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三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南三島 |
---|
圖片來自華人百科 語言 粵語吳川話 氣候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海岸線 83公里 所屬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湛江市 |
南三島古稱" 鷺洲島 ",明清時南三屬高州府吳川縣「南三部(都)」,因此南三島的各稱也許是從「南三部(都)」演繹而來的。南三島與東海島 、 硇洲島等許多島嶼組成湛江港的外圍防護欄。
西元1953年至1958年的6年間,南三人民修堤築圍,堵海造田,十個小島聯成了一個大島。49.6公里的聯島堤圍,捍衛著5.8萬畝耕地、2.8萬畝蝦池、86條村莊、7.8萬人,佔了南三全島的七至八成。南三聯島堤圍可謂是南三人民的生命線。
地理
南三島,原本為十個分散的小群島,曾是白鷺等大群海鳥覓食棲息的地方,故民間又稱為鷺洲島。南三島是扼湛江港(廣州灣)進出口的咽喉。 建國後圍海造田,十島相連,成為一個大島。全島地勢平緩,建有貫島公路、碼頭、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島內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冬暖夏涼。
南三島,地處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湛江市東南部的海岸線上。政區地名稱南三鎮,白沙圩是鎮政府駐地。總面積123.4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七大島,湛江市第二大島,也是廣東省第二大島。
地理概況
據清光緒《吳川縣志》「全境圖」記載:南三都是由北顏島、田頭島、南滘島、鳳輦島、地聚島、巴東島、五里島、黃村島、調東島、北涯島、特呈島等11個小島和部分陸地組成。
隨著流沙的堆積,地聚島與巴東島之間自然連接。而調東島、北涯島兩島之間自然沖積而成的蟛蜞墩島卻逐漸擴大和堆高,形成一個新島。
特呈島於西元1971年從南三群島析出,為了在方便島民出入的前提下,又不徹底封鎖湛江港航道(廣州灣航道),故聯島工程只在其餘10島進行。
- 燈塔島清代稱為北顏島。西元1898年法國侵占大清國吳川縣南三都廣州灣後,在沙頭嶺上建燈塔,人們隨之把北顏島稱為燈塔島。燈塔島位於南三都群島的東端,為十島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島。
東臨南海,西臨田頭島,南隔廣州灣與硇洲島、東海島相對,北與乾塘鎮隔海相望。南北走向,呈帶狀,南北最長16公里,東西最寬4公里,面積約43平方公里,海岸線長47.1公里。
對外交通於莫村高沙底有渡船與大陸(乾塘)相通。廣州灣口有廣州灣渡與硇洲、東海島相聯。
對內由燈塔島的滘脊村到田頭島的快活村之間可徒步涉水而過,是島內的主要交通要道。居民大多以漁業生產為主,是南三島漁業的主要產地。
- 田頭島是舊南三群島的第二大島。位於燈塔島與南滘島之間。東與燈塔島相鄰,西近南滘島,南臨廣州灣 ,北與坡頭鎮博立村隔海相望。田頭和燈塔兩島稱為南三島東水。 南北走向,呈扇形,南北最長9公里,東西最寬5公里,面積約29平方公里。
農田比較肥沃,是南三島糧食主要產區。島內有田頭圩,清代田頭設在島上,駐兵把守海防,為廣州灣口岸要塞。
對外交通在北端的圍嶺村海邊有「石角渡」通往大陸的坡頭鎮。
對內到南滘島,在一般潮水下可涉水步行過海。居民以農業為主。
- 南滘島位於田頭島之西,鳳輦島之東。西南端南灶陳村與巴東島的地聚上村相望,南北走向,呈帶狀,南北最長5公里,東西最寬1.5公里,面積約5平方公里,南滘島以西各島屬南三島西水。
居民多以煮鹽、曬鹽、採海為生。
對外交通要過「北灶尾渡」,才到大陸的坡頭鎮。
對內到田頭,鳳輦島可涉水徒步而過。
- 鳳輦島位於南滘島與巴東島之間,其西北與五里島相鄰,南與巴東島的地聚相望。南北走向,呈帶狀。南北最長3公里,東西最寬1.5公里,面積約4平方公里。
四周均為淺海,到南滘島或巴東島可涉水徒步而過。島上有風輦村和霞瑤村,島以風輦村為名,稱為鳳輦島。
島上居民以農為主,兼煮鹽、曬鹽、採海為生,是南三島鹽業生產主要產地。
- 巴東島位於南三島的西部,其東為鳳輦島,西為調東島、北涯島,南臨湛江港灣海面,北靠五里島。南北走向,呈半環狀,南北最長6公里,東西最寬2公里,面積約11平方公里,是南三島第三大島。
居民以農業、採海為生。島上交通相對便利,東在淺水時可徒步涉水過風輦島,北有「五里渡與五里島相聯,西有「調東渡」過調東島。在湖村灣和新和村的灰爐底均有船通往霞山(古稱海頭)與大陸交通。
- 五里島位於南三島的西北端,東為吳川鑑江出口海面,西與黃村島相鄰,南為巴東島,北隔南三河與坡頭鎮相望。東西走向,呈長橢圓形,東西最長5公里,南北最寬2公里,面積約為7平方公里,周邊長8公里,與大陸距離1.5公里。
島上有條五里村,島以村為名,因而叫五里島。
- 黃村島
- 調東島
- 蟛蜞墩島
- 北涯島
交通
霞山海濱碼頭至南三碼頭可乘輪渡及快艇。 自西元1987年擴建霞山海濱碼頭後,各種車輛乘車渡可直通島內公路,通往島內圩鎮、村莊和南三旅度假區。自湛江海灣大橋和南三大橋開通後停開輪渡 。
地形
島內地勢平緩,東西長約20公里,南北寬度不等,海岸線曲折,全長83公里。 全島中間較高,四周稍低,地形屬於濱海平原類型和濱海台地類型。濱海平原海拔2~20公尺,濱海台地海拔20-30公尺。全島最低海拔2公尺,最高為大嶺,海拔30.5公尺。
潮汐
南三島的潮汐現象,是太平洋潮汐經巴士海峽和巴林塘海峽進入南海後形成的,由於地形的變化,潮差亦各有不同。
氣候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水資源
無大型河流,水源缺乏,地表水全靠下雨,蒸發量大,流失多。 南三島地下水源為湛江[1] 八大水源地之一。
自然災害
自古以來深受風、潮、水、旱、蟲、沙等自然災害侵襲。
歷史
- 秦始皇帝33年(西元前214年)屬象郡。
- 西漢漢高祖元年(西元前206年)屬南越國。
- 漢武帝元鼎6年(西元前111年)屬合浦郡高涼縣。
- 東漢漢獻帝建安25年(西元220年)屬高興郡高涼縣。
- 三國吳大帝黃武5年(西元226年)屬吳國廣州高涼、高興郡的高涼縣 。
- 西晉、東晉晉武帝太康年間(西元282年左右)屬高涼郡高涼縣。
- 南北朝屬平定縣。
- 隋朝至清朝屬吳川縣。
- 西元1899年11月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廣州灣租借地時期,南三群島屬法租借地廣州灣。
- 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元1949年南三群島隸屬吳川縣濱海區,稱吳川縣濱海區南三鄉。
- 西元1987年南三區改成南三鎮,屬湛江市坡頭區管轄。
參考文獻
- ↑ 湛江環城高速南三島大橋全面開工,新華網,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