帝在他所做的《神木謠》中便明確為之進行了定義,清末光緒年間出版的一本當時的北京旅遊指南小冊子《都市叢載》中更是有詳盡的描述,其中提到了燕墩。「沙路迢迢古蹟存,石幢卓立號燕墩。大都舊事誰能說,正對當年麗正門。」可見「五鎮」一說在當時流傳之廣。

永定門復建軼事

北京的城牆開始被拆除,也是從永定門開始。1900年庚子之變,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城。英國軍隊以天壇作為自己的大本營。為了方便軍用物資和士兵的運輸,英軍決定棄用已經被焚毀的馬家堡車站,而將鐵路繼續往東北方向延伸至天壇西門,並在永定門城樓下鑿開了城樓西側的城牆,以方便火車的來往。清政府認為將皇帝專用的祭壇大門改成車站實在是有失體統,要求他們重新選址。後來,英軍就把新的火車站選在了今天的正陽門城樓東南側,並着手興建正陽門東車站。此後,永定門的豁口也被封上了,永定門附近的鐵路也被拆除。鐵路拆除後,修建了有軌電車,不過有軌電車存在的時間非常短。

永定門復建過程中有兩件事值得一提。2003年,在先農壇內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的一株古柏樹下,發現了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建成永定門時懸掛在門上的石匾額。石額長2米,高0.78米,厚0.28米,楷書「永定門」三字,保存完好。目前復建的永定門上所嵌石額就是仿照這塊石匾額製成的。另一件事是,在當初拆除城樓時,拆下的部分城磚被修建了一座倉庫的院牆,近半個世紀之後,這些城磚又被重新砌築回了這座城樓上。[2]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