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半嶺古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半嶺古道
半嶺古道及周邊地圖
圖片來自隨意窩

半嶺古道,位於新北市金包里半嶺地區,自古即為凱達格蘭族交通及活動範圍,已知最遠可連結鄰近竹子山、阿里磅、小坑頭、五爪崙、西勢湖、葵扇湖與倒照湖(合稱「兩湖」)等地,目前仍保留有起自金包里三界壇聖德宮,終至石門妙濟寺一段,古道中點稱為「半嶺街仔」,分三岔路接往竹子山古道及魚路古道,另一分支則接往西勢湖及小坑、坪林(石門)等[1]。橫嶺古道位於湖山路與紅檀之間,昔日是頂半嶺至陽明公園兩地居民,運送物資及通常的路徑,現屬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

半嶺歷史

金山半嶺地區原為凱達格蘭族活動範圍,於明末清初時,有福建漳州府陳氏家族自金包里移居半嶺頂角一帶,後陸續有嚴姓、賴姓、郭姓、李姓等先民屯墾,主要作物為茶葉青心烏龍)、稻米、筊白筍、芋頭、甘藷、桶柑等[2][3]。後有福建漳州府南靖縣陳姓移民入贅於凱達格蘭族林姓族人,並引進紅心烏龍、包種、鐵觀音等種茶,開創金包里茶區茶葉外銷歷史。根據日治時期台北州勸業課(1939)記載:昭和三十一年台北州茶苗品種栽培面積,石門莊有 926 甲、金包里莊的半嶺有 472 甲,兩區種茶麵積約近 1,500 甲,更有超過九成以上之優良茶種比例(石門莊92.9%、金山莊97.4%),為大清帝國及日本政府主力外銷經濟作物,更是北臺灣最早開發的茶葉經濟專區,一時盛況空前[4]

當地於清治時期屬「西勢莊」,日治時期後則劃為台北州基隆郡金山莊」,土地測量時以半嶺主峰為旗點,頂段稱為「頂角」,往下則稱「中角」,至平原處則稱「下角[5]。今半嶺地區則多指稱位於頂角(五爪崙)與中角及兩湖(倒照湖、葵扇湖)間之區域[6]

整修

半嶺古道接通「金包里茶區」與「石門茶區」,是當地茶葉類經濟作物(包括鐵觀音烏龍茶包種茶紅茶等)的運輸要道,而當地的農產品亦透過古道輸往金山、基隆等地[4]。茶葉產區沒落後,古道人行漸少失修,陳姓家族後人有陳登科者(1817年-1900年),依「三三三規劃原則」,將本區三分之一面積作為農田水利設施之用,另三分之一面積則種植茶葉類經濟作物,剩餘三分之一則維持原始林貌以涵養水土。更號召半嶺當地鄉紳陳路、陳木火等人,協同村民合力整修半嶺古道,以維繫當地聯外交通[7]

古道中段有一清代留存之產業道路稱為「保甲路」,因路寬約為一根扁擔之距離,故當地居民舊稱為「挑擔路」,路旁則有「界字石碑」,為先民鑑界之界樁。沿途有三界壇草堂、土地公廟、雷公劈石、百二步嶺、半嶺街仔、小坑頭、妙濟寺等景點[8]

半嶺訪源

新近有金包里三界壇聖德宮為溯源該廟原址,號召信徒重新整闢半嶺古道至三界壇段,定期舉辦「半嶺訪源」活動[9][10]

參考資料

  1. 金山聖德宮探尋「半嶺訪源」見證古道百年歷史. ETtoday新聞雲. 
  2. 〈陽明山地區常民(民俗)文化調查〉,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調查報告,2010年12月,台灣民俗文化工作室–林茂賢
  3. 臺灣藍染協會–李其霖等. 〈建立陽明山地區耆老資料庫、生命史及口述歷史紀錄(二)〉. 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辦理計畫報告. 2014-12-27. 
  4. 4.0 4.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陳志豪. 〈107年度委託辦理陽明山國家公園日治時代茶產業調查研究〉. 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辦理計畫報告. 2014-12-27. 
  5. 《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1904年
  6.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灣總督府
  7. 敬天法祖 保護地球. 桃園新聞網. 
  8. 金山陳氏家族沿革. 桃園新聞網. 
  9. 金山聖德宮「半嶺訪源」徒步行腳 信眾爭睹一甲子天官神轎. ETtoday新聞雲. 
  10. 金山聖德宮「半嶺訪源」徒步行腳 拍攝成紀錄片留存人心. ETtoday新聞雲.